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生态足迹的全球影响 中国国际贸易以进口初级产品与原材料(如木材)、出口制成品(如纸张、家具)为主要特色.2003年,联合国研究指出,中国进口贸易携带的生物承载力总计480×106gha(全球公顷),出口贸易携带的生物承载力总计350×106gha.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将更加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需引起足够关注。从流域关系来看,应妥善处理上中下游间的关系,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生态足迹状况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状况。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30亿全球公顷(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公顷,1公顷相当于2.5英亩),高出第二位的美国8亿全球公顷,占到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1/6。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2,而人均生物承载力增加了0.171ghm2。在保持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贸易引进生物承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等增加生物承载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东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为0.8198hm~2,总人口的生态赤字达6.20×10~7hm~2,表明广东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造成广东高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能源消耗及耕地资源流失量大。尽管广东可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贸易来弥补部分的区域生态承载力不足,但由于当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因此从长远看,广东应主要考虑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提高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亚太区各国已共同做出坚决承诺。矢志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希望区内所有人民均可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维护地球拥有的支援万物生长的能力,尊重地球自然资源的极限。面对今日亚太区以至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模式不断改变,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阿尔山市2011年-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市五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阿尔山市2011年-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2.9223~4.0030 hm2·cap-1)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以耕地占比最大;(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以林地贡献最大;(3)五年来总体表现为生态盈余,但牧草地及耕地出现生态赤字;(4)当地万元GDP生态足迹先减后增,资源利用率较低.阿尔山市目前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供给大于需求,基本维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花都区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统计资料(2004年)和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对花都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花都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4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2.12hm^2/人,属于人均水平亏缺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为例,分析《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零规划期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赤字盈余情况,是否在区域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表明:(1)零规划期(2012年),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的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63倍,已经远远超出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范围;(2)未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尤其是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降低了7 733.816 hm2。建议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开发尽量减少对生产力能力较高的土地占用,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屏障进行团块分割,同时也要对原有乡镇工业进行整治,通过功能置换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对乡镇经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国外生态足迹的发展情况,介绍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指标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运用生态足迹指标对辽宁省的生态足迹需求进行了计算,辽宁省的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世界环境》2011,(6):64-65
概况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始终将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为股东及利益相关团队创造客观价值;为所在地区创造就业机会,积极纳税,对社会发展形成显著并广泛的积极影响;采用最先进技术酿造啤酒,节约用水。控制排放,保护环境;通过在全球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识内蒙古东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的异同,文章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兴安盟和通辽市2个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数值均高于兴安盟。(2)2个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的比例最大。(3)通辽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低于兴安盟。(4)通辽市出现了明显的生态赤字情况,而兴安盟只有个别年份出现过生态赤字。(5)兴安盟的万元GDP生态足迹高于通辽市。这表明兴安盟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6)通辽市水资源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兴安盟水环境总的趋势是逐渐优化。这说明兴安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要高于通辽市,但是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却相对较低。得出结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世界环境》2010,(2):68-73
《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澳洲报告》是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发布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以"合作建设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系统总结了截至2009年8月31日中钢在澳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其治理情况。作为中国企业的"吃螃蟹"之举,该报告无疑会给国内其他企业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世界环境》2011,(5):64-67
淡水河谷是一家全球性矿业公司,其产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元素,如手机、汽车与家用电器等领域。此外,淡水河谷也为重工业、建筑与交通行业提供铁矿石资源,目前淡水河谷开始涉足化肥业务,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力。2010年,淡水河谷经营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465亿美元。按经调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东北地区1995,2000~2003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述年份的生物生产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提出了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绿色大学建设中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评价绿色大学建设水平最好的指标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有综合法和成分法2种.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并以东北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大学校园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约25000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学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占总足迹的2/3多;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分别占总足迹的21.9%和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