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流域水权制度是否具有内在的节水激励是能否纾缓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关键.水权再分配机制是水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权市场则是水权再分配机制的方式之一.该文通过构建节水投资收益净现值(NPV)模型,分析水权市场对节水激励的作用,讨论各因素对不同层次用水户进行节水投资决策的不同影响,并且应用节水投资收益净现值模型对黄河流域进行了案例分析.分析表明:有效的流域水权市场能够激励用水者进行节水投资,获得水权交易收益,同时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地区跨行业的水权交易由于规模大,需要的投资金额多,交易成本较高,只能由较高级别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或取水工程完成,但需要采取适当的节水设施管理方式;地区内行业内的水权交易规模小,需要的投资金额少,交易成本低.对于微观用水户具有激励作用,但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层优化模型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时期我国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约束条件,将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主从递阶思想,构建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的双层优化模型,实现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在不同区域及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从经济角度体现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社会角度体现流域内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生态角度体现流域允许最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严格控制。最终,实现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目标的集成化,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相统一,提高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用水部门的用水效率、水污染物排放绩效,消除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水污染物排放冲突。并基于交互式决策理论,提出基于满意度的主从递阶交互式迭代算法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机制中的节水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永资源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利用非工程手段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水权翩度能够对人们的用水行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水权初始分配机制是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该机制是否能够激励用水者不断地开发应用节水技术以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减少浪费行为,对于有效地控制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机制节水激励模型,考察在以指标法为基础的水权初始分配过程中,流域各地区可以控制并且能够影响水权分配结果的因素,分析其可能进行的行为选择以及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可以通过平衡选择现状用水量权重.延长水权初始分配份额的有效期,以及对节水工程投资和水利工程投资进行补贴等手段,使水权初始分配机制在长期内发挥节水激励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收益,并且能够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管制下的水权制度通常基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无法得知用水户的真实收益函数,以及委托一代理等原因。会出现“政府失灵”。通过深入分析在水权制度体系下政府管理者与用水户的行为特点。针对双方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减少因“政府失灵”所导致的制度失效。本文从水权制度运行的微观层面出发。对政府管理者和用水户之间的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考察了在不同的政策下双方的行为变化。以及对水权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检查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超额罚金以及对不同类型的用水户进行差别对待等方式.使得用水户降低超额取水的频率,以实现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社会选择理论引入到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研究中,从群决策的角度寻找到流域内各区域一致同意的、满足水量分配公平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流域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资源问题,实质上却是一个典型的决策问题。作为一种具有混合特性和稀缺性的自然资源,流域稀缺水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多主体参与的涉水利益分配,而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群决策机制协调水资源配置冲突中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公平。本文提出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框架,首先从公平性角度将流域水资源配置冲突看成一个短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利用P、AP、CEA和CEL四种破产准则获取可行的水量分配方案集合;其次运用社会选择理论中的PV、BC、HQ、PCM和FB五种偏好聚合方法进行流域内各行政区域个体偏好聚合的群决策分析;通过破产准则与偏好聚合的结合能够实现流域水资源配置冲突群决策结果的公平,所得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易于被冲突主体所接受。最后,以华北缺水地区的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为例进行研究,并比较不同破产准则及偏好聚合方法在解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选择理论与破产准则的结合在解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群体生存不可或缺且无法替代的生态资源要素之一,赋予水资源商品属性,不仅能够增强水权的排他性,提高水资源价值,更能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水权改革试图通过明确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等途径促进农业节水、优化水资源配置。那么,水权改革是否能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是否能有效改善用水效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水权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同时对水权改革在国家层面的推行提供政策依据。基于此,文章在理论分析水权改革对农业节水及水资源配置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及港澳台地区)2003—2019年17年的长期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验证水权改革的节水效应及对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双重差分法(DID)回归结果显示,水权改革对农业灌溉节水面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万元GDP用水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国家级水权试点的政策效果要高于省级试点。(2)双重差分回归结果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旧具有稳健性。(3)异质性回...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游间用水关系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为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完善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我国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流域用水主体用水关系、平衡流域用水利益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流域生态补偿涉及上游政府、下游政府等多个政府机关,上下游政府因存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目标和利益上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使流域上下游政府生态补偿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的博弈模型,系统研究我国上下游政府间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及应对策略,为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缓解流域水资源环境利用关系和平衡流域上下游政府用水利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流域上下游保护与补偿的博弈中,地方政府生态补偿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对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处于失效状态,必须通过地方政府间有约束力的协议及与中央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生态补偿的最大效用。所以,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从流域整体利益出发,视情形将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共同的生态补偿主体,并通过流域地方政府间有约束力的生态补偿协议规范政府保护与补偿行为,以上游政府保护成本和下游政府收益为参照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国家与地方政府生态补偿分担比例,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进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域内农业水费的分担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了建立流域内农业水费分担模式的必要性及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几种典型的分担模式进行了经济学的对比分析,进而通过综合考虑农业用水供需双方的经济利益,建立起灌区供水单位与农民用水户的节水激励模型并对其进行数理分析,考察了基于节水激励的农业水费分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流域内农业水费分担模式的运作流程。研究得出,财政直接补贴农户的方式增加了消费者福利的同时,可以避免间接补贴方式下"鼓励浪费"现象的发生,相比之下较为有效。然而,目前过低的农业水价大大限制了市场的调节功能,为此适当提高现行水价,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政府对农户的直接财政补贴,不仅能够减轻现阶段农民水费负担,而且可以对农业用水的供需双方产生节水激励,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短缺与发展节水农业。在具体操作流程中,应采取补贴农户与补贴灌区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各利益相关群体引入到分配决策中来,以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群体决策替代传统的水资源配置中单纯地"技术经济寻优",有利于减少初始水权分配中的矛盾和冲突.借鉴钱学森提出的解决复杂性巨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理论,构建了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的平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综合集成研讨厅,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的有关模型.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是可行的,并且有利于提高多利益主体对初始水权分配的综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省区初始水权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是流域初始水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和政府预留水量配置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是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基于“三条红线”的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针对省区初始水权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配置方案,分别从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率视角判别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针对未能通过耦合协调性判别的情形,提出调整两个子系统配置方案的方法,并重新进行判别,直至配置方案通过耦合协调性判别,从而获得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推荐方案;最后,针对太湖流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其它流域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gas water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 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flaws of the water right theory, and by executing reconstru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water right in modem society, the water right position of the gas water will be established, leading to the maturity of the whole law effectiveness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water right.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gas water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 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flaws of the water right theory, and by executing reconstru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water right in modern society, the water right position of the gas water will be established, leading to the maturity of the whole law effectiveness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water right.  相似文献   

13.
