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2.
<正>"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超过全球60%人口所在地区的发展,这一惊人的业绩必然会促使人们思考未来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趋势。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对"一带一路"在生态环保上的基本定调。  相似文献   

3.
京西北沙化发展区生态退化机理及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英伟 《环境保护》2004,(10):43-47
西北高原、半高原地区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生态退化最严重和退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现已对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平衡链条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部干扰异常敏感。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荒、草原超载放牧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原植被覆盖的土壤逐渐裸露,进而荒漠化、盐渍化、沙化;灾害性天气增多;水资源枯竭化;等等。区域生态恢复和保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处理好人地关系、城乡关系、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疏导与封堵的关系、眼前与长久的关系,突出抓好人口城镇化、生产集约化、生态产业化、管理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工作,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生态生产指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在相互依存、制约和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个健全的生态生产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构成要素的不可缺少性或构成要素应有足够的数量保证,二是生态生产各要素之间要有一种优化协调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生态生产的社会化,而忽视了社会生产的生态化要求,结果造成社会生产与生态生产之间尖锐的矛盾,处理地社会生产与生态生产的相互关系,必须遵循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一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作出了系统论述和部署.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一、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制定蓝图、引领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新举措.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论述和部署,为自然保护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水质与水量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开展以生态需水和功能区水质达标为核心的水生态承载力研究对改善流域生态用水不足和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优化方法将水量和水质作为独立系统处理,忽视了其耦合关系.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和水资源模型,建立了流域水环境容量与环境流量的函数关系,并作为水生态承载力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构建了以人口与产业规模最大化为目标的水生态承载力的优化模型.最后,对水污染严重且水资源短缺的盘龙江流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水生态承载力模型能够反映水量与水质的耦合作用,从而提高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决策的科学性;盘龙江流域的水生态承载力为20.56万人和119.24亿元GDP,2014年的流域现状值超载了234%;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流量比例具有显著的补偿关系,呈现倒V型非线性变化过程;当外流域调水的水质高于或等于受水区水质时,受水区的水生态承载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水生态承载力是指维系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的人类活动阈值,揭示的是某一区域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规律,可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糊方法进行求解,并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方法对方案进行优选.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污染物环境容量利用率作为情景方案设定的依据,分别设定了双指标(CODCr、NH3-N)、三指标(CODCr、NH3-N、TN)、四指标(CODCr、NH3-N、TN、TP)3种控制方案. 结果表明,3种控制方案的优化结果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推荐四指标控制方案为优选方案. 四指标控制方案优化结果表明:2020年状态指标水环境容量利用率、生态用水比例分别为99.3%、59.1%;调控指标GDP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城镇化率分别控制在7.4%、0.5%、70.3%以下,污水治理资金占GDP的比例为0.9%,第三产业比例为52.1%,化肥施用强度为251.0 kg/hm2;在此基础上,湖州市2020年可承载目标人口总量为350.0×104人,GDP为2 965.4×108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实际要求,即我国农业发展要符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首先根据1990年~201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未来十几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接着运用回归分析研究老龄化人口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均GDP,卫生总费用,人口密度,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这七个指标的相关关系,得出线性回归方程。最后依据这些研究对缓解人口老龄化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人口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不能应对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反规划”提出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I)为依据,而不是建立在人口预测和市政基础设施之上。“反规划”与当代的景观都市主义和前科学时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水”有相同理念,并源于19世纪的以绿道作为游憩基础设施的思想、20世纪初的城市绿带作为城市形态控制的思想、和20世纪后期关于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物保护基础的思想。生态基础设施有关键性的景观结构所构成,它们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遗产保护及游憩过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维护对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产和自然服务。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EI 是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必须先于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规划,并框限城市未来的规模、格局与形态。 EI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通过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来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进行捍卫。以浙江台州为例,论文讨论了如何用EI来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图8参98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也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就能够促进生态和谐,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本文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海南岛自然优势出发,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产量与水的关系》中介绍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农业生态方法: 计算了海南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从海南岛水稻生产和人口的现状出发,采用灰色系统中的GM(1,1)预测模型:计算和探讨了当前和未来水稻生产的人口承载量问题。试图揭示水稻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全岛水稻的产、销、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十年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功能、生态胁迫等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屏障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其中城镇和湿地面积增加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上升,其中屏障区北部区域改善明显;生态胁迫以人口、GDP、载畜量等人类胁迫为主,自然胁迫整体较低;未来应继续加强基本草原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屏障区的重要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中国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生态城市建设,对促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单因子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法理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考察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外立法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徐佩 《环境工程》2023,(1):298-299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及民族未来。发展以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的生态环境产业,则顺应了新时代国策贯彻落实以及新战略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当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不平衡、成效不稳定,以及生态安全问题等。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提出了更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和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生存权与安全感是人类的第一需求,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为此,国际上提出了“人类综合安全”概念(COmprehensivehumansecurity)。我国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日益加重,因此,开展区域生态现代调查及其保护与恢复利用的研究,是环境科学的一项重大课题。抚顺是北方典型的重工业城市,污染较重,分析其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抚顺市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1四大舍场加剧了热岛效应及二次扬尘抚顺市建成区东西长30余公里,南北宽6-8公…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制约因素 ,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人口也会持续增加 ,对本以遭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将带来更大的压力 ,生态环境问题将更显突出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环境保护已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 ,在于抓好环境教育 ,特别是学校环境教育。青少年是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而全球未来的环境状况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未来的意识和行动。对在校学生…  相似文献   

18.
将社会库存、水资源足迹和污染足迹纳入生态足迹需求计算模型,改进和完善了生态足迹需求理论与方法. 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的生态足迹,揭示了海南省52年来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状况和特征.结果表明:①海南省可再生资源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绝大部分,二者呈同步增长态势,但距离在加大;②海南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海洋、耕地和能源用地,对草地、林地、淡水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相对较小,对水资源的利用强度明显减少;③海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资源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海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原因包括:①海南省生态足迹的变化是海南省经济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是造成生态足迹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②海南省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农业,农业问题是海南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③海南省对耕地、林地和水资源的利用逐步下降,近几年对水域特别是海洋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是居民收入水平上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理解和农村复杂生态系统的不同认识,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关于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农村生态文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开放过程,反映了农村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整体性变革,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因此,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明确目标、分解系统要素和动力机制,按照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框架,对指导和检验未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