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燃现象1986年9月9日,新钢φ1000毫米混合煤气管上进行接管动火作业前,厂动力系统按规定切气,并用空气置换煤气。上午9时30分左右,吹扫进入末期时,与混合煤气总管连通的中板分厂食堂煤气放散管冒出大量有刺鼻气味的白烟,管道外部的防腐沥青亦被烧熔。经开孔检查,发现管内有不少红色的氧化铁。  相似文献   

2.
1988年1月13日5时,我厂发电分厂的2#电动闸阀与4#闸阀之间的煤气管道,在停用的情况下发生爆炸,使φ600mm、长30m的煤气管道全部炸飞。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根据调查情况分析,造成这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 (1)具备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条件。1月11日,发电分厂1#锅炉因故停烧高炉煤气(2#锅炉早已停烧),按理,从锰铁高炉至发电分厂1#锅炉(包括2#电动闸阀至4#闸阀)之间的煤气管道,应用蒸气彻底吹赶剩余煤气,但有关人员并没有这样做,只是打开放散阀放散。这样,2#闸阀与4#闸阀之  相似文献   

3.
《江苏劳动保护》2008,(6):18-18
答:顶煤气搬眼作业是指在煤气管道上用搬眼机进行的一项打眼工作。煤气管道需要临时搬眼的地方很多,如抽堵盲板前后管道搬眼通蒸汽用,管道低处搬眼放水等。搬眼时使用搬眼机,搬眼机带丝扣和各种规格钻头:2—3米长的铁链子抓钩(钩住链子固定搬眼机主体);机垫(垫在管道和搬眼机主体之前);搬把;橡胶垫和对丝(搬管道底眼时,固定搬眼机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油田内进行集油、集气管线的扫线、解堵作业时没有专用设备,作业时采用高压设备,使得操作人员及生产设备没有安全保证。且该类作业在制度、规范中也无系统的规定和要求,作业的随意性较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历年管线解堵、吹扫作业事故及成因1.1几起事故经过事故一:1997年12月,某作业区某转油站外输管线管堵,该采  相似文献   

5.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7):19-19
(1)一切煤气设备必须保持正压操作,在设备停止生产而保压又有困难时,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煤气吹净。  相似文献   

6.
GB8334—1999《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规定: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时,必须逐只回收瓶内残液和残气,并进行蒸汽吹扫,还须用可燃气体报警仪测定瓶内吹扫后的燃气浓度,凡浓度高于0.4%(体积)的钢瓶必须重新进行蒸汽吹扫。蒸汽吹扫的目的是:确保气密试验的安全可靠,避免气密试验时空气与残液残气混合发生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7.
一、管理标准化 1.危险作业的分级管理标准 (1)厂级管瑚:凡影响2个以上主要用户生产的主体管网的停送煤气,由厂级统一管理。由生产科制订危险作业图表,生产副厂长负责组织实施。例如新建设备的接点投产工作。 (2)科室和车间级管理:涉及1个用户的正常停送煤气,由生产调度科和车间主任负责指挥。例如1个用户停送煤气的盲板作业等。 2.危险作业的技术管理标准 (1)带煤气作业的压力标准,规定为:高炉煤气压力最高为5kPa(500mmH_2O);焦炉煤气压力最高为3kPa(300  相似文献   

8.
黄焱 《劳动保护》2009,(2):96-97
煤气具有易中毒、易燃易爆的特性,所以煤气设施动火作业十分危险。国家对煤气设施的动火检测有严格的规定,如含氧量分析、一氧化碳分析或爆发实验、可燃气体检测仪测定等。但在现实生产中,这些动火检测手段往往受条件限制,难以全部落实。这些限制条件包括:检测仪器价格较贵,企业难以配齐所有检测仪器;先天性设计缺陷或施工缺陷造成取样困难;设备抢修,时间仓促、紧迫;管理不到位,如吹扫环节与检测环节联系沟通不到位;  相似文献   

9.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鞍钢)拥有高炉、转炉、焦炉几十座,煤气管路千余条,总长度可达300 km,遍布鞍钢每个角落,最大直径是西区新2#高炉煤气管道,直径3 500 mm.最长煤气管道是由厂区新1#高炉到灵山厚板厂输送,全长7 km. 如此众多的管道,不可避免要进行管道的维护和保养,特别是要进行煤气管道的改造,即开孔作业.常规的作业方法是:首先在开孔作业管道下方搭设检修作业平台,作业平台须满足相关安全技术要求,其次停煤气,将要进行改造即开孔作业的煤气管道压力为零.  相似文献   

10.
四、置换介质引入装置该装置用于置换管道或设备内的煤气以及在管道或设备送煤气之前置换其内部的空气。置换介质可以从人孔引入,也可以从管道始末端或设备下部引入,至管段各终端放散管排出,从而实现置换。一般来说,应在介质一侧和煤气一侧各设一个阀门和连结短管,并用软管连接,置换作业完毕应立即拆除软管;如果用钢管连接,则中间应设活接  相似文献   

