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的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及其编制目的、编制方法,该查算表用较小的篇幅实现更宽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查算范围(与GB6999鄄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比较)。该查算表中对风速与大气压的修正方法有与其他查算表不同的特点,它对提高相对湿度测量(查算)精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新的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及其编制目的、编制方法,该查算表用较小的篇幅实现更宽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查算范围(与GB6999—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比较)。该查算表中对风速与大气压的修正方法有与其他查算表不同的特点,它对提高相对湿度测量(查算)精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风速4.6m/s柱状水银温度计相对湿度查算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GJB 150.9A—2009要求,通过湿球传感器的风速不低于4.6 m/s,需要一个风速为4.6 m/s的相对湿度查算表。介绍了风速4.6 m/s,柱状水银温度表的相对湿度查算表编制方法和计算结果,为更好地理解、执行GJB 150A—2009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种湿度试验中计算露点温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晨  张倩  吴飒 《装备环境工程》2016,13(2):88-91,122
目的研究在气候环境试验中如何把露点温度作为控制目标的方法。方法选择干湿球温度表作为测量湿度的传感器,饱和水汽压是计算湿度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探究出便于在微控制器上应用的计算饱和水汽压的公式,然后建立露点温度计算模型,得出水汽压与露点温度的关系式。结果通过0~100℃的100组样本值的验证,与《湿度查算手册》值比较,平均误差较小。结论该公式适用于湿度试验箱中微控制器中露点温度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大流量冲击式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通过重量法求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百分比.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与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级颗粒物整体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性,与湿度呈正相关性,且粒径小于2.1 μm的颗粒物与湿度相关性最大.大气颗粒物主要集中在2.1 μm以下...  相似文献   

6.
O3查算表的建立及其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化学机制RADM2、CBM-Z建立箱模式,分析了影响O3生成的主要物理、化学因子,将这些因子进行分档计算,建立了能够描述光化学反应中O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氮氧化物NOx)浓度变化的查算表,并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LGRID中加以应用.通过对2006年1、4、7、10月珠江三角洲的模拟计算和比较分析表明,查表法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运算时间减少45%~48%,并且与光化学机制直接耦合计算结果符合较好,其中基于RADM2的查算表对O3模拟效果较好,而基于CBM-Z的查算表对NOx模拟更佳.  相似文献   

7.
周瑶  张鑫  徐静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5):765-775
使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7个气象代表站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运用多窗谱方法(MTM)对青海省东部代表站的ET0的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ET0的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运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系数法分析了生长季ET0对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7个站点有比较一致的19.23~22.22 a的周期;整个东部农业区的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则随纬度的变化而趋势不同,北纬36°以南的两个站日照时数、风速均有增加的趋势,相对湿度则减小,以北的5个站则呈相反的变化;ET0对日照时数最为敏感,其次是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敏感系数在整个生长季随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日照时数敏感系数呈波动状,最大值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9月,气温敏感系数呈现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风速敏感系数则呈单谷型变化,最小值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东省1961-2010 年90 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Penman-Monteith 模型方法,分析了山东省ET0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并结合各气象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探讨了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50 a 来,山东平均ET0以-1.818 mm/a的趋势减少,夏季减少趋势最显著,1983 年前后ET0发生突变。各气象要素对ET0变化的敏感区域、与ET0相关性地域差异明显。虽然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较低,但其减小趋势极显著,多年相对变化较大,使平均风速成为ET0变化负贡献最大的气象要素,日照时数次之,最高气温贡献最低,相对湿度在沿海地区的正贡献较大。年、春、秋和冬季对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夏季是日照时数,半岛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的主导因子是相对湿度。突变后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的站点明显减少,主导因子为相对湿度的站点明显增多,由于夏季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导致突变后夏季大多数站点对ET0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市1984年-2013年逐年7、8月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等气象数据为基础,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夏季人体舒适度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到结论如下:用模糊综合评判大连市气候舒适度最适合的评判标准为气温22℃、相对湿度70%和风速2 m/s;大连市总体气候舒适状况良好,夏季相对最舒适的时间段为第6旬(8月20日~8月31日),最不舒适的时间段为第4旬(8月1日~8月10日);由于大连市夏季经常伴有雷阵雨甚至暴雨天气以及湿度大等原因,使得炎热气温所造成的不舒适的天气状况常能得到改善,因此大连市夏季舒适程度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3年逐时霾、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霾天气的变化特征、霾与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霾日数总体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009年开始明显下降;霾日数呈“V”型月变化:即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秋冬季多发持续时间长、影响严重的霾过程,春夏季多发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 霾常伴有污染发生(35%),污染以轻度污染为主;霾时首要污染物PM2.5最多、其次O3,这说明PM2.5是造成深圳霾的主因,且深圳光化学污染严重. 霾时PM2.5、PM10 和O3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75%以上),夏秋季O3和PM2.5为主;分析还发现,风、相对湿度与霾密切相关,风速越弱,湿度越大, 越利于霾出现和发展.约80%的中重度霾出现在风速<2m/s,相对湿度70%~90%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下水PCE/TCE污染原位曝气修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TMVOC软件模拟了PCE/TCE在渗流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泄露、重新分布和原位曝气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运移行为,确定了最佳曝气流量和曝气时间。结果表明:PCE/TCE污染物在泄露和重新分布过程中在重力作用和毛细作用下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羽在垂直方向到达隔水层,水平方向达到23.3m,顺水流方向的污染范围明显大于逆水流方向。曝气修复初期污染范围会有所扩大,但是污染物浓度和总量会减少,曝气影响范围并不是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超过最佳曝气流量值后,增大曝气流量对影响范围的改变效果不大。论文研究条件下最佳曝气速率为6m3/h,影响半径达18m,需要45d完成修复,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区域面积及地下水埋深确定曝气井数量。  相似文献   

