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氧气面罩     
氧气面罩就象人类母亲的乳头,以便人们在高空、深海、救灾现场和病床上能顺利吸入氧气,维持生命。1 氧气面罩的作用 氧气面罩的作用是将供氧系统输来的呼吸气体导入人体的呼吸器官,并将呼吸器官和周围大气隔开,以保持呼吸气体应有的含氧浓度。在高空还应保持呼吸气体的余压,以保证高空飞行人员能够吸入氧气,维持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是发生灾害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或缺氧时,能及时提供给人体呼吸氧气的自救装置。它主要用于井下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出现火灾灾害时,作为矿工紧急自救之用,也适用于在有毒有害气体及窒息环境下作业的工矿企业员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相似文献   

3.
0 前言 新型生氧式呼吸器由大眼窗面罩和供气系统组成,是一种闭路循环式生氧呼吸器。它利用人员呼出气与含有大量氧的生氧药剂进行反应生成氧气,同时滤除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后,供人员呼吸使用。这种呼吸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维护,不需要复杂的气体充填装置和装备工作,适用于有害气体体积浓度大于1%、含有大量CO气体及O2浓度低于17%的作业场所或环境。  相似文献   

4.
丙烯直接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由于反应温度高,且反应器内的气相空间存在丙烯、丙烷、丙烯腈、乙腈、氧气、氮气等可燃性气体混合物,极易发生燃爆危险。为研究和评估该工艺装置反应器尾气的燃爆特性,采用11 L爆轰管测试在400℃、40 k Pa (G)工艺条件下,装置开车进料及反应过程中不同进料配比时反应器尾气组成的爆炸极限,并以此绘制爆炸极限三元相图,最终得到爆炸极限和极限氧体积分数。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可燃尾气的爆炸上限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加而升高,爆炸下限没有明显变化;在开车进料及反应过程中,反应器可燃尾气的极限氧体积分数LOC范围在8. 0%~8. 5%。因此,为避免反应器气相空间在开车过程中发生燃爆危险,需监测反应器内氧气体积分数,并设置氧体积分数报警值小于8. 0%。  相似文献   