11.
统计资料表明,现代厨房常见煤气火灾,主要是管道、炉灶等安装不当、质量不过关或因腐蚀损坏等,造成气遇明火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或发现漏气时,错误地使用明火寻找泄漏点,引起燃烧或爆炸事故;由于使用不当(如先开气、后点火)或由于停气、回火、风吹使火焰熄灭,或使用锅、壶烧水时,因水满沸腾后溢出将火泼熄时没有及时关闭阀门,致使漏出的煤气被第二次点火的火源引爆等,因此有效防止煤气火灾,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2月12日,我厂发电分厂在停炉抢修2~#锅炉过程中发生一起重大的锰铁高炉煤气中毒事故,致使6人中毒,其中4人经抢救无效相继死亡。 1.事故经过 12月10日,发电分厂有人发现距2~#锅炉约15m的停用煤气管道放散管顶部冒少量煤气,估计是发电分厂煤气进口水封失效所致,曾电话要求锰铁分厂将高炉煤气出口之水封注满水,以切断煤气泄漏;12月12日3时许,厂煤气转送站发现该站高炉煤气压力  相似文献   

13.
侥幸不得     
在煤气管道和煤气设备附近动火,冶金部,公司安全部门都有明文规定:必须办理动火证。即在动力厂燃气车间的准许和协助下,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并有防护人员现场监护。3月20日,某铁厂在三号高炉热风炉煤气管道上焊接蒸汽管时,施工人员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以为焊接很快就会完工,不一定会那么巧就造成事故。在燃气人员多次告诫和制止下,施工人员仍掉以轻心,坚持施工。  相似文献   

14.
某钢铁厂1989年9月8日进行煤气管道接点作业,在直径1020mm焦炉煤气管道上堵盲板时发生着火事故,烧伤6人。堵盲板之前,先作了法兰口除锈、两侧刷石灰水,用导线将两侧连通接地,更换螺栓,对附近高温裸露蒸气管道也作了绝热处理,然后开始对系统进行降压。当压力降至2750Pa(此时作业区已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过),作业人员顶开法兰口约50mm,抽出旧垫圈,处理粘在法兰口上的旧石棉绳时,大量煤气伴随颗粒状沉积物喷出,突然着火。煤气着火必须同时具备空气和火源(或热源)两个条件,而抽堵盲板一般都在露天或厂房内作业,所以关键是火源或热源问题。根据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萘在人工煤气管道中沉积会造成管道堵塞,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的这一问题,以昆明人工煤气管道为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选用离散相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对水平直管、水平弯管和三通管进行萘颗粒沉积的数值模拟,对于不同的管径、弯曲比、管径比,分别分析萘颗粒直径、入口速度、温度及压力对萘颗粒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直管、水平弯管、三通管中的萘颗粒沉积率与颗粒粒径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流入口速度、压力成负相关关系;萘颗粒在人工煤气管道中的沉积率主要受颗粒直径、气流入口速度的影响;萘颗粒的沉积率随着水平直管的管径增大而增大,随着水平弯管的弯曲比增大而增大,随着三通管的管径比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可通过适当增大管内煤气输送速度、压力,降低温度来降低萘颗粒在人工煤气管道中的沉积速度,进而减少萘颗粒沉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江苏镇江焦化厂专业技术人员,打破常规,首次采用明火就地烧除法,消除焦炉回炉煤气管堵塞,获得成功,有效保障了焦炉安全生产。这一安全技术成果在镇江市冶金工业局召开的合理化建议成果发布会上获一等奖。 焦化行业的焦炉回炉煤气管(横管及支管)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被焦油和硫化物等堵塞,造成煤气流通不畅,炉温下降,影响正常生产。过去发生这类情况,往往是采用蒸气吹扫或者是将堵塞的管道拆除,至室  相似文献   

17.
三、转炉煤气生产(回收)与净化安全转炉煤气生产(回收)净化的一般流程是:转炉吹氧炼钢过程所产生的转炉煤气(一氧化碳和氧含量符合规定要求的),通过活动烟罩和烟道进入蒸气锅炉回收物理热后,到溢流文管(一文)进行冷却和除尘,经脱水装置进入喉口截面可调的文管(二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8月3日凌晨,湖北省鄂州市德胜钢铁有限公司气烧石灰窑因烘窑操作不当,窑内煤气燃烧过程中异常熄灭,煤气从石灰窑下部出料口持续外泄,导致人员煤气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91.23万元。  相似文献   

19.
1970年7月10日,某厂发生了一次大型煤气管道爆炸的严重事故,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为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厂方邀请武汉钢铁学院和武汉大学的教师参加了调查。煤气管道及放散管示意如附图。事故情况: 上午9时40分,图中甲处管道因年久腐蚀,被残渣堵塞,造成管内积水而断塌。为了抢修,于13时30分打开4个放散管(图中  相似文献   

20.
抢险班违章作业十余人中毒住院昆明钢铁总公司煤气车间是昆钢制气、供氧一体化的企业,有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尤其是在抢险工作中有较为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可是,1995年3月20日8时45分,一起10人中毒、1人死亡的事故发生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