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北京城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进行分析,了解主要污染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检测、定量分析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OD和SS有很好的相关性,COD与TOC及与氨氮、TN、TP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雨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雨水问题,如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洪灾风险加大等,雨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城区雨水水质与水量的监测和分析,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屋面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要求快速量大和水质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相适宜的砂滤柱.采用室内砂滤试验研究了济南市屋面雨水径流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之前的雨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砂柱对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浊度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7%,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0%以上,对色度、挥发酚、Pb和Z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NH3-N、NO2-N的去除效果较差.浊度、色度和悬浮物等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上层完成,因此,砂柱的上层需要定期更换.  相似文献   

4.
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与水景观系统案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某住宅小区为例,进行雨水利用和水景观系统的方案设计,根据水量平衡计算,充分利用小区汇集的雨水作为绿化和景观用水;并充分考虑雨水径流的污染和小区水体的水质,合理地设计雨水的截污、净化和景观湖的水循环与水质保障措施。强调系统和生态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在点源污染被逐步控制后,城市地面雨水径流已成为城市河流与湖泊等水体主要污染源.国内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北京、上海、西安、珠海、澳门、天津、广州等城市开展.雨水、雨水径流及河涌的污染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污染链,即雨水携带大气颗粒物降至地面,随之形成的雨水径流又携带地表污染物进入城市河涌,从而恶化河涌水质;然而,对"雨水-雨水径流-河涌"整个污染链的研究尚鲜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征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营养盐的含量较低,但COD值较高,且可生化性差,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重金属Pb的污染水平虽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在同一范围,但都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我国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对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的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Pb等指标都大大超过III类标准,表明道路径流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可能对受纳水体主要是珠江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雨水收集利用的情况,并针对北京水资源短缺和雨水资源大量浪费的现状,分析了北京市雨水资源收集和综合利用的前景,提出削减污染以及雨水综合利用的相关措施。北京天然雨水较清洁,然而经过在各种下垫面的冲刷后径流水质变差,初期径流污染物的含量相当大,甚至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级。建议将初期降雨径流和后期雨水分开对待,将初期径流处理后再利用。  相似文献   

8.
降雨过程中形成的污染已成为重要的城市面源污染,尤其是降雨初期雨水对城市地表的冲刷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入水体,造成城市河流的冲击性污染。当城镇遭遇暴雨时,下垫面硬化和污染物积蓄使得初雨污染峰值过程更剧烈,对河流的水质影响更为严重。本文采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平台对具有不同下垫面特性的城镇流域开展暴雨条件下的径流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面源污染产生过程模拟,对比研究不同下垫面特性对产流、产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径流产流速度越快,径流峰值流量越大;流域中建成区占比越高,产生的径流量越大,单位面积产污量线性增大。建成区占比高的流域产污过程线较尖瘦(峰值相对较大但历时较短),受支流汇流历时影响,干流产流过程线形状比支流宽胖(峰值相对较小但历时较长),干流峰值比支流滞后10~14 h。暴雨后期地面冲刷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降低,干流的产污过程峰值相对于支流滞后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城镇初期雨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对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和维护河流水环境健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雨水作为一种可回用的新兴水源,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雨水在储存过程中存在水质变化和细菌复活的可能性,是保障雨水回用安全面临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不同储存方式下,雨水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据此,以屋顶雨水为对象,采用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作为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代表,探究了屋顶雨水在密封式和开放式两种不同储存方式下水质变化规律和细菌再生情况,以期为保障储存雨水的回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种储存方式下的雨水水质参数变异性较大,但密封式储存下的雨水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低,因此水质波动变化较开放式储存小。具体表现为密封式储存条件下,水质指标如UV254、TOC、浊值度及NH4+-N等参数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然而,从细菌复活情况来看,密封式储存下雨水具有更高的细菌复活率,且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大肠杆菌显著复活。因此,为了确保雨水回用安全性,有必要考虑不同储存方式对水质和细菌生长的影响,以及细菌种类对水质变化的影响,以此采取针对性的措...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屋面雨水绿地水平流渗透净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把城区屋面汇集的雨水径流通过绿地或人工土层净化后收集利用或渗透地下,既可涵养地下水,又截留处置了部分雨水,减轻了雨洪负荷和雨水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雨水利用方案。但为保证雨水渗入地下后不污染土层和地下水源,本文研究了屋面雨水在天然和人工配制的两种土壤中水平流动的净化作用及其规律。为屋面雨水绿地渗透方案的工程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一个新生点,通过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来源及成分分析,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国内外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研究的资料,为我国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选取的2个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汇水小流域为代表,在2008—2009年共进行了4场降雨过程的雨水管网出口和下游受纳水体水质同步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制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其中悬浮物浓度高于城市污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略低于城市污水,但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木樨园小流域由于绿地面积比例小,道路面积比例大,城乡结合部地带环境卫生相对较差,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各污染物的EMC浓度比西蒲小流域高21.4%—246.5%.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雨水管网降雨径流中COD和总磷与悬浮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网降雨径流使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16.9%—541.7%,其中悬浮物、COD和氨氮升高幅度最大.增加城市绿地可明显降低降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城市路面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路面径流是城市地表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污染强度大、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严重而被予以格外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路面径流水质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城市道路径流中COD、TP、TN和Pb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9.59、0.46、6.29和0.14 mg·L-1,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TSS的质量浓度高达552.86 mg·L-1。因此,COD、TP、TN、Pb和TSS是我国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高速路径流污染物Pb、Cu和Zn的浓度明显高于普通道路,而普通道路径流污染物中COD和TSS要高于高速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偏高。多数研究表明: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路面坡度增加了车辆与路面的摩擦力和燃料的消耗,进而导致路面径流污染物的浓度较高,路面清扫或许对污染物的浓度有不利的影响,主要由于道路清扫将路面中部分大颗粒破碎,释放出了细小的颗粒物(粒径〈43μm)并且不能将其清除的缘故。但是,降雨强度、干期、降雨历时和车流量对径流水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总结发现:车流量≥30000的路面径流中COD、TSS、Pb和Cu的浓度是车流量〈30000的路面径流中的2.5、4.3、1.4和5.1倍;路面径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车辆的交通损耗,有机污染物来源于车辆的交通活动和路面材质,营养污染物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将多环芳烃、大肠杆菌等水质指标列入研究计划;深入分析影响降雨径流水质的因素及各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运用同位素溯源技术识别道路径流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14.
