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堵灰普遍存在,它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影响。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堵灰产生的原因、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MIKE11的堰塞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堰塞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主要取决于水流模型、溃口展宽和溃口泥沙侵蚀。阐述了堰塞坝溃决的基本原理,依托于资料完整的唐家山堰塞坝溃决过程,使用MIKE 11模拟了其溃决洪水流量过程、溃口展宽、侵蚀流速及溃口底高程的冲刷过程,模拟结果均与实测资料接近。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溃口初始宽度和筑坝材料孔隙比对结果影响较大,坝体上下游坡比对结果影响较小,验证了基于物理机制模型的MIKE11在溃坝洪水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Englund-Hansen泥沙侵蚀方程适用于孔隙比约为0.4、粒径2~8 mm的砂砾石。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电站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投脱硝后产生堵灰的机理和危害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防止堵灰的措施,对保证设备安全、提高锅炉运行的热效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细粒尾矿坝漫顶溃坝事故的致灾机制,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前人成果,研究漫顶溃坝事故的产生机制和灾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坝的漫顶溃坝破坏是由水流牵引应力对坝顶溃口形成的促进作用、下泄水流对溃口的冲切加深作用和边坡失稳对溃口的横向扩展作用3方面共同影响造成的。分析尾矿坝漫顶溃坝的灾变过程可以发现,在坝体横向方向,从下游向上游,尾矿坝被漫顶水流层层剥蚀;在坝体纵向方向,水流的冲蚀作用导致溃口边坡产生间歇性失稳坍塌现象,2个方向的作用导致尾矿坝最终溃决。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空气动力料仓清堵安全装置有易犯卡、动作失灵等弊病,且对于附着性很强、流动性很差的物料难以达到彻底清理的效果,噪声大、使用寿命短。对料仓堵塞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后,提出了清堵的关键技术要点。开发应用了新型的空气动力料仓清堵安全装置,使清堵更加安全、节能和环保。  相似文献   

6.
超长船队影响航道畅通,易损坏助航设施,降低船闸通航效率。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从超长船队的危害方面人手,研究分析船队超长的的原因,探讨治理超长船队的对策措施,以此消除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析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的演化规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建立尾矿库漫顶溃坝演化模型。在自主研制的尾矿库溃坝模拟试验平台上,以国内某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恒定水流泥沙非平衡非饱和冲刷机理,根据模型相似理论和溃决侵蚀模型原理,模拟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过程,建立尾矿库漫顶溃坝演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位移与坝体饱和程度有关,坝体浸润线越高,尾矿库溃坝时滑动位移越大,溃口破坏程度取决于溢流对坝体的冲刷侵蚀作用;在该试验条件下,获得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过程中坝体位移、浸润线高度、溃口最大流速和溃口的演化规律。降低坝体浸润线高度、增大安全干滩长度、铺设坝面引流明渠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尾矿库洪水漫顶溃坝的灾害破坏。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似理论和溃决侵蚀原理,进行不同加筋密度条件下尾矿坝洪水漫顶破坏模 型试验,探析了筋带密度对尾矿坝漫顶破坏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发现:①随着筋带密度 的增加显著提升了尾矿坝的力学强度,但也导致了坝体内的浸润线升高;②筋带密度的 增加使溃口由“Y”型逐渐向“H”型转变;③筋带密度的增加阻滞了漫坝破坏的发展, 坝体位移及内部应力变化量明显减小;④增加筋带密度提高了坝体的抗冲刷能力,减弱 了洪水对蚀沟两岸尾砂的拉拽作用,保证了蚀沟两翼坝体的稳定;⑤随着筋带密度增加 ,可有效减小坝体位移和溃口深度、宽度的发展,当筋带超过2层后,筋带层数的增加 对坝体溃口宽、深基本无影响。研究成果深入探析了筋带密度对漫顶破坏影响规律,在 尾矿坝加筋研究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汽油特殊的物化性质,在管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极易造成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从而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深入分析汽油泄漏事故特点及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汽油管输事故抢维修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事故抢维修工艺程序、危险性控制方法及辅助作业与后勤保障的基本要求,为汽油管输事故抢维修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压试验堵阀的应用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压试验堵阀代替堵板在锅炉泵水试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堵阀有插入式和翻板式两种结构。目前大多数电厂使用的为插入式堵阀。本文介绍了这两种结构的堵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坝安全鉴定和专家经验的病险程度评价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在病险水库严重程度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大坝病险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以现行大坝安全鉴定技术和专家经验为基础,将水库大坝病险分为五级;提出病险严重性分级以及定性定量转换原则;建立防洪能力、渗流、稳定、变形裂缝、抗震能力、金属结构、工程质量、运行管理、现场检查9个评价大坝病险程度因素的指标体系以及分级和定性-定量转换方法;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病险严重程度综合评价;研究并提出病险程度综合评价影响系数模型以及两种权重确定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病险程度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举例分析,提供了使用该方法的途径和过程,表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首钢孟家冲尾矿坝渗流稳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孟家冲尾矿库坝面出现的渗水现象,对坝体的渗流以及稳定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堆积坝的不断升高,导致坝体浸润线抬高,安全稳定系数降低,从而将造成坝体失稳,出现溃坝事故。