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研究活性炭所具有的孔隙结构出发,重点探讨防毒面具用活性炭的结构与防护性能的关系,明确了不同结构特性的活性炭对不同类型有毒气体防护机理与性能的差异,为科学选择防毒面具用活性炭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还对体现活性炭孔隙结构的主要指标——孔容积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活性炭的结构出发,研究防毒面具用活性炭的结构与防护性能的关系,为科学的选择防护面具用活性炭提供了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活性炭的结构出发,研究防毒面具用活性炭的结构与防护性能的关系,为科学的选择防护面具用活性炭提供了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个人防护装备中的防毒面具和防毒服,以及集体防护器材--滤毒通风装置等,都把活性炭或以活性炭为载体的浸渍活性炭作为一种主要的吸附、滤毒、装填材料。除化学防护、国防军事应用外,活性炭以其发达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5.
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去除苯胺和Cr(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5种方法改性活性炭,研究不同改性活性炭对苯胺和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微波改性硝酸氧化后的活性炭(1经微波热处理后,活性炭表面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苯胺吸附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活性碳纤维(简称ACF)防护口罩的结构、性能及适用范围,重点介绍了该产品的滤芯——新陈代谢型高效功能村料ACF,并对ACF与颗粒状活性炭进行对比,阐明了ACF的独特性能。同时,通过对ACF防护口罩与传统普通纱布口罩的性能对比,展望了ACF防护口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表面改性和苯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用N2和NH3对四种不同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分别进行了苯吸附实验、碘值和亚甲基兰值表征以及贝姆滴定实验后,结果发现:表面还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四种活性炭中的羧基含量都比较高,改性后羧基含量大幅下降;表面改性对煤质活性炭的苯吸附值变化不大,但对木质活性炭的防护性能提高明显,NH3改性比N2改性更能提高活性炭对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微波辐射烟杆氯化锌法制造活性炭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利用烟杆废料制造活性炭的新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活性炭性能的因素,如微波辐射的功率、辐射时间、氯化锌浓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微波辐射功率750 W,辐射时间7 min,氯化锌浓度为50%,利用该工艺条件所制备活性炭的产率为34.7%,亚甲蓝脱色力为17 mL/0.1 g,碘吸附值为1 093.4 mg/g.对比该活性炭与市售一级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发现其具有更发达的微观孔隙结构.同传统方法相比,微波辐射法缩短了工艺时间,提高了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由于其大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高吸附能力和高表面活性而成为独特的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防护口罩能有效防止5μm以下的飘尘和由呼吸道传播的多种病菌,真正起到了防护作用,这是普通口罩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炎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因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独特的孔结构,被广泛用于防防材料的制备中。本文将综合论述活性炭纤维的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11.
罗伶 《安全》2004,25(3):23-25
活性炭虽然广泛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但由于其用途不同,处理过程和生产方式不同,因而性质也大不相同,本文对用于装填在过滤式防毒面具上的滤毒罐(盒)中活性炭的性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实际使用中对活性炭的防护时间有影响的几个因素,想以此提醒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保证个体防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制备复合电极,探讨了影响复合电极性能的因素并测定了其实际脱盐和选择性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选用矿物质活性炭,活性炭与树脂质量比为1∶3,粘结剂PVDF质量分数为10%,制备的复合电极平均电容量为92.0 F/g,对KCl溶液的脱盐率比纯活性炭电极提高了32.1%,对V(Ⅳ)、Al(Ⅲ)两种离子分离因数为29.57,分离效果显著,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选择性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头盔--单兵防护的重要装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单兵防护用头盔的结构、性能要求、分类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军QGF02型新型军用头盔的性能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氯乙烷防护时间是用于表征活性炭对难吸附有机物的物理吸附性能。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法测定氯乙烷浓度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测浓管使用的最佳时间是20-40min。针对活性炭吸附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使用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氯乙烷浓度,研究表明,红外光谱仪检测氯乙烷浓度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性能和热安全性,采用铵盐类离子液体改性原始活性炭,优化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表面生成新的无机盐化合物,C=O、-OH、C-O、-COOH和C-S基团增加;孔隙结构增多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及微孔体积增大;改性后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量提高3.14倍,吸附效率明显提升;在固定碳的燃烧阶段,改性活性炭活化能为54.44 kJ·mol-1,是改性前活性炭的1.38倍,活化能增大,物质稳定性增强;当粒径为120~150目及200目以上时,改性前后活性炭的自燃温度分别从328.4 ℃、319.3 ℃增长至355.1 ℃、345.7 ℃。因此,负载季铵盐离子液体可有效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和热安全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VOCs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花生壳为原料,用3种不同制备类型的花生壳活性炭做对比实验,对活性炭制备时的活化状态、炭化温度、炭化时间以及脱色时的吸附时间和投加量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改性花生壳活性炭对活性艳蓝X-BR染料溶液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为450℃,炭化时间为3 h,先用磷酸活化然后炭化制得的活性炭性能最为优良;其对活性艳蓝溶液进行脱色时的最佳投加量为4 g/L,反应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芳纶纱线为原材料,设计并织造了8种不同接结方式及间隔跨距的机织物,探讨了接结方式、间隔跨距对消防外层织物的力学性能、热防护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消防服外层织物结构接结点方式及接结双层间隔跨距对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影响较大,对热稳定性无影响;当采用经纬向都接结,且间隔跨距距离达到15 mm×15 mm时,双层织物具有较好的热防护性能,热防护值达到36.5 cal/c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煤质、不同工艺生产的煤质气相吸附用活性炭,进行了丁烷吸附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丁烷工作容量(脱附容量)是评价活性炭气相吸附脱附应用的重要参数;丁烷活性与四氯化碳吸附率具有线性对应关系;文章指出我国应建立丁烷工作容量试验方法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选择透过性材料在生化防护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面临着有毒化学品和生物制剂的威胁。多年来,生化防护服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和军事,性能也在不断发展。过去的防护服材料主要是隔绝式材料和活性炭复合透气织物。隔绝式防护材料虽然能提供良好的防护性能,但是它制成的防护服笨重、不透气、穿着不舒适、限制肢体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N2保护下采用不同高温对活性炭进行热改性,得到了4种改性活性炭(AC-1至AC-4)。采用气体吸附仪、Boehm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改性温度为600℃,探讨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其表面物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改性使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发生了改变,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孔容、表面酸性官能团和O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内扩散不是控制活性炭吸附速率的唯一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