5.
缺氧     
氧气是人类生存和劳动的必需条件之一。在劳动场所,加果劳动者呼吸时缺氧,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见图1)。 图1中表示:21%为正常空气的氧浓度;18%为安全界限;16%的氧浓度会使人出现头痛、恶心、呼吸及脉搏增快的症状;12%的氧浓度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无力、晕倒等症状.10%的氧浓度会出现意识不清、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8%的氧浓度环境会使人昏迷,8分钟后即可死亡16%的氧浓度会使人痉挛、死亡. 在坑道、矿井、地下建筑工程等有地下作业的环境,以及在贮罐、地沟,检查井、筒仓、地窖等闭塞场所作业,容易发生缺氧事故。图2为日本各行业…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城镇职工及居民都用上了煤气灶。煤气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火头越小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越多。人们长期吸入这种有害气体,就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氧气须依靠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才能输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100-300倍,因此,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就会严重影响氧气的运输,使人体处于缺氧状态。由于缺氧,心脏需要加倍工作,以增加血流量来弥补供给氧的不足。这样,不仅会导致心脏病变,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家用煤气灶产生的一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浓度还不致使人急性中毒。但…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因火区封闭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通过采集某矿井1 d内3个不同监测点的大气压力变化情况,建立大气压力波动模型并分析计算,同时建立火区内外压差100,750 Pa情形下的氧浓度模型进而获得火区内侧氧气浓度因呼吸效应,在不同压差、体积大小火区、风阻、瓦斯涌出量、封闭时刻等多因素耦合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评估火区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大气随地面大气周期波动,封闭火区内、外侧之间的气压差因外界大气波动呈现16 h的余弦波动和8 h的线性波动周期变化;密闭质量好的火区具有更好地抗干扰性,内侧氧浓度的降低主要依靠瓦斯稀释;密闭质量差的火区,内侧氧浓度易受到火区涌出瓦斯、外界涌入大气双重影响;火区氧浓度在2%~12%之间波动,以至火区存在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性;火区内外压差较大时,氧浓度波动变化幅度更大,危险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结合火区氧浓度波动模型,可有效地对矿井火区采取安全的防范措施,避免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12,(7):92-94
呼吸防护用品,是保护人体呼吸器官的防护用品,主要作用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或直接向使用者提供氧气或洁净空气,以保证尘、毒污染或缺氧环境中人员的正常呼吸,佩戴呼吸防护用品能有效地防御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它的火焰是浅蓝色,如果你把煤炉的炉条捅几下,空气充足了,蓝色的火苗也就会消失。 冬天关上窗户生炉取暖,寒风虽然给你挡住了,但屋里的氧气少了,一氧化碳却在炉里诞生了。 人体所需的氧气,全靠血液循环来运输、供给。一旦吸入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化合,变成“碳氧血红蛋白”,不再能输送氧气了。于是,人就中毒啦。开始中毒时,人感到头晕、恶心,渐渐地会昏迷过去。一般来说,如果空气中会有0.02%的一氧化碳人就会中毒,含有0.1%以上的一氧化碳,人就会死亡。冬天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自燃活性硫化亚铁(FeS)气相钝化的机理,使用自主搭建的FeS气相钝化试验装置对实验室合成的自燃活性FeS进行了气相钝化试验.借助拉曼光谱仪对钝化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大于1.25%时,钝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具有较高的火灾爆炸风险;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小于1.25%时,钝化过程中放出热量较少,较为安全.研究表明:在低氧浓度氛围下,钝化后表面的FeS与钝化剂(低浓度氧气)反应产生了自燃活性较低的铁的氧化物,隔离了空气,从而阻止内部自燃活性强的FeS接触空气发生氧化放热甚至自燃,达到了钝化的目的;在较高氧浓度氛围下的FeS钝化是高自燃活性硫化亚铁与充足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不燃的氧化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准确掌握氧浓度对煤低温氧化热效应的影响,采用C80微量量热仪研究低温阶段煤氧化的自热过程,根据单升温速率的非等温动力学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氧浓度下煤样的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氧浓度对实验初始阶段的热流曲线和放热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浓度对热流曲线和放热量影响逐渐变得明显,放热趋势随着氧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煤样的初始放热温度随着氧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活化能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呈阶梯式上升;总放热量和氧浓度服从线性方程y=ax+b;与21%(空气气氛)氧浓度相比,15%,10%和5%氧浓度下煤的放热量分别降低了约19%,33%和46%,表明降低氧浓度对煤样的氧化放热具有明显的减缓作用。因此可以加强采空区的密闭性检测、注入惰性气体,使采空区的氧浓度尽可能地低,对采空区煤自热升温的防治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客车内氧烛紧急制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客车在高原行驶时,驾乘人员易发生缺氧症状.为此研究了利用氧烛进行车内紧急制氧的技术,制备出车用氧烛和制氧器样品,并模拟高原的温度环境进行了制氧性能测试.氧烛的主要成分为NaClO3、CoO和Mg粉,其中NaClO3为产氧剂,CoO为催化剂,Mg粉为燃料.测试结果表明:在-13~40℃的温度范围内,样品能够正常工作,达到了设计指标;在-40~55℃的温度范围内储存4 h后,能正常使用,制氧性能不受影响,所产生的氧气符合国家<医用氧>标准(GB8982-1998),使用者可以直接吸入.通过对车内个体和集中供氧方式下各自所需的供氧量进行的计算,确定个体供氧方式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3.
自给式呼吸器是使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完全与外界受污染空气隔离,依靠面具本身提供的氧气(空气)来满足人的呼吸需要的一类防护面具,主要由面罩、供气系统和背具构成。面罩的结构和性能与过滤式防护面具面罩基本相同。呼吸器按供气系统的供气原理可分为贮气式、贮氧式和生氧式3种。自给式呼吸器主要用于有害物质浓度较高(体积浓度≥1%时),有害物质种类不明,环境空气中氧气浓度小于16%,以及空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等状况,过滤式防毒面具无法发挥作用的场合。自给式呼吸器的优点是不论毒剂的种类、状态和浓度大小,均能有效地予以防护。自…  相似文献   

