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不同条件下对印染废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并对处理机制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处理1LpH为12.0的印染废水的最佳条件为气态臭氧质量浓度11.05mg/L、接触时间120min,处理后废水的色度去除率约90%,COD去除率约30%。废水经“水解酸化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预处理后再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
以实际印染厂二级生化出水为处理对象,以COD、色度、UV254为评价指标,采用先絮凝沉淀后臭氧氧化及先臭氧氧化后絮凝沉淀2种工艺分别进行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水质为:COD 80~120 mg/L、UV2540.30~0.70、色度72~84倍,在絮凝剂投加量为13.5 mg/L、臭氧投加量为16 mg/L、氧化反应30 min时,先絮凝沉淀后臭氧氧化工艺出水的COD、UV254、色度平均值分别为45.1 mg/L和0.11、4倍;在臭氧投加量为16 mg/L、氧化反应30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10.1 mg/L时,先臭氧氧化后絮凝沉淀工艺出水的COD、UV254、色度分别为45 mg/L和0.10、4倍,说明2种工艺均是可行的,且先臭氧氧化后絮凝沉淀为较优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问题,采用逆流萃取+臭氧氧化联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分别对逆流萃取、臭氧氧化环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经过处理后的油基岩屑的含油率可由原始的39.42%降低到0.18%,达到了GB 4284-2018中规定的处置要求,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油分可重新用于配制钻井液。通过对油基岩屑固相的表征,发现其具备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明显特征,是一种天然的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并从反应动力学角度对臭氧氧化环节的反应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反应活化能为6.194 kJ·mol~(-1)。以逆流萃取+臭氧氧化为核心的联合工艺为油基岩屑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双频超声/臭氧联用处理硝基苯类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臭氧单独氧化、单频超声协同臭氧、双频超声协同臭氧氧化处理硝基苯类制药废水,考察了废水初始pH值、臭氧通入量、超声波频率及功率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出双频超声协同臭氧处理硝基苯制药废水的最佳处理条件,经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用臭氧氧化法对生活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经生化处理后的废水(称沥滤液生化处理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COD降解速率随废水pH的提高明显增加,其中pH=10.5时的COD降解速率常数约为pH=4时的5.8倍。在臭氧投量为52.92 mg/min、pH=10.5的条件下反应70 min后,UV254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4.7%和59.3%。向反应体系投加叔丁醇后COD去除率下降了约15%,由羟自由基氧化去除的COD占总COD去除量的26.7%。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沥滤液生化处理水的96 h-EC50为38%,经臭氧氧化进一步处理后出水的96 h-EC50为77%,表明经臭氧深度处理后沥滤液生化处理水的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活性蓝染料废水及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董俊明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1):1524-1528
进行了臭氧化学氧化体系和臭氧催化氧化体系对活性蓝处理效果的比较。提出了常温常压下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活性蓝染料废水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催化氧化处理COD为13 800 mg/L的活性蓝染料废水时,最佳反应pH值为5~6,臭氧用量为80 mg/L时,反应时间约40 min,COD去除率大于80%,色度去除率大于90%,达到了预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化学镀镍废水,以Fe2O3-TiO2-MnO2/A12O3作为臭氧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臭氧催化氧化对化学镀镍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9,臭氧投加量为300 mg·L-1,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最佳反应条件下,水中COD可从532 mg·L-1下降至285 mg·L-1,去除率达到46.4%。臭氧催化氧化对化学镍具有较好的破络效果,在初始pH为9,臭氧投加量为200 mg·L-1,反应为60 min后进行混凝过滤,水中镍的去除率可达到86.7%。紫外全波段扫描分析发现,经臭氧催化氧化后,各波段的吸收峰均有大幅度下降,位于254 nm和320 nm处的吸收峰基本消失,说明水中的苯环类物质和共轭结构被破坏。经臭氧催化氧化后,废水的生物毒性大幅降低,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出水B/C由原来的0.12提高到0.36,为后续进一步生化处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臭氧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进行了臭氧氧化的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CODCr去除率增大;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臭氧氧化。pH越高,CODCr去除效率越高。采用BOD5/CODCr来表征垃圾渗滤液的生物降解性,研究了臭氧氧化前后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的生物降解性变化规律,表明臭氧氧化可以提高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的生物降解性,但提高的幅度不大。通过色谱-质谱法(GC—MC)对臭氧氧化前后垃圾渗滤液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前后废水中的主要成分没有发生变化,仍然为难降解物质;臭氧氧化使废水中的部分物质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减少、消失和生成的物质多为可降解物质。  相似文献   

9.
