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3D-Sigma软件对小湾河谷的右岸边坡进行了河谷自然下切、河谷一次下切和河谷不下切3种情况下的三维有限元弹塑性模拟,获得了3种模拟方案下的应力及变形结果,并进行了对比.认为下切过程对类似小湾库区河谷的边坡内应力、变形和坡体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从应力和变形角度解释了山体内裂隙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的选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人工边界的选取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散射场地震反应分析输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认为在进行有限差分动力计算时,模型两侧施加自由场边界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两侧施加粘性边界的模拟效果;同时,对FLAC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2个地形差异较大的河谷场地,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了河谷场地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地形变化的规律。模拟数据表明,河谷场地谷底处地震动基本无放大作用,地势凸起处放大作用则较为明显;当考虑土体非线性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作用逐渐减小;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凸起处受高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而地势平坦的谷底则受低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层状场地中任意形状沉积河谷对平面SH波的散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层状场地中任意形状沉积河谷对平面SH波的散射;利用土层的精确动力刚度矩阵求解了应力和位移的动力Green函数;结合间接边界元法,研究了沉积河谷宽度、厚度、入射角、入射频率等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并与按一维场地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沉积河谷有明显的二维散射效应,与一维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显著。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合理考虑沉积河谷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表局部地形对地震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会造成地震波的散射与衍射,从而导致地震地面运动的放大或减小,该问题是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的交叉研究课题。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分布影响很大,在河谷场地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河谷地形地震放大效应对该地区工程设施的灾害影响不可忽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河谷地形地震放大效应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后续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展望,旨在为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澜沧江某水电站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质边坡现场调查,并运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模拟河谷演化和冻融循环过程,综合分析碎裂松动岩体的成因。调查结果表明,碎裂松动岩体的形成与区域赋存的地应力场、地层岩性、河谷演化及高原冻融风化有关。数值模拟揭示了河谷演化过程中边坡岩体持续经历主应力降低、剪应力增大的状态,应力释放而驱动边坡岩体结构面破裂,形成大量的卸荷拉张裂隙,初现“松动”特征;在大温差冻融循环作用下,原本存在裂隙面的岩体不断扩展延伸直至发生疲劳性损伤裂化。由此,总结了碎裂松动岩体的成因机制,该成果对高寒山区深切河谷碎裂松动岩体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从理论上揭示二维土层放大效应、地形效应及其相对重要性,构造了含有风化层的半圆形河谷的数学物理模型,利用波函数展开法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了风化半圆形河谷对平面SH波散射和衍射的解析级数解。计算并对比了风化与未风化河谷的地表位移反应,通过系统分析地面运动的放大形态与幅值,发现二维土层放大效应通常在风化土层范围内占据绝对优势,而地形效应控制着风化土层范围以外的地面运动放大,并且土层放大值通常大于地形放大值。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及其灾害的极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值是说明事物的一种极端情况,它代表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事物极值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揭露该事物的本质。本文归纳介绍了国内外泥石流及其灾害的极大值,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泥石流这一灾害现象的认识。一、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极大值 (一)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极大值泥石流是发育在山区河谷内的一种自然现象,河谷的地形地貌条件,是泥石流形成  相似文献   

8.
干旱河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困难的。而近年来我国金沙江流域大规模的水电建设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更加活跃。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区,如不进行以恢复生态功能为目标的植被修复与重建,将会导致巨大的生态安全风险,因而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重建技术是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对西南水电工程所在区的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确立了恢复生态学理论在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中的地位,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未来30和50年气候变化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CCCma,CCSR,CSIRO,Gfdl和Hadley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牡丹江等4个地区未来50年(2005~2050年)内,在GG,GS情景下的气温变化进行了数值预测.结果表明,在GS情景下,到2030和2050年,气温较目前均有较大增高.2030年年均温度可增高1.94℃,其中春季增高2.06℃,夏季增高1.29℃,秋季增高1.79℃,冬季增高2.66℃,说明冬季增温最大,依次为春季、秋季和夏季;其中西部齐齐哈尔增温最大,其次为佳木斯,再次为哈尔滨和牡丹江.2050年气温继续增高,年均将增高2.42℃,其中春季增高2.13℃,夏季增高1.68℃,秋季增高2.56℃,冬季增高3.21℃,冬季仍然是四季中增幅最大的,其次为秋季、春季和夏季.如果按GG情景考虑,未来气温较GS情景还要高出1℃,增温最大的仍为西部齐齐哈尔,增温最小的仍为牡丹江.  相似文献   

10.
赵永国 《灾害学》1990,(1):39-43
本文从灾害成因的角度将陕西秦巴山区的山地灾害分为:山坡重力作用、沟谷泥石流、河谷洪水、流域水土流失等四类,对各类灾害的区域特征进行了描述,系统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减免山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