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GIS的北京市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和ERDAS空间建模平台,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指数法,分别以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要背景因子,分析了北京市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背景特征是缓坡、低植被覆盖度和疏林灌草地,而这些特征正是妫水河流域山前洪冲积扇地区的主要特点,缓坡、低植被覆盖度(不考虑城市建成区)和疏林灌草地也主要集中在流域内山前洪冲积扇地区.并提出防治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客观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mode主成分分析法(PCT)对上海2013—2017年3—10月925 hPa低层位势高度和全风速场进行大样本客观分型,总结了有利于和不利于促发上海地面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类型.发现有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环流形势都和副高有关,分别为副高控制(HC)和副高西北侧(HW),对应的臭氧超标率分别为68%和24.2%.前者的气象特点表现为辐射最强、温度最高有利于臭氧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浓度较弱副高形势平均偏高约50%;而后者以西向风为主,呈现明显的输送效应.相反不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环流类型都和低值系统相关,分别为低压北侧(LN)、低压东侧(LE)和低压西侧(LW),臭氧超标率均低于7%.其中LN影响下上海水平风速最大、扩散条件最好,不利于臭氧积聚;LE和LW影响下上海多云雨天气导致辐射降低,抑制了臭氧的光化学生成.  相似文献   

3.
银川市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客观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T-mode主成分分析法(PCT)对银川2016—2020年4—9月850 hPa位势高度和全风速场进行客观天气分型,并利用后向轨迹聚类方法、潜在源贡献算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臭氧易污染天气型的传输特征和潜在污染源区.结果表明,最有利于形成臭氧污染的天气类型为东高西低型,其次是低空均压场高空弱西北气流型,再次是低空均压场高空强西北气流和辐合场型,对应的臭氧超标率分别为37%、34%、27%和27%;不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天气类型有暖高底部型、西北气流控制型和高压后部型.东高西低型下,银川臭氧的主要输送路径为东南气流,潜在源区为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部;偏东气流和西北气流对低空均压场高空弱西北气流型下 臭氧浓度均有重要影响,此天气型下银川臭氧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南部与宁夏西北部接壤地区及宁夏北部和东部;低空均压场高空强西北气流型下臭氧主要输送路径为北方气流,潜在源区为内蒙古中西部及宁夏中东部;东南偏东气流为辐合型天气型下银川臭氧的重要 输送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0):1637-1648
论文以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评价为核心,采用水资源承载指数和水资源限制度等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系统评价了2000 年和2010 年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定量揭示了中国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的地域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49-2010 年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以水量盈余为主要特征,人水关系趋于紧张;从2000到2010 年,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度由30.66 提升到35.25,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度有所增强;②2000 年和2010 年,中国分省水资源承载力以水量盈余为主要特征,中国大部分省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但近10 a 水资源限制性大多有所增强;③2000 年和2010 年,中国约有3/4 左右的分县单元基本不受水资源限制,中国基于分县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2010 年与2000 年相比,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有所增强;④就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分省和分县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整体呈现出北部强于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的基本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采煤活动中没有对地下水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中国各地区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以山西峙峰山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在多煤层同时开采时,运用地下水非稳定流解析法预测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根据采区划分,将井田周边进行网格化剖分,使用MAPGIS软件将网格节点进行坐标属性化,导出各节点的坐标值,计算各节点到各采区中心的距离,采用地下水非稳定流公式计算出水位降深值。通过MAPGIS软件属性连接功能将计算好的降深值附加到节点中,通过软件的数字地形分析功能绘制出不同开采年的降深等值线图。可用于评价煤矿不同开采时段周边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沈阳市的环境质量现状,利用生态学原理,阐述了创建生态城市是沈阳市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并针对沈阳市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淡水水华暴发的频率和强度亦趋严重,笔者综述了有毒水华发生过程中释放的主要次级代谢物——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现状。该毒素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多肽物质。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迁移及转化途径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热点。微囊藻毒素作为安全性评价的风险因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法等。为改善水源水质,逐步发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的控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在大型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06-2009年北京环境信访数据,结果显示:北京的环境信访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和噪声问题方面,两者分别占信访总量的60%和34%。大气污染包括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锅炉烟尘、餐饮油烟、扬尘以及异味等。噪声问题主要是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交通噪声等。环境信访量的区域分布与污染源的数量以及人口密度相关。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占全市环境信访的一半以上,发展新区和城市核心区比例分别为26%和13%,生态涵养区仅占4%。从区县分布来看,朝阳区和丰台区比例最高,分别占全市的20%和17%;远郊区县比例相对较低,延庆县不足1%。不同季节污染源排放强度及居民生活规律的差异造成北京环境信访量夏季高、冬季低,8月份信访量是2月份的5倍。奥运前,北京环境信访量不断攀升,其后有所回落,但近几年集中信访突出.  相似文献   

9.