诺氟沙星水溶液的湿式氧化分解及其产物的生成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氟沙星(NOR)水溶液作为抗生素废水的代表,在湿式氧化的环境中考察其分解规律与产物生成途径,为含抗生素废水的湿式氧化处理提供方法基础.在温度为473~513 K,压力为3 MPa,NOR初始浓度约为500 mg/L,H2O2投加量为0和32 200 mg左右以及停留时间为10~60 s的条件下进行湿式氧化实验,以诺...  相似文献   

10.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采用臭氧氧化对青岛某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二级出水进行了处理.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磁场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得到的最佳运行参数为:臭氧投加量3.5 mg/L;反应时间10 min;磁场强度3 000Gs.外加磁场提高了臭氧氧化的效率,缩短了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1.
臭氧氧化预处理难降解农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臭氧氧化技术预处理脲类农药生产废水,调节废水pH至弱碱,在此基础上考察废水臭氧氧化预处理的影响因素,得出最佳预处理条件:COD为200 mg/L,初始pH为11.3,臭氧投加量为14.2 mg/L。连续预处理180 min后,可生化性从0.12提高到0.58,说明该项技术可大大提高脲类农药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2.
O3氧化工艺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O3)氧化法处理含高浓度黄连素和COD的制药废水,探讨了废水初始pH、O3投加量及初始黄连素浓度等因素对O3氧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O3氧化技术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O3能够有效分解废水中的黄连素,降低其COD浓度;黄连素浓度为700mg/L、COD为3500mg/L、pH为0.88的废水,进气O3浓度为14.05mg/(L·min),处理时间为180rain(即投加量为2529mg/L)时,黄连素和COD的降解率分别可达77.46%和41.28%,BOD,/COD比(B/C比)从0.06提高到0.34,增加了4.7倍;随着废水中初始黄连素浓度的升高,废水COD降解率逐渐降低。O3氧化法是一种有效的黄连素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微波辐射下,以负载于沸石上的三氧化二铋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体系处理硝基苯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法,从反应催化剂负载量、pH、双氧水用量、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方面初步考察了硝基苯在该体系中的催化氧化效果。在氧化铋负载量3%(质量比),pH=2,2 mL 30%双氧水,火力为中火,催化剂投加量为0.7 g,反应2 m in,对降解过程所得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硝基苯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2%,COD去除率为73.91%。  相似文献   

14.
