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问题已成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6):1022-1022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征文专题:(1)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2)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3)土动力学数值与物理模拟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1月2日~4日,第十届全国动力学学术会议将在江苏南京召开。该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防灾减灾工程学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江苏省建设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为:1.震害调查、地震地面运动与场地影响;2.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3.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4.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5.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6.结构抗振控制;7.城市综合防震减灾;8.结构抗震试验;9.地震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10.防震减灾新…  相似文献   

6.
陶正如 《灾害学》2020,(4):141-146
新西兰是世界上地震保险覆盖率最高的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尤其是地震委员会法案1993(Earthquake Commission Act 1993,简称EQC法案),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相对完善。2010-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和2016年凯库拉地震分别是新西兰历史上保险损失最严重和1840年以来震级第二大的地震事件,是对EQC法案的巨大检验,推动了政府对EQC法案执行以来的第一次审查。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结合两次地震事件中理赔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了2019年7月1日生效的EQC法案与2008年4月1日版法案(事件前)相比的几处重大变化以及两次事件中的理赔经验,主要包括地震委员会(Earthquake Commission,简称EQC)自然灾害保险保障范围、保险金额、保费和再保险,EQC与私营保险公司的协调,对多次事件的理赔,以及EQC职能的变化等。在我国地震巨灾立法的关键时期,为我国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8月19-2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办,通过审核的会议论文将在中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14—20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活力"的培训班。培训班旨在进一步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局长会议精神,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 由建设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科学基金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地震工程国际会议(http://www.3icee.njut.edu.cn)”,将于2004年10月19~20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地震工程、结构抗震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智能  相似文献   

10.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结构抗火技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14日~15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交流结构抗火及防火防腐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3年10月25日~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于1994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次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270多位作者为本次会议撰写了150篇论文,全国各地教育、科研、设计、管理等部门50多个单位120多位教授、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的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第一届(1984)在上海、第二届(1987)在武汉、第三届(1990)在大连举行。此后,会期调整为每隔4年举行一次,与世界地震工程会议间隔相同,并安排在两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的中间。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回顾了地震危险性评定方法的要点之后,提出了一种评定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的新方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1)用现在流行的方法对地震活动性进行统计分析和潜在震源划分,并将潜在震源简化为矩形断层模型;(2)在某一潜在震源上,一旦发生某一震级的地震,则采用强震地震学的研究结果从物理上模拟这次地震在重要工程场地引起的强地面运动;(3)在这一潜在震源上,可以构造出在预测的T年内符合震级-频度关系的一组随机地  相似文献   

15.
<正>"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3年10月25日-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已于今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举行。150篇论文纳入会议论文集,其中7篇专题综述报告。论文内容涉及震害调查、地震动与场地影响;土的动力特性;地基稳定性、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结构控制与隔震、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20日到22日,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此将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江苏省建设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具体承办,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支持,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以及解放军理工大学等院校协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全国工程抗震标准技术委员会将于1993年10月12~16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关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12秒,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城西北2公里处(北纬97°55′,东经24°55′)发生了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本次地震灾区主要涉及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及梁河县3个县的21个乡镇(农场)、119个行政村(居委会),地震造成25人死亡,314人受伤,房屋倒塌损坏50178间。  相似文献   

20.
崔力科  郭履灿 《灾害学》1994,9(4):74-79
1993年全世界重要灾害地震27条(其中中国10条),因地震死亡者11332人(中国6人),受伤者31060人(中国132人),造成房屋破坏、财产损失而无家可归者9000人。遭毁坏与破坏的房屋至少6.3万间(中国2.94万间),其中最严重的9次经济损失达2.5亿美元以上.全球6级以上地震118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6级以上深震(深度≥80km)35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有增强的趋势,地震多发生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对印度的大灾害地震之背景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