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的国际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国际河流的利用主要分为国际河流的航行利用和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利用2个方面。我国对国际河流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完善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我国既充分、合理,又合法、有据地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消除国际舆论中“中国水威胁论”的不良影响;缓解国内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发展流域经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运用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情况和对外谈判进行探讨。检视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理念不协调;国际河流水资源污染防治立法视野狭隘;双边或多边区域性专项水协定缺失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应采取调整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理念;坚持“公平利用”原则,维护我国权益;健全双边或多边的区域性专项水协定体系;拓宽立法视野,兼顾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和保育;保护国际河流水环境等措施,规制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多瑙河国际水争端仲裁案对我国国际河流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瑙河水争端仲裁案是国际法庭首例仲裁解决的生态环境案例。在对该案的产生、发展及仲裁结论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结合当今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的现状,认为该案将对我国未来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启示:加强对我国境内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国际”法制化管理;协调国家与地方、国家间的水资源利用目标,促进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与了解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认识国际河流水资源的有限利用权与使用权;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权利受限于流域国家的合作基础;参与制定并实施国际河流区域性开发协定是实现国际河流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条件等。  相似文献   

3.
跨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措施——兼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流域各国在自己境内利用跨国水资源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有义务保护国际流域水资源,防止对其他流域国造成重大损害。对有关国际文件的规定和国际社会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促进跨国水资源包括涉及我国的跨国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出发,运用比较、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对流域各国保护国际流域水资源的法律措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影响评价、交流信息、监测、通知、紧急情况下的援助、控制污染、公众参与等。最后就中国促进相关跨国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跨国河流水环境监测网;保持和加强与相邻国家和沿岸各国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继续与更多的沿岸国谈判和签署双边或多边流域保护协议,并建立流域保护或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跨国河流流域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典型水治理模式及对武汉水治理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典型水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比较,提出武汉市水治理的对策建议。采用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对日本、美国以及我国上海、北京的水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强制性水污染治理模式、流域性水生态治理模式、景观性水环境治理模式、综合性水系治理模式四大典型水治理模式。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与水生态环境、水污染防治、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经济发展、防汛抗洪的关系的结论。为使武汉市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保护“水生态”、提高“水质量”、建设“水景观”、丰富“水文化”、开发“水经济”、确保“水安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收集整理鄱阳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资料,运用PSR模型、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确定鄱阳湖现状年的水生态安全度并预测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农业化肥施用量、万元GDP用水量、鄱阳湖水质、钉螺面积等指标对鄱阳湖水生态安全有较大影响;鄱阳湖现状(2005年)水生态安全度为0.513 3,属于“基本安全”;2010年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度为0.565 1,较2005年有所提升,但仍属于“基本安全”的范畴;近期内,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度将在“基本安全”的范畴内波动。随着湖区周边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若维持现有的保护力度,则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应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措施不足,主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行为或意识较为欠缺,是导致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等级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技术变迁因素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分析其以往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的技术政策提供支持。使用动态基期,用统计方法定量计算了 1994~2004年各年度技术变迁因素对我国主要空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按是否以削减污染为直接目标,可将技术变迁分为2类:(1)生产工艺的变化。这种技术变化不以污染削减为直接目标,但会影响到生产投入物的数量和种类、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并因此影响到最终的污染强度和排放量。(2)污染削减技术的变化。这种技术变化以污染削减为直接目标。利用环境统计年鉴中的污染削减量数据将技术效应分解为2部分:源自污染削减技术和源自生产工艺,发现从总体上看技术变迁降低了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中污染削减技术对所有污染排放量的下降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伴随较大的年度变化。生产工艺变化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方向不同。可见中国目前的污染削减主要依靠“末端”污染削减技术,“过程控制型”生产工艺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也反映出目前技术变迁尚未向“环境友好型”演进。因此,要促使我国技术变迁向“环境友好型”演进,特别需要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状态及开发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国际河流流域地形复杂、海拔高、人口稀少,人均水资源量丰富,出境水量大,水质好,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和社会发展融入国际的步伐加快,对国际河流的开发和利用也必然要按照国际法或国际惯例。首先对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的自然状态,我国在各自流域中的地位、开发利用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然后讨论国际河流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准则;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各个河流的特点,提出建议: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西南国际河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今后应以水资源保护为主,优先发展航运和旅游业,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发流域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国内外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指出开展河流保护与修复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为能够实际指导河流修复和管理,生态保护目标需要量化。