A new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water sustainability is introduced by comparing phys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o achieve physical sustainability, water should be available in sufficient quantity and of good quality and used efficiently. Th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can be achieved by balancing between costs and values of water.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imate the phys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Big Lost River, south–central Idaho. The study used a Bayesian network by building a graphical diagram of nodes representing all significant variables related with the sustainability, such as water demand, water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t costs and values of water.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the physical sustainabilit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scarcity of water in the Big Lost River.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4.
水既是母体性的重要战略环境.还是父体性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双重特征和叠加功用决定了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性。我们有充分的论据认为。在水的双重特性中水环境比水资源更加重要.在水发展序列中水环境发展重于水资源发展。中国决策层已经在水资源方面提出了建构“节水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但还没有从水环境的视角确立建构“洁水型”社会的发展战略。21世纪的现代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洁水优先和兼顾节水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建构洁水与节水相结合的杜会发展模式。寻求21世纪中国新型的水利科学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构起能够切实保障中国水利安全的战略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5.
水权水市场改革是我国水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水权市场尚未发育完成,水权交易还未成体系,更缺乏水权交易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有效运作的水权市场,需要具备产权明晰、计量监测技术支撑、监管制度完善等多方面的条件,同时也会受到交易成本、第三方效应、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已有的水权交易模型来看,国内学者基本上是沿用了西方发展起来的水权交易模型,很少考虑中国国情因素。总体来看,国内水权水市场研究目前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缺陷。第一,在水权市场发展的规律研究方面,过于强调市场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本身,对水权市场运作的内在机制认识不足;第二,在水权市场的国际经验借鉴方面,过于强调个别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水权市场发展的教训和伴随的问题认识不足;第三,在水权交易和市场制度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理想意义上的自由市场模式,对国情条件的制约和中国特色的因素认识不足。当前亟需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系统探索中国国情因素对水权市场构建的影响,重点揭示中国特色的水权市场制度体系特征,提出中国情境下的水权交易模式、交易规则、水权监管制度以及与国情条件相适应的水价政策。通过理论集成和知识创新,增进对中国特色水权市场制度的理解,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市场在水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作用,是水管理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引入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水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本文逐一对兰个方面的改革进展进行回顾和评价,揭示我国水价、水权和水市场的制度变迁轨迹。随着我国水价和水权制度的推进,水权市场的事例会越来越多涌现。尽管水市场在长期将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水市场线入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决定了短期内水市场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7.
Producing goods and services all needs water consumption. The water used in the process of an agricultural or industrial product is called the "Virtual Water" contained in this product.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water-scarc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uld purchase water-intensive products--especially foods, from water-rich countries to balance their water deficits and achieve water safety. China is one of the 13 most water-deficit countries whose water safety have been severely challenged. 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recent globa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methods calculating virtual water content in specific products. As a case study, we qualified China's annual virtual water flows from year 2000 to 2002 with trade in crops, and ended with some policy advice for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virtual water strategy.  相似文献   

18.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and trace elements such as arsenic,cadmium,chromium,copper,manganese,nickel,lead,selenium,antimony and mercury in 18 different brands of bottled water were investigated.For comparison,samples of tap and well water from three different places of Tehran were also analyzed.UV/VIS spectrophotometer and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nitrate and trace elements,respectively.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to Irania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guideline for drinking water.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bottled,tap and well water samples were in maximum safe nitrate concentration of Iranian and WHO standards.However,70%of bottled water samples and one sample of tap water were below the standard level proposed by EPA and probably remedial action should be taken.Concentration levels of all analyzed elements investigated in all examined water samples were below the maximum contaminant level prescribed by Iranian,WHO and EPA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城市化的快建发展,城市水资源供求压力日起紧张,城市水源地在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变化出发,揭示水源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评析我国水桓交易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水源地建设保护过程中水权交易的走势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评价,本文测算了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30%;201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6%,表明过去十年是水利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将提高到56%;到202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70%,总体上达到中等现代化的水平;到203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水平与经济高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展望2030年以后,中国水利发展将进入水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和保护的时期;至2050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绿色现代化。由于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几年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有可能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