12.
高源  贺维鹏  施周  童丽  向帆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346-3351
以聚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考察强化混凝去除饮用水源水中五价锑(Sb(V))时原水pH值、PFS投量、共存阴离子(HCO3-和PO43-)及腐殖酸(HA)等对其去除效果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原水pH值对强化混凝过程Sb(V)存在形态及PFS的水解产物有重要影响,表现为较低pH值和较高PFS投量均有利于提高Sb(V)的去除率;由于竞争吸附作用的存在,共存阴离子与HA均对Sb(V)的混凝去除产生负面效应.此外, PFS除Sb(V)过程较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GA-ANN改进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宏  刘爱霞  王恺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1):1276-128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但由于性能差异不明显而较少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 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基于GA-ANN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天津市2003—2007年气象和污染物监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对2007年全年的ρ(SO2),ρ(NO2)和ρ(PM10)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 6,0.828 3和0.600 0. 与一般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较,GA-ANN模型将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准确率从77.57%提高到79.67%. GA-ANN模型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日常空气质量预报.   相似文献   

14.
Air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ir quality in aircraft cabins, 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air supply modes could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cabin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eiling air supply mode used on the B737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nother 3 different kinds of air supply modes for comparison: luggage rack air supply mode, joint mode combining ceiling and luggage rack air supply, and joint mode combining ceiling and individual air supply. Under the above 4 air supply modes, the air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a cabin full of passengers were studi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d carbon dioxide (CO2) and formaldehyde were selected as 2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air pollutan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 mode combining ceiling and individual air supply can create a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ir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removal of CO2 and formaldehyde, and can provide better air quality in cabins than the other 3 modes.  相似文献   