营养盐对东海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现场培养实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5年6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通过现场培养实验探讨了NO3-N和PO4-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期间,初始浓度NO3-N 11.98 μmol·L-1,PO4-P 0.16 μmol·L-1以上时,总细胞数可以达到赤潮数量.培养期间主要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NO3-N和PO4-P的初始浓度为23.82 μmol·L-1及 0.41 μmol·L-1以上时,东海原甲藻最大细胞数可以达到106·L-1,当NO3-N和PO4-P浓度分别增至50.34 μmol·L-1和2.32 μmol·L-1时,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最大细胞数也可达到106·L-1.初步判定几种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需求不同,其中中肋骨条藻与米氏凯伦藻要求较高,东海原甲藻次之,双角多甲藻要求最低.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矿区土地塌陷影响与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开采过程中,开发利用了地下煤炭资源,但影响了地表土地资源的利用。如何治理受到破坏的土地,使得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历史数据统计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蝴蝶结构图分别预测云南地区未来数年地震趋势,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17年前后强震信号比较强烈,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空间趋势位于东经101.5°以东。该研究可为今后云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淼  朱建明 《地球与环境》2014,42(4):567-573
锌同位素是示踪植物中锌地球化学的重要手段,详细了解植物中锌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是探究其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本文对目前研究程度较高的超富集植物、普通植物的锌同位素分馏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现二者锌同位素分馏趋势基本一致,即相比于培养液或土壤的同位素组成,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而植物地上部(如茎、叶等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对于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锌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归纳如下:(1)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是土壤中锌的形态、根部对锌的吸收方式、细胞表面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2)植物木质部对锌的向上运输,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使地上部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3)大气沉降也可能导致叶片富集锌的轻同位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车载微脉冲气溶胶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和扭转拉曼廓线激光雷达的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于2018年12月18日-22日在河北省望都县PM2.5重污染期间开展定点观测.结合地面PM2.5浓度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本次污染过程的成因展开分析.本次重污染过程日均PM2.5浓度为163.2μg·m-3,PM2.5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白天PM2.5浓度降低,傍晚至次日早晨PM2.5浓度升高.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结果发现,污染期间,700 m高度以下存在明显的消光系数高值区;夜间存在明显的消光系数高值区分层现象,气溶胶消光系数高值区出现高度可达1700 m.本次PM2.5重污染过程受静稳边界层气象条件和高空气溶胶输送、沉降共同影响.在污染时段内,大气边界层低层小风持续,近地面和大气低层逆温和同温层频发,静稳边界层条件不利于PM2.5的输送和扩散;此外,夜间高空气溶胶伴随强西风带出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新疆地区大气臭氧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5~2018年,新疆地区大气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柱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塔城北部以及昌吉北部等区域;低值区集中于和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喀什的南部大部分地区.在季节变化上,大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冬季略高于秋季,但四季的臭氧柱浓度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域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中部及南北部分散、东西部集聚的分布格局.自然因素中,气候因素、风场以及海拔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后向轨迹追踪发现,该区域西北和西部气流是臭氧外来的最主要输送路径,分别占总气流轨迹的78.59%、57.29%.人为因素中,臭氧柱浓度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煤炭消耗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机动车保有量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其次是交通源和居民源.总体来看,臭氧浓度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温、VOCs的排放及吸收性气溶胶是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选取了2015年南京市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臭氧监测数据,通过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臭氧对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南京市O3-8第90百分位数全年平均为171μg/m3,超出标准限值0.07倍;其中夏季数值最高,春末和秋初次之,冬季最低;南京O3逐时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特征,且不同季节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春季和秋季小时样本数均有超标,冬季全部达标;南京市全年O3-8超标率13.7%,O3是仅次于PM2.5的影响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夏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千岛湖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对蓝藻生物量与环境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与蓝藻生物量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千岛湖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和总磷为蓝藻生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7.
石灰石的活性对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间歇式硫酸消溶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石灰石中各微量杂质浓度对石灰石活性的影响,就其影响结果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拟合曲线的方法预测各种杂质成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和氧化铁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石灰石的活性,超过此范围将使其活性降低,而氧化镁的存在能大幅提高石灰石的活性,氧化铝对石灰石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交联β-环糊精对水中铬酸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在壳聚糖分子链上引入β-环糊精,制备出壳聚糖交联β-环糊精高聚物(CTS-CD),并研究了CTS-CD对水中铬酸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pH=5、318 K的条件下,CTS-CD对铬酸盐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5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表观活化能为32.2 kJ·mol-1;吸附等温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式,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铬酸盐的ΔH、ΔS、ΔG分别为40.6 kJ·mol-1、158 J·mol-1·K-1、-9.54 kJ·mol-1,表明CTS-CD对水中铬酸盐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9.
砖木结构是我国北方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为了解此类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机理,设计了1/4缩尺试验模型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结构出现平面外破坏并迅速倒塌。结构缺失圈梁、构造柱,纵、横墙连接薄弱是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影响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对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主要行业产值及污染贡献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影响进行剖析,较系统地分析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管理及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