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研制的768数字式水氡仪可以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连续变化,该仪器由二次自动连续式玻璃脱气装置和采用 CMOS 集成电路的脉冲计数器组成,与全国电信传输地震台网配接可将观测结果自动传输至分析记录中心。仪器的主要性能是:测量范围1~200埃曼,测量灵敏度为800脉冲/分/埃曼,脱气效率>50%,响应时间<5分钟,稳定度为±5%,工作环境的温度为-15℃~+45℃、湿度<90%,功耗<20W。该仪器经过各种性能试验和长期使用,基本上能满足地震前兆研究中水氡观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 1983年11月7日05时09分,山东菏泽—东明间发生5.9级地震。震前,相距震中约250公里的邳县车夫山中学地震测报点地应力日均值图的变化曲线通过理论分析,出现明显异常。车夫山中学测报点,使用的是邢台产75—1型简易应力仪。仪器应变灵敏度高于10~(-5),应力灵敏度 1gm/cm~2,对破坏性地震(一般大于5级地震)在一定范围内有反应。仪器于1978年3月1日投入使用,1982年11月5日搬进地下室。探头埋在地下室地板下0.6米处,每日目测5次,时间分别是8点,12点,16点,19点,20点。  相似文献   

3.
在江苏省泰县港口苏10井,我们先后使用过HQ—1、HCJ—1、SZ—1、HCJ—SZ(改装)等不同型号的水位自记计。对比其记录曲线,发现井水位日变形态,受水位计精度的影响。对水位计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出有关单位应研制高精度的水位计,在国家井网中,应使用统一型号的仪器。  相似文献   

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试图确定哥伦比亚地震震中区的工作是Lozano在1906年做的(Ramirez,1933)。他把地震分为三类:强、中、小烈度事件。在1922年,建立了哥伦比亚气象台,它拥有一个由3个台站组成的小台网,从此开始了哥伦比亚仪器观测记录的历史。1941年,在波哥大杰弗里亚纳大学建立了洛斯安第斯地球物理研究所,它管理着几个私立研究所资助的地震台。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8),地震台增加至七个。然而资金缺乏总是影响每个大地震监测计划的执行。这个台网记录的资料和现有历史记载的使用,对由Ramirez对Estrada(1977)所编制的地震危险性图的提高非常有用。Espinosa等在1985年编制了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图,已按总统1984第1400号令编入建筑规范。  相似文献   

5.
<正> 鉴于 DD—1地震仪报警器在报警灵敏度调高时普遍存在抗干扰能力下降的现象(如开关日光灯、收音机等电器时会导致假报警),因此,在实际使用时灵敏度不可能调得很高,一般在记录幅度大于20mm 才能报警。而且对于黄土覆盖较厚地区的台站,因地震波高频部分已衰减,以及受报警器频率特性范围的限制,所以往往记录幅度很大也不能报警,以致贻误震情。为此,我们对 DD—1地震仪报警器作了简易的改装,现将改装方法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由四机部1028所、江苏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三单位联合研制的JW—1型极微震仪技术鉴定会于1981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宁召开。会议听取了JW—1型极微震仪研制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南京地震基准台、溧阳地震台的试用报告,审查了有关技术资料和研制单位提出的技术指标及复测报告。会议认为W—1型极微震仪的研制是必要的,它填补了我国测震仪器的一项空白,开阔了地震观测  相似文献   

7.
<正> 受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委托,于三月五日至十二日在南京举办了国产小核旋仪(CHD 5和CHD 6型)改进技术推广学习班。共有14个省局(办、队)约30人参加了学习,由江苏省地震局磁电组张四维等同志主讲。局科技司毛桐恩同志曾来学习班指导,他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地震系统有近千台国产小核旋仪,由于该仪器一般用于磁法勘探,灵敏度不高,稳定性差,问题较多,绝大多数闲置未用,迭成了大量的积压;若从国外引进地磁仪器,由于资金有限,只能是少量的,而研制新  相似文献   

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约旦位于阿拉伯板块,它与长达1000km的死海地震活动带相邻,死海裂谷带为左旋走滑断层系。死海裂谷带为左旋滑动板块边界,起自亚喀巴湾东北,沿死海—约旦裂谷进入黎巴嫩中部直到叙利亚西北。过去曾发生过大地震(图1),图2表示1903~1983年仪器震中分布,1983~1992年由约旦地震台(JSO)记录到的地震如图3所示。自1983年以来,约旦建立了由26个地震台组成的台网,1990年又建了一个强震台网。1990年约旦出版了一部建筑规范,其中有一章为抗震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9.
<正> 重力仪的亮线灵敏度反映了弹性系统对重力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通过亮钱(指示丝)在目镜视场中移动的情况表现出来。因此,灵敏度太高或太低都会产生较大的读数误差。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仪器长期零漂、测程范围的调节,甚至气泡标准位置、光系元件位置的变动,均可引起亮线灵敏度发生改变,所以必须经常检验与调整灵敏度。鉴于过去一些仪器说明书和讲义中,对调整亮线灵敏度的具体方法阐述的不够明确和完整,没有把倾斜仪器、改变零位、摆杆水平、校正气泡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很多观测员感到调整亮线灵敏度很困难。另外,国产 ZS 型重力仪目镜刻度片分划线的间隔是一大格,达不到按 CG—2说明书中介绍的判断调整零位方向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调整过程中摆系状态的分析,探索一种调整石英弹簧重力仪亮线灵敏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的是Ahorner等所做的工作,他们编制了德国西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最大烈度区划图。Van Gils和Eaczek对比利时作了更详细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只采用了宏观地震资料;第二,地震目录不均一,而且1900年以前的目录是由其他著者们所汇编的。1983年,开始修订比利时的地震目录,仪器记录前的资料由历史学家所掌握(Alexabdre,1985)。研究了所有1600年之前的地震,目录中只包括有原始资料的那些地震,发现了许多错误。对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以获得资料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不少地电台站使用的测量仪器是DDC—2型电子自动补偿仪(以下简称DDC—2A)。这种仪器的突出优点是输入阻抗较高、稳定度高。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是仪器的高绝绻指标不易达到。尤其在雨季,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仪器的绝缘性能严重下降,破坏了仪器的稳定性,数据起伏较大,这就是仪器漏电。仪器漏电时,除上面提到的数据突跳外,还有人体感应现象。所谓人体感应现象,就是在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用手抚摸仪器的裸露部分表针会有轻微的摆动。仪器漏电严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1983年3月9日太原4.3级地震前后,辉县台ZX-79型振弦钴孔应变仪和林县台金属丝水平摆倾斜仪,分别记录的长(超长)周期应(形)变波动资料,这种长(超长)周期为数小时至几天,应变阶量在10~(-9)—10~(-8),最大应变脉冲幅值达10~(-8)。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保证地震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可靠性,对地震仪进行经常性的定时和实时在线检测(标定)以发现仪器各参数是否有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具体介绍服务于在线检测(标定)的地震仪自动脉冲检测(标定)装置。一工作原理我们给拾震器标定线圈施加一个脉冲激励信号,则在电磁力矩的作用下,拾震器的惯性系统产生运动,这种运动就间接地等效了地动的结果,并在地震仪的记录终端反映出  相似文献   