介绍了国外以水流情势为核心的河流生态目标量化新方法(DRIFT法),以及对河流生态保护等级的标准划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议应用“生态支持配置”概念,尽快规划我国河流生态功能分区,设定不同区位的生态保护目标和等级,确定相应的保护水平,分区、分类、分级实施河流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模式研究是生态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现今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的在于依据景观生态网络模式的应用建立起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技术途径。在探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总结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模式并重点分析了水景树的空间生态模式、森林 道路 住宅复合网络模式、平原城市农田 灌木丛 河流交叉网络模式、岛屿城市的绿地 道路生态网络模式4种城市景观生态网络典型模式的图示特征及其生态意义。依此为理论指导基础,以都江堰为例,在继承都江堰大地景观格局并结合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需求的前提下,研究都江堰市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探讨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维度上运用4种网络图示进行都江堰城市景观生态网络优化调整的空间模式和对策。(1)依据“水景树图式”优化调整纵向维度景观生态格局;(2)依据“森林 道路 住宅”和“农田 灌木丛 河流”网络调整横向维度景观生态格局;(3)依据岛屿城市的“绿地 道路”景观生态网络调整城市组团景观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同时工业用水的猛增促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以及水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通过建立工业用水与城镇化之间的脱钩模型,利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面板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用水与城镇化的脱钩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对数迪氏指数法考察工业用水量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工业用水总体呈现脱钩状态,但“十一五”期间表现为弱脱钩状态,而“十二五”期间表现为强脱钩状态;(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脱钩关系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长江上游经济区明显处于不同的脱钩状态;(3)城镇化影响工业用水的四大效应中,技术效应抑制工业耗水,产出效应则促进工业耗水,而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对工业用水的影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据此,提出通过技术节水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等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工业用水;脱钩模型;LMDI模型;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11.
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世界范围内水危机的日益严重,越来越显现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分析国内外大江大河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入手,介绍了国内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思路的转变和实践;系统分析了大流域水资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是由于对人水关系和流域生态演化规律,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流域的整体性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从河流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和谐行为、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流域整体性调控体制和生态文化建设等维持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生态可持续性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水资源工程的必要性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资源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指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从防洪、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能资源蕴藏量等方面分析,我国总体水资源有限,而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仍受到洪水威胁,在总体水资源利用程度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低。水资源工程可以充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会对河流形态、水文水动力学条件、水生态环境形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或减免这些不利影响,必须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重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骨干工程,该工程从论证、施工及初期运行各个阶段,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关环境制度和标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设立科研项目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了工程在发挥防洪、航运和发电功能的同时,努力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经过河流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沿线的19条河流,对其水环境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每条河流的污染因子和污染源类型,在此基础上,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知,河南的赵河、贾鲁河、河北的孟良河,北京的琉璃河水质为Ⅳ类中度污染;河南的卫河、河北的洨河、天津的北运河水质为Ⅴ类重度污染,天津的独流碱河水质为劣Ⅴ类严重污染。评价Ⅳ类、Ⅴ类、劣Ⅴ类河流水质指标污染分担率确定污染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总体来看,水质沿工程总干渠由南到北逐渐恶化,污染类型也由农业型转向工业型。研究结果可为中线工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沿线河流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归纳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四大目标,探讨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即水安全保障需政府主导、高效配置需政府协调、公平分配需制度保障、可持续利用需政府调控;然后通过比较各国实践,总结了适用于我国的经验:(1)完善立法是推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步骤;(2)建立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机制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前提;(3)灵活的水价政策是平衡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手段;(4)促进公众参与能提高管理有效性,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最后从这4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山东河川径流的深入分析研究 ,深刻剖析了它的特点极其时空分布规律 ,阐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开发措施及解决山东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以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解决山东的供水危机  相似文献   

16.
国际河流管理和内河流域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来看,国际河流和内河在管理模式、政策、法规上从来都是各自为政的。然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统一性都说明了这两种河流的管理,包括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具有共通之处,因此,成功的国际河流管理经验可以内河的利用保护所借鉴。在将国际河流保护制度和内河管理制度惊醒比较之后,本文试图从对比中思考我国内河流域管理立法模式、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和如何协调流域内部利益。流域管理不应单独立法,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在新《水法》中有所明确,但其职责还需进一步向统一宏观规划调度的方向定位,由流域管理机构根据公平合理地原则进行流域内部利益协调。只有将流域管理机构和协调流域内部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论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界河流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各沿岸国的切身利益。在国际水法中确立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着深刻的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国际、国内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沿岸各国在公平分享跨界河流生态利益的同时,负有分摊跨界河流生态保护成本的义务。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加以落实,包括基础调查制度、效益评估制度、成本分摊制度、受益补偿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