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当前国际化学危险品的各种分类体系,对比了GHS与TDG、EU_CLP、DOT、WHMIS等对化学危险品的具体分类。有助于GHS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推进GHS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整体质量的生态毒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土壤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灌区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 ,矿物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态毒性试验分别参照国际标准组织 (ISO)和OECD指南 ,进行了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植物试验以小麦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50h ,蚯蚓毒性试验以蚯蚓死亡率、体重增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28d .土壤中矿物油含量在145mg/kg~1121mg/kg ,重金属Cd为0.34mg/kg~1.81mg/kg .土壤对植物和蚯蚓显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土壤的蚕豆根尖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 .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0%至-35.1% ,蚯蚓死亡率为0%~40%.体重增长抑制率由14d的-2.3%~-19.4%在28d增加到-2.1%~10.7% ,蚕豆根尖微核率最高达6.62/100.研究表明 ,土壤中的污染物积累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 .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10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松花江发生污染事故前后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发生污染前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东区的生态安全程度最高,发生污染后中区的生态安全程度最低;西区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各主因子中以水因子的下降幅度最大,说明水污染直接影响了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哈尔滨松北区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5.
4种粪便堆肥过程中抗生素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饲料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粪便中抗生素的大量残留,堆肥工艺可以降解残留的抗生素.本研究以蛆粪、鸡粪、猪粪和牛粪为对象,利用中试好氧堆肥装置,研究不同类型粪便的抗生素残留情况及其堆肥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是主要存在的抗生素类型,不同类型粪便其优势抗生素均不同.对各粪便堆肥中抗生素降解规律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土霉素在堆肥第7 d检出水平为0,降解速度最快;强力霉素在4种粪便堆肥中的降解幅度在85%以上;磺胺类抗生素在鸡粪、猪粪和牛粪堆肥中的降解幅度在80%以上,但是在蛆粪堆肥中的降解效果较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仅存在蛆粪中,经堆肥其降解幅度为70. 79%.相关性结果显示,含水率和容重是影响4种粪便堆肥抗生素降解率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制度对于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利益有着重要作用。对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制度作出分析 ,指出其不足 ,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辽河口沉积物中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PN-Griess和MPN-PCR两种方法,于2007年春季(5月份)、夏季(8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3个航次,对辽河口区域沉积物中的硝化细菌进行了计数,并对硝化细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PN-PCR方法要灵敏于MPN-Griess方法10~100倍,且重复性好,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测定硝化细菌的数量;辽河口沉积物中硝化细菌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分布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空间水平分布趋势为:从河口上游至深海区,硝化细菌数量逐渐降低。说明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与环境温度和沉积物中N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太湖蓝藻水华衰亡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在太湖草型区、藻型区及河口区采集原状泥柱进行加藻培养实验,监测培养过程中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磷酸根(PO43--P)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蔽光培养导致加藻体系中蓝藻大量死亡,形成水体极度缺氧环境(DO接近0),沉积物氮、磷释放量改变,上覆水NH4+-N、PO43--P...  相似文献   