15.
Pollutants that exist in anionic species are issues of concern in wa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cationic pollutants, the removal of anionic pollutants by adsorption is more difficult because most adsorbents carry predominantly negative charges in neutral and alkaline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a cross-linked chitosan derivative with quaternary ammonium and magnetic properties(QM-chitosan) was prepared and employed to remove chromium(VI) and phosphorus(V)(Cr(VI) and P(V)) from aqueous environments. The QM-chitosan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energy dispersive X-ray(SEM-EDX) and zeta potential.Batch experiments show that QM-chitosan can effectively remove Cr(VI) and P(V), and the main mechanism was believed to b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was fitted to describe the kinetic processes of Cr(VI) and P(V) remova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both Cr(VI) and P(V) on the QM-chitosan were well fitt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 equation.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V)(2.783 mmol/g)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Cr(VI)(2.323 mmol/g), resulting from the size of the H2PO-4ions being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HCr O-4ion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QM-chitosan had a stronger affinity for Cr(VI) than P(V).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the QM-chitosan was evaluated, and high regeneration rates we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电场对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实现颗粒物超低排放要求,本试验采用喷雾与电场分区设计,搭建了预混喷雾湿式电除尘试验装置,以增强颗粒与液滴之间的凝聚作用,试验探究了电场电压、极板间距、电场风速、喷雾压力及入口浓度等参数对除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除尘效率随着电场电压增加,除尘效率提升,增幅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减小极板间距或电场风速,能够提高除尘效率,但降低了处理风量;随着喷雾压力增大,除尘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当压力值为6MPa时,除尘效果最佳;粉尘入口浓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程度较低,对于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最高达98.5%.综上,预混喷雾湿式电除尘效果相比单一喷雾或静电除尘具有显著的增强,对于颗粒物超低排放装置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中10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方法.样品经自制PEP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乙腈-二氯甲烷(2∶1,体积比)洗脱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检测波长λ=268 nm,柱温33℃,流动相为乙腈-0.4%乙酸/水(体积比),采用梯度洗脱程序,实现了10种待测组分的基线分离,线性范围为10~2 000μg.L-1.去离子水和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73.4%~95.6%和70.2%~92.5%(磺胺除外,分别为8.5%和8.0%).整个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为1.42~7.25 ng.L-1.应用此方法对上海市黄浦江部分河段江水、崇明岛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测定表明在这几种不同水体环境中,不同频率地检出了磺胺类药物,浓度范围为13.3~241.5 ng.L-1,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高效等优点,可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模拟培养条件下,研究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厌氧体系中对V(V)的耐性试验,探讨在不同的V(V)浓度、接菌量、pH值和不同蒽醌-2,6-二磺酸(AQDS)浓度下对V(V)还原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V(V)浓度低于10mg/L时对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的生长影响较小,V(V)浓度超过20mg/L则会抑制其生长和V(V)的还原;随着接菌量的增加,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2种微生物最适生长pH值均为7.0左右,弱碱性环境下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率高于弱酸性环境;添加1mmol/L AQDS会加快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菌株培养3d后通过SEM分析,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进行V(V)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利用XPS能谱分析表明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将V(V)还原为V(IV).  相似文献   

19.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不同价态砷的生物转化与甲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韩涛  司友斌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396-3402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通过分别向培养基中投加As(Ⅲ)和As(Ⅴ),探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不同价态砷的生物转化与甲基化作用.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介导下不同价态砷的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对砷的耐受和代谢特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投加As(Ⅲ)时,由于细胞自身的解毒作用会产生少量的As(Ⅴ),同时在酶的作用下As(Ⅲ)与甲基供体结合生成甲基砷;而在投加As(Ⅴ)时,遵循Challenge机制,先产生一甲基砷后生成二甲基砷.此外,弱酸性环境比碱性更有利于甲基砷的产生;温度30℃时甲基砷的产生量较高,过低或过高的培养温度砷甲基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Ce-Ox复合氧化物脱硝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NO。考察了Mn/Ce摩尔比、焙烧温度、H2O和SO2对Mn-Ce-Ox复合氧化物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催化剂中毒再生性能。结果表明:当NH3:NO=1:1,空速为5 000 h-1,550℃焙烧制得的Mn/Ce摩尔比为5∶1的Mn-Ce-Ox复合脱硝催化剂活性最佳,活性温度窗口为100~260℃,在此温度区间内催化剂活性大于90%。200℃时,Mn-Ce-Ox复合催化剂活性最高为97.84%;在10%(V/V)H2O蒸汽和300×10-6SO2共存条件下,200℃时,催化剂活性在开始反应2.5 h内迅速下降至53%左右,并在之后的6 h内没有明显变化;中毒催化剂经常温水洗再生处理、质量分数为3%的硝酸溶液再生处理和550℃焙烧2 h再生处理后200℃活性均能恢复到90%以上,其中中毒催化剂经质量分数为3%硝酸处理后活性恢复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