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专家咨询法,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适合大连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和隶属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湿地功能整合性、生态特征、社会环境隶属度,并计算其健康度为0.4977,属于第Ⅳ等级(0.3~0.5)疾病状态。湿地生态功能已不能满足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需要,湿地生态系统已开始退化,对大连市湿地生态系统作出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利用0.1~0.9五标度建立互补型的模糊判断矩阵,并把和行归一法或方根法与特征向量法结合使用,提出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耦合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吴淞江(苏州段)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对评价结果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了改进,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评价结果综合评判与排序.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从白然、社会、经济的角度,选取了20个单项指标,构建了大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模型,定量地对大连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省峁底矿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对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改进,引入有效度、量化向量以及置信度准则对传统地质环境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为地质环境质量Ⅰ级(一般),有效度为0.121 89;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k0=2时,隶属度为0.775 4(置信度0.65),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修正为Ⅱ级(较严重)。分析认为,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更适用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由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导致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尚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构建了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0种典型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综合量化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pyder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值,结果表明:氨氮去除率、TP去除率、水质净化效率、工程运行维护管理费用、冬季净化稳定性、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综合权重值最高,是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重要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Matlab软件相结合计算指标隶属度与模糊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的模糊综合指标值为3.8872,可作为过程拦截技术中的优选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值为3.9304,可作为末端治理技术中的最优技术。该评价结果可为选择适宜的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其他同类污染治理技术评价和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飞机非例行外委维修风险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人为评价影响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等问题,并结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模糊灰色系统的特点,将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构建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模型,对航空公司外委维修风险进行评估。该风险评估方法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法)计算指标的权重,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指标进行等级评价,解决了因素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同时克服了原始灰色系统中专家赋值模糊性的不足。最后根据评价等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预控措施及建议,以实现对外委维修风险的超前性管理和降低协议双方维修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结合生态县建设主要指标和新晃县域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含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层次共32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计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生态县规划基准年(2012年)、近期(2015年)、中期(2017年)、远期(2020年)的指标值进行可持续发展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5年、2017年、2020年新晃县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4271、0.5694、0.7161、0.8349,呈持续上升趋势。最后提出了几条提高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原理,结合印染废水治理的特点,建立综合评价废水治理工程的层次结构模型,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是综合评价废水治理工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高校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对室内空气进行环境评价以了解室内空气品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并应用于高校室内空气品质评价。对某高校室内的甲醛、氨、TVOC、苯、甲苯、二甲苯进行测定,并对测定数据先后采用单一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其中模糊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污染物相对重要性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经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污染物权重向量,再确定评价集合,构造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各污染物的隶属度与其权重的乘积即为评价结果。与单一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对比,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室内空气品质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0.
流域水质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迫切需要对水质进行评价并采取有力治理措施。本文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改进层次分析法(AGA—AHP)和隶属度矩阵,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该评价模型运用于淮河流域水质评价实例之中,结果表明了模型操作方法简单、结果真实可靠。通过水质评价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理方案和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11.
复合式绿化林带在港区边界噪声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理论及实际研究复合式绿化林带降噪效果,设想通过在港区边界种植复合式绿化林带来解决港区噪声超标的问题,同时起到保护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3.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4.
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提出并采用交通声环境饱和度、交通声环境容量及交通声环境利用率等指标对区域对道路的可利用水平及实际利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区域内道路声环境容量的利用优劣;进而提出以此为基础对区域内的交通道路的开发利用前景,并对今后区域道路的规划、兴建以及对现有城市交通路线的交通车辆的配置及交通车辆分流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1990-2004年中国固废总量同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从固废增长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出发,围绕着固废增长同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对数模型回归分析及其检验和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经济增长与固废增长的演替轨迹,并建立经济增长与固废增长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状况下,中国经济增长是固体废弃物增长的推因,但是固废增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最后对实证研究结果作出相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造纸黑液固化物有机NPK复合肥对稻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结果与复混肥“施大壮1”和“施大壮2”相比,增加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7%和5.7%,该肥使稻米品质提高,并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包括地方和中央的两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的赈济款项,特别是后者,活动十分活跃,社会影响巨大,在民初救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此外,外国政府、华侨等也参与了救灾活动,提供了资金,遇有灾歉积极援助。资金的分配一般是分批次进行,数额是以各地灾情的轻重程度来权衡分配,分配方案一般由各地区省府主管官员根据资金总数制定。民初我国救灾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以及分配的批次手法,对今天我国救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洪彬  吕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129-1140
对耕地土壤质量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是破解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及其效应的关键。利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238 个耕地地块的土壤采样数据和对应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投入强度对耕地土壤质量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和显著水平都不同。其中近郊区的农户“以兼业为主,以农为辅”,其行为突出表现为劳动力投入的“非农化”趋势,对耕地的粗放利用和掠夺式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耕地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下降11.496、44.078 和15.469 mg/kg;研究区域中部农户“以兼业为主”,突出表现为集约化程度比近郊区农户有所提高、种植结构也不断调整,对土地的投入、管理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会促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4.799 g/kg、7.454 mg/kg、100.170 mg/kg 和61.205 mg/kg;远郊区的农户“以农为主”,突出表现为“非粮化”趋势,由于比较高的就业机会成本,种地收入超过农户预期,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主要影响因素土地投入强度每增加一单位,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0.007、0.025 和0.037 mg/kg。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规范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改善区域耕地土壤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