城市降雨径流长期污染负荷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使用修正的STORM模型计算一次标准降雨的径流污染负荷;使用“降雨负荷法”进行城市径流污染年负荷量的估算.文章指出年负荷中非标准降雨冲刷将起着主导作用,仅用标准降雨来估算一个城市的长期污染负荷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降雨径流水质污染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前我国对一些小流域的农业区面源污染积累较多经验,对城市面源污染的研究比较少,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是人类在城市上的活动能力较农业区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导致城市地面污染种类繁多复杂。本文通过应用径流形成原理理论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现行适用的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的方法为工程和非工程的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水回灌是水资源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当再生水以农灌、土壤含水层处理(SAT)、河湖入渗和井灌等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回补地下水的过程中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针对不同回灌方式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体系至关重要。借鉴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再生水回灌对地下水产生风险的关键环节,采用层析分析法,从回灌水特征污染物特性、回灌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以及回灌工程布设方式3个方面,针对地表灌溉、河湖入渗和井灌3种回灌方式,建立了包含污染物浓度水平、分配系数、溶解度、半衰期、半致死剂量、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量、地形坡度、土壤介质、包气带介质、含水层介质、含水层厚度、回灌强度、回灌周期、回灌水停留时间以及取水点与回灌点水平距离16个指标在内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下水使用功能,以20个典型再生水回灌场地调研结果和160种再生水回灌地下水污染风险因子物化特性为数据基础,对各指标进行了风险水平的划分,基于聚类分析法,采用各指标风险指数相乘的风险表征方法计算总风险指数,构建了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方法。该方法有效的避免了指标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并且能够直观的找出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可将我国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划分为3级,风险值〈5为一级,风险值在5-15之间为二级,风险值〉15为三级。在某再生水回灌场地的应用表明,该回灌区地下水环境安全风险为二级,同时得出回灌水特征污染物特性指标是造成该回灌区地下水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Ecological modelling》2005,187(1):15-26
The GROWA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entire Federal State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ca. 34,000 km2) using a grid resolution of 100 m. It conceptually combines distributed meteorological data (winter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ith distributed site parameters (land use, soil properties, slope gradient, slope exposure, mean depth to groundwater) to facilitate the calculation of long-term annual averages of total runoff. In the GROWA mode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expressed as a constant proportion (baseflow indices) of the total runoff. This portion depends on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e.g. the slope gradient, soil and hydrogeolog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surface sealing.In this paper special emphasis is put on the influence of geology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is respect, a new 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geology-related parameters is described. In previous applications of the GROWA model baseflow indi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mean monthly low-water runoff values (MoMLR). Since the MoMLR-values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solid rock regions due to high interflow proportions, a more sophisticat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In this study runoff data from about 125 gauging stations within the Federal State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were used to derive baseflow indices. The raster-based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grid resolution of 100 m.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ed groundwater recharge values for the period 1979–1999 was verified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gauging station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runoff values from the sub-catchments and model results wa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内环高架一段路面的7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了径流中固体悬浮物和营养盐的变化特征,以期加深对城市高架公路径流污染物的认识和为高架公路径流净化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溶解态氮、颗粒态磷是径流中TN和TP的主要输出形式;TP质量浓度变化与TSS基本一致,但TN质量浓度变化与TSS相关关系较弱;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固体悬浮物与污染物的相关性,发现〈45μm固体悬浮物是径流中营养盐吸附的重要载体,去除细小固体悬浮物是治理城市高架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Pollution of hazardous elements in roof runoff has been a potential danger to aquatic ecosystem as documented in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study, concentrations of lead (Pb), zinc (Zn), arsenic (As), and cadmium (Cd) in roof runoff were measured for short-term rainfall ev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elected elements varied to a high degree during the rainfall period, and the well-known first-flush phenomenon was not observed due to the short-term rainfall patterns. Based on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 (EMCs) and fluxes, the elemental pollution may be ranked as Zn >> Pb > As > Cd. The average levels of Pb and Zn exceeded the fourth class value and fifth class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surface water in China. The relative high pollution could be caused by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the erosion of crust steel appurtenance installed above the rooftop. Furthermore, elements in particulate form dominated the roof runoff pollution, and the ratios of elements in particulate form to total amounts were 0.6 (As), 0.9 (Pb), 0.7 (Cd), and 0.5 (Zn). This study cleare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zardous elements in short-term storm water roof runoff; it was use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