采用O3/H2O2高级氧化工艺处理炼油厂反渗透(RO)浓水,用溶气泵加压溶气并产生微气泡强化传质,确定装置运行条件,考察气体中臭氧浓度、O3/H2O2初始摩尔比、pH和温度对O3/H2O2处理RO浓水效果的影响,并对RO浓水处理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体中臭氧浓度的增加,COD的去除率基本呈线性增加;加入适当量H,0,能提高臭氧氧化RO浓水的效果,O3/H2O2初始摩尔比在0~0.8范围内,COD的去除率先增加后下降,O3/H2O2初始摩尔比为O.5时COD去除率最大;pH从6.84增加到9.01,COD去除率逐渐增大,pH为10.03时COD去除率反而降低;在14~28℃范围内,温度低时,升高温度COD去除率增加较大,温度较高时,升高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较小。为考察该工艺的稳定性,在H:0:/0,初始摩尔比为O.5、溶液pH为8~9、臭氧浓度为80~100mg/L、温度为10-28℃条件下,对COD为90~140mg/L的RO浓水氧化处理4~10h,出水COD维持在39.9~49.9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去除1gCOD消耗031.4~3.3g,消耗0,与H,02的总氧量为2.2~4.4g。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对焦化废水A2/O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臭氧投加量、活性炭投加量及使用次数、反应时间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使用可显著提高臭氧对焦化废水COD的去除率,在溶液初始pH值为10.25、臭氧投加量为7.5 mg/min、活性炭投加量50 g/L、反应时间为30 min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73.51%。同时,在活性炭重复使用10次时,COD去除率为70.85%,仅降低了2.66%。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响应面法对UV/H2O2光氧化法处理高浓度LAS废水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Box—BehnkenDesign(BBD)设计原理,以初始pH与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设计4因素3水平共29个实验点的实验方案,并建立了二次响应面拟合模型。方差分析表明,初始pH与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初始pH和H2O2投加量、H2O2投加量和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具有显著性影响。实验得到的光氧化高浓度LAS废水最佳工艺条件,pH为4.0,H2O2投加量为40mmol/L,反应时间为90min,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LAS的平均去除率为98.1%。  相似文献   

17.
将Fe3+负载在活性炭上制得载铁催化剂Fe/AC,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催化降解性能。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催化剂投加量、H2O2投加量、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水中DMP降解率的影响,同时对DMP矿化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载铁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降解效果的影响顺序是反应温度〉催化剂投加量〉H2O2投加量〉溶液pH值;在反应温度为80℃、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H2O2投加量为20 mL/L和溶液pH值为3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后,质量浓度为10 mg/L的DMP降解率最高可达97.73%;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反应150 min,DMP矿化度可达62.73%;催化剂反复使用5次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DMP降解率仍可达到77%以上;反应过程中溶液Fe3+浓度的变化维持在1.07 mg/L左右,且可推测催化降解DMP主要是由非均相和均相催化氧化反应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O3/H2O2法去除水中丁基黄药,考察了H2O2/O3摩尔比、pH值、丁基黄药初始浓度、温度和自由基抑制剂对丁基黄药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O3投加量下,H2O2量越大,丁基黄药去除率越高。pH值为7~9,温度在293~303 K的范围内,O3/H2O2对丁基黄药都有很高的去除率。碳酸氢根和叔丁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丁基黄药的降解效率。研究还发现,在O3和H2O2投加量相同的条件下,H2O2多次投加对水中丁基黄药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投加。GC/MS分析表明,O3/H2O2氧化丁基黄药氧化产物为羧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O3/H2O2法去除水中丁基黄药,考察了H2O2/O3摩尔比、pH值、丁基黄药初始浓度、温度和自由基抑制剂对丁基黄药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O3投加量下,H2O2量越大,丁基黄药去除率越高。pH值为7~9,温度在293~303 K的范围内,O3/H2O2对丁基黄药都有很高的去除率。碳酸氢根和叔丁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丁基黄药的降解效率。研究还发现,在O3和H2O2投加量相同的条件下,H2O2多次投加对水中丁基黄药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投加。GC/MS分析表明,O3/H2O2氧化丁基黄药氧化产物为羧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O3、H2O2/O3及UV/O3等高级氧化技术(AOPs)对某焦化公司的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O3与废水的接触时间、溶液pH、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出O3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接触时间40min,溶液pH8.5,反应温度25℃,此条件下废水COD及UV254的去除率最高可达47.14%和73.47%;H2O2/O3及UV/O3两种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COD及UV254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H2O2/O3系统的运行效果取决于H2O2的投加量。研究结论表明,单纯采用COD作为评价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出O3系列AOPs对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