9.
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修复的重要机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途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联合作用可以改变磷的存在形态,从而加速磷的去除;在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根际微生物通过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长春市伊通河卫星桥(1#),自由大桥(2#)和东大桥(3#)三个采样点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样品中Cu,Pb,Zn,Ni,Co,As的含量及赋存形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金属间以及不同形态与沉积物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深入揭示城市河流沉积物中金属的空间累积规律。结果表明:伊通河1#和2#采样点不同深度的重金属浓度随深度变化幅度不明显,而3#采样点中Pb、Cu和Zn含量随深度变化显著,它们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达到70.3%,48.1%和52.2%。三个采样点中Cu,Pb,Zn显著相关(r=0.914,0.798和0.949),而Ni,Co,As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r=0.924,0.843和0.812)。说明这2组金属可能分别具有相同的来源和迁移特性。形态分析结果指出,在沉积物中Cu主要与有机质或硫化物相结合,Pb,Zn和Ni主要存在于由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中,以碳酸盐和锰氧化物形式存在的比例相对较少。统计分析进一步说明,Cu,Pb,Zn与锰氧化物结合方式类似,Pb在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中可能主要与硫化物相结合,而不是有机质。Cu和Zn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麦晓蓓  陶然  杨扬  张敏  林剑华  满滢 《环境科学》2015,36(5):1776-1784
采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分析了夏、冬季节9个不同构型人工湿地中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两种土著菌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湿地基质中Ⅰ型整合子(int1)的丰度.结果表明,共分离出的522株葡萄球菌和543株假单胞菌,约84%的菌株对所测试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率达到68%以上,MRI指数平均为0.22,与某些环境中人源或动物源细菌耐药水平相当,表明人工湿地基质土著菌具有较高水平的耐药性;两种土著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四环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极低(3%),而对头孢他啶和氯霉素的耐药性呈现差别.湿地基质中int1基因的浓度为1.14×105~5.66×105copies·g-1,其相对丰度为0.54%~3.68%.季节和湿地工艺对细菌耐药和整合酶基因分布有较大影响.夏季2种细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多重耐药指数和int1丰度均显著高于冬季;下行垂直流湿地中的抗生素耐药率、多重耐药指数(MRI)最高,而在水平潜流湿地中int1丰度最高.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基质的土著菌长期暴露在一定浓度抗生素和耐药肠道菌的生活污水环境下获得了耐药性,人工湿地中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污染及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The atm ospheric C O 2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at a rate of 1.5 滋 m ol/(m ol·a) and w ill double com pared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around the year 2050 (W atson et al., 1990). Its effects and m echanism by elevated CO 2 on global clim ate,…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SR菌应用于净化回收电镀废水重金属工艺的安全性,通过11项试验和调查,研究了SR菌的毒力、毒性、致毒性、感染性和致敏性,SR菌在机体内的转归,人接触SR菌的反应,SR菌对植物生长的遗传的影响,结果表明SR菌的毒力,致毒性都在无毒范围;不致传染病;不致皮肤过敏;SR菌对植物的生长和遗传无不良影响,进入胃肠道的SR菌SR菌6h入血液循环,24h由尿,粪排出,体内的SR菌在7d左右被机体解体,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空气污染物人为源排放清单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影响数值模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子之一. 定义不同排放清单中同一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为差异度,对比分析了4个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为污染源排放清单(TRACE-P、INTEX-B、REAS1.1和REAS2.0). 结果表明: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给出的2006—2007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SO2排放量差异度为12%,而在SO2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如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差异度达30%以上; NOx和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差异度分别为51%和30%,在山东、江苏、浙江、北京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异度达到20%~80%. 相对于2000年的排放清单,2006—2007年排放清单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明显,SO2、NOx和NMVOC的排放量在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的平均值分别为TRACE-P清单的1.6、1.9和1.5倍.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影响人为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取,这也是造成排放清单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酸沉降对水陆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典型地区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和临界负荷值,笔者对赣、鄂、湘3省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的SO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待别是江西省的红壤,吸附SO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达11.52mg/g士;其余依次为黄壤、棕红壤、黄褐壤和黄红壤,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14,8.83,6.86和6.53mg/g土;红色石灰壤对SO的吸附能力最弱,最大吸附量仅3.55mg/g土,只及红壤的30.8%。可以预计,就地区而言,以红壤为主的江西省是我国对酿沉降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A number of species (organic and inorganic) in airborne particulates cause the toxicity to living being. The potential of in vitro test methods were explored for toxicity assessment of trace toxic elements (inorganic species) present in ambient air on human being (lungs). A year long sampling of airborne particles (PM2.5) was carried (April 2008 to March 2009) in Lahore, Pakistan. A total of thirty ni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47 mm Zefluor Teflon filter membranes and each was analysed to characterize for the elements: Sb, As, Be, Cd, Cr, Co, Pb, Mn, Hg using ICP-MS in water extract and total acid digestate. The samples cytotoxicity was also established using lung derived cells and MTS colorimetric assays. This generated dose response curves and IC50 values for the elemental mixtures identified on the Teflon filter membran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ven at low concentrations airborne elemental mixtures displayed an additive toxic effect.  相似文献   

17.
在叙述了港口可持续发展及港口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含义的基础上 ,提出港口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修正和发展了一维层状云物理化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了详细的气?液相反应和光辐射传输,在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污染水平下模拟了降水酸化过程?结果表明:光解系数在云顶为无云时的2~3倍,在云底则为无云时的0.2倍;自由基对S(Ⅳ)的氧化在降水后期可超过H2O2,并致使SO2-4和NO-3浓度在降水后期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由于H2SO4和HNO3的不断生成以及NH3和气溶胶的洗脱,地面雨水酸度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9.
Prenatal diagnosis of hypophosphatasia was made by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ssay on a chorionic villous sample taken in the first trimester. Very low activities of the LBK isoenzyrnes indicated an affected fetus.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at 12 weeks of gestation by measurement of LBK isoenzyme activities in fetal bone tissue. In control chorionic villous samples an inverse 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LBK and placental ALP percentage during gestational age. High LBK ALP activities are observed in decidual tissue. Chorionic villous tissue must not be sampled after 12 weeks of gestation and decidual tissue must be excluded from the sample.  相似文献   

20.
东湖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孟春红  赵冰 《环境科学》2008,29(7):1831-1837
武汉东湖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在2004年采用现场调查、布点检测和实验室化学性质分析等方法,对东湖西南部的子湖--庙湖的沉积物柱芯的氮和磷进行了形态分析,对其垂直剖面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氮的赋存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总氮平均含量1.62~3.17g/kg,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含量随季节变化有周期性的规律,春季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是1 a中最少的,夏季开始增加,秋冬季总氮量达到最大.因受沉积物总氮和埋藏环境的双重影响,沉积物中铵态氮平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总氮相似,春季铵态氮的含量最少为117.66mg/kg,夏秋季含量达到最大为216.20mg/kg,冬季稍有减少.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垂直赋存特征为:在0~10em沉积深度内,总磷(TP)含量0.255~3.36g/kg、不稳态磷(LP)含量0.192~11.00mg/kg、铁结合磷(Fe-P)含量13.47~1379.91mg/kg和铝结合磷(Al-P)含量7.77~317.64mg/kg,均有明显的"表层富积"现象,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通常>10 cm后这些磷形态的含量保持稳定.结果表明,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外源和内源,当外源截污后,内源沉积物中的营养盐仍可能使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磷仍然是东湖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春季湖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比例最大,占沉积物TP的44.30%,说明庙湖水域污染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