14.
<正> 以前我们使用的地磁仪电源是由晶体管收音机稳压电源代用的,虽是成品,但用于地磁仪电源容量嫌小,器件容易损失,不能保证仪器长时间连续可靠地工作。交直流转换时,磁照记录的线条浓淡差异较大,影响了记录质量。为此需要设计一种适宜于地磁仪要求的稳压电源。DWK—1型稳压源就是为此而设计的。经过技术鉴定和台站试用,符合地磁仪使用的技术要求。本电源具备三项功能:一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二是交直流电源自动切换;三是远距离操作控制。  相似文献   

15.
<正> 聊考断裂南起兰考沿北北东向经东明、菏泽、聊城延至禹城,全长370余公里。断裂倾向北西,倾角一般为40—60度。历史上沿聊考断裂发生的中强地震较多,目前小地震活动也很频繁。自1968年建立区域台网以来,记录该带地震147次。最大4.3级(Ms,下同)。为了研究聊考断裂的活动特征,监视地震活动,山东省地震局分别在东明至菏泽、临清至茌平间设置了水准路线,建立了朝城—莘县—阳谷—朝城环线。黄委会也沿黄河大堤设立了测量路线。上述测线在平面上几乎等距离地分截了聊考断裂(图1)。山东省地震局的测线已经过多期测量。黄委会的测线也曾于1959年至1965年进行二等水准复测工作。无疑这对监视地震活动是有  相似文献   

16.
<正> 1984年10月10日至15日,国家地震局地应力清理攻关领导小组在山东蓬莱召开了“地应力(电感法)清理评价成果交流总结会议”。经过会前的评选、推荐,有50余篇清理评价研究报告收入了研究报告摘要汇编,其中20篇在大会上作了交流。1983年3月,国家地震局工作会议确定要从科学上清理各种观测手段的实际作用,较客观地对各种观测手段作出评价。地应力(电感法)清理攻关领导小组结合本手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这次清理评价的主要课题:1.地应力(电感法)测量过程和所测物理量—主要从理论、实验和实测资料上回答该测量系统是否测到了地壳应力的相对变化;2.电感法干扰因素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种干扰及其交互作用对地应力(电感法)相对测量的影响机理、量级以及对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无线传输测震台网工作中,必须每天定时检查整个系统频率特性和放大倍数的变化率,以判断各遥测子台的信号拾取、传输通道的信号传递和记录系统的信号再现是否正常。为此我们制作了“地震仪自动阶跃脉冲标定器”,经过半年多的使用证明,该仪器可以满足遥测台网自动监测的需要。该仪器采用晶体管钟作为时间服务,利用品体管钟闹时系统12小时循环工作的特点,作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加强我市短临监测能力,天津市南郊地震办公室于1991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电磁辐射观测工作。采用的观测仪器为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仪(工作频率38.33kHz)和ULF-Ⅲ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工作频响在几赫兹范围)。配用DD-1地震记录仪进行模拟记录,走纸速度为43mm/分。两台仪器均采用磁天线接收方式。DPJ观测仪的接收天线架设于观测室内,按轴向NS放置(以下简称D_(NS)道);ULF观测仪的两根超  相似文献   

19.
1984年5月21日在南黄海发生了6.2级地震。在这次主震及1984年7月24日的一次4.5级余震前后,常熟台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倾斜阶变、脉冲和锯齿型变化等异常。异常量在10~(-8)—10~(-7)弧度。  相似文献   

20.
Ma  ZL 《灾害学》1993,8(3):82-82
日本的灾害防治研究机构在滑坡的研究和防治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研制了大量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观测仪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 (1)处于活动期的危险斜坡(即新生滑坡或老滑坡复活)的长期监测系列①伸缩仪—观测裂缝;②地面倾斜仪—观测微小变动,③地下倾斜仪—调查、观测滑面;④多层位移仪—调查、观测滑面;⑤地下水位仪—观测地下水位变化;⑥孔隙水压仪—观测孔隙水压变化;⑦自然电位仪—观测自然电位变化;⑧雨量计—调查降雨量;⑨温度计—观测地温变化;⑩现场录像系统—用于极危险滑坡。以从不同角度观测滑坡变化,滑前特征及取得滑动的全过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