14.
多元可燃性混合气体临界氧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临界氧浓度目前只限于对单元气体混合物的研究,且影响因素较少提及。通过实验测定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浓度,对可燃性气体(蒸气)临界氧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防爆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薛岩  方俊  王静舞 《火灾科学》2017,26(4):191-197
低压导线火蔓延的研究对于飞机和航天器的防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镍铬合金线芯、聚乙烯(PE)绝缘层导线火蔓延过程中的熔融滴落现象,在低压舱内开展了不同气压、不同氧气浓度的大量实验研究,获得了导线熔融滴落频率、质量和火蔓延速度,以及不同氧浓度熔融滴落的上下限。结果表明:(1)在熔融滴落过程中,由于滴落会产生向上的动量,从而使火焰在滴落后发生突然的"跳动"现象,火焰高度先增加后降低;(2)滴落上限和滴落下限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区域:火蔓延仅存区;滴落和火蔓延共存区;无滴落无火蔓延区。滴落上限和滴落下限下降曲线在50%氧浓度、5kPa压力发生会合,此后只有火蔓延而不存在滴落现象。(3)当压力降低时,由于线芯温度增加,线芯传导热量增加,导致绝缘层熔融速率加快,从而使得滴落频率增加,同时液滴的表面张力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增加,使得低压下液滴的质量变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浓度氧气对煤低温自然发火的影响,对煤自燃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施提供支持,设计煤在通入不同体积分数(20%,50%和100%)氧气条件下的绝热氧化试验方法,得到3种试验条件下煤自热升温的温度-时间关系曲线,分析升温速率(R)、表观活化能(Ea)以及特征温度(Tc)与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的升高,煤的自热升温速率增大、升温过程缩短,而表观活化能值和特征温度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人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人进行呼吸,主要是摄取空气中的氧气,以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人不能在缺氧环境中生存,如果空气中氧气的浓度降到10%以下,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降到7%以下会导致死亡。然而,人又不能在过氧环境中安全地活动。所谓过氧环境,就是环境空气中氧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正常范围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20.9%),也有人称之为氧过剩环境。缺氧环境会导致窒息,那么过氧环境又会导致什么呢?请看以下例子: 例1:1979年5月3日下午6时30分,某农药厂的发酵罐(直径1m、高2m)进  相似文献   

18.
硫化氢(H2S)是无色、剧毒,有臭鸡蛋气味的刺激性气体,人体吸入后可致急性中毒,且中毒多为群体急性中毒事件。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立即发生急性中毒,引起昏迷,呼吸与血管中枢麻痹、细胞内缺氧和窒息,  相似文献   

19.
可燃气体空间置换限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面解析三元组分图构成要素和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可燃物质设备投用和停用过程中惰化置换的机理和浓度限值。可燃气体空间置换限值包括设备投用惰化置换时氧气的最高容许浓度(ISOC)和设备停用惰化置换时可燃气体的最高容许浓度(OSFC),二者可由试验和公式计算2种方式获得。与目前惰化置换时通常参照的限制氧浓度(LOC)、燃烧下限(LFL)等参数相比,ISOC和OSFC值可以更准确地表征惰化置换时临界浓度的意义。通过对部分可燃物质的ISOC和OSFC试验值及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以LOC为依据计算出的ISOC和OSFC值与试验值具有更高的符合性;指出目前国内惰化置换浓度控制值采用统一规定值这一方式的不足;证明合理利用LFL,LOCI,SOC,OSFC等参数开展可燃气体密闭空间置换限值研究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好氧型微生物对低氧气浓度环境条件下煤吸附甲烷的降解效能,培养、分离、初步鉴定了高效降解甲烷的好氧型甲烷氧化菌。并在高压容量法瓦斯吸附-解吸装置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低氧环境下甲烷降解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氧气浓度为0%、5%和15%三种条件下甲烷氧化菌的降解效能,通过对实验前后甲烷减少量,二氧化碳增加量,氧气减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氧气浓度(0%~15%)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升高及降解时间的持续,甲烷的减少量可达130.5 cm3,二氧化碳的增加量最高可达25.7 cm3,同时最多消耗69.0 cm3氧气;在无氧条件下,好氧型甲烷氧化菌的生理活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最高仍然可以降解11.9 cm3的甲烷,生成二氧化碳3.5 c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