为消除隐患,提出采用辐射井排渗的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尾矿坝溃坝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多个大坝的实际溃决资料,提出尾矿坝溃坝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在流动中的变形,适合溃坝砂流下泄流量变幅大的特点。并就尾矿坝溃坝后泥石流对坝下游的影响提出预测的方法,该方法确定了泄砂总量、溃坝口平均宽度、坝址最大砂流量、坝址流量过程线等溃坝的重要参数。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对某尾矿库溃坝砂流进行了预测,并指出该坝下游人员的撤离高程,为防灾减灾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尾矿库安全与否关系到下游居民生命财产与矿山生产的安全,必须确保其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实时了解和掌握尾矿坝生产期间稳定性的动态演变特性及其安全性。针对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借鉴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精细化评价理论,结合尾矿坝体、基底及其筑坝特点,建立了尾矿坝精细化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将新方法的评价结果与传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结果表明,精细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精度高的特点,更加接近稳定状态的真值,从而为尾矿坝的安全评价与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上游式高尾矿坝,采用经验类推方法概化了尾矿坝沉积地层分布。根据经验及相关勘察报告估计了尾矿坝不同分区渗透系数,采用二维及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尾矿坝在汛期和正常运行期不同干滩长度条件下渗流场分布,分别对堆积坝分段变坡及初期坝外甩尾碎石所形成的大型反压平台对渗流场及抗滑稳定的影响做了评估,给出了尾矿坝在不同工况下的渗透稳定性评估结果及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尾矿坝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岩爆倾向性评价模型中指标权重难以确定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改进组合赋权-TOPSIS法的岩爆倾向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岩爆发生条件,选取岩性条件、应力条件和围岩条件3项准则对应的15个岩爆倾向性判别指标。采用3标度法的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与熵权法(EWM)结合,消除主、客观因素影响获得最优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法(TOPSIS)分析评判对象与虚拟理想解的贴近程度,从而判断岩爆倾向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能量指数Wet、动态DT参数、能量储耗指数k、T准侧和应力指数S对岩爆倾向性影响较大;该模型对岩爆倾向性预测准确率高于85%,可为类似地下岩土工程岩爆倾向性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究尾矿坝溃决后特有泥石流运移规律,掌握坝体破坏前至溃坝结束全流程发展状态,依托广东省某案例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方法的GDEM-PDyna软件构建泥石流类流体下泄演化数值模型,开展尾矿坝溃决演化分析,动态模拟尾矿库溃决过程中泥砂运动规律及淹没范围,并与MIKE 21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坝溃决后,泥石流类流体流速升高、持续时间较短且尾砂流量发展迅速,2种模拟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溃坝后坝基位置下泄流量变化与下游敏感点溃坝淹没深度变化情况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尾矿库下游重点区域灾害评估提供量化支撑,可有效提高尾矿坝溃决后灾害影响评估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JC法尾矿坝稳定性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可靠度理论在尾矿坝稳定性评价中可有效弥补定值法(安全系数法)存在的不足。文中选用JC法作为可靠度分析方法,结合实例对尾矿坝进行稳定性分析,分别求出了尾矿坝在正常和洪水工况下运行时的可靠度指标。并通过与定值法(安全系数法)比较,发现可靠度指标对坝体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变异性的敏感度高于安全系数,因而得出可靠度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出尾矿坝稳定性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传统基于GPS/GNSS的单点监测方式无法反映尾矿坝整体变形的局限性,提出1种结合坝坡现有位移监测系统的无人机尾矿坝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方法.利用单镜头轻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尾矿坝的空间三维地理信息进行数据采集与重建;基于设置在坝坡表面的位移人工监测点(水泥桩)对多期尾矿坝点云数据进行配准;通过对不同时...  相似文献   

20.
杨伟利      魏全德    曲效成    刘维信  张假妮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2):107-113
针对目前煤矿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类型复杂且治理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提出了“分类防治”的思路,围绕导致孤岛工作面冲击的高应力这一本质原因,并综合考虑覆岩运动、地质构造、开采、空间等因素,基于防冲对孤岛工作面进行分类;将孤岛工作面分为充分采动、非充分采动、充分-非充分采动、立体、“隐性”和复合型6种类型;将该分类方法应用于孤岛工作面采前冲击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实施分类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可有效控制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