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2.
创建生态经济城市推进吉林省生态省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生态经济城镇建设的内涵和实质,指出了吉林省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基本模式和总体布局,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环渤海地区4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17年陆路交通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结合GIS网络分析功能,测算了环渤海地区陆路可达性的时空变化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跨海通道建立后对其影响。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陆路可达性呈以京津冀核心区城市为核心,向南北扩散的中心外围格局。②环渤海区域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超高值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更为集中,且联系强度呈爆炸式增长。③跨海通道建立后,大连、烟台、青岛等城市的可达性提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地貌学是地理学的新分支,是城市学、生态学、地貌学的边缘科学,它研究作为生态因子之一的地貌和其它各因子间的关系,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城市生态地貌营力中,特别重视人为迭加地貌营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夏文汇 《四川环境》1996,15(4):17-20
本文根据城市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 成及特点,分析了城市工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针对城市工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并撮邮相应的治理对策及措施,以达环境与经济及城市生态经济优化决策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Mark·T·Brown的自然资本能值法和Costanza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法,从经济角度分别计算了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系统的资本价值和效益价值,得出该示范区生态资本可达7899亿美元,其中缓慢可更新生态资本和不可更新资本分别占24 8%和75 2%,是2001年本地区GDP值的1000倍;生态效益价值达192 3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本地区GDP的3 1倍,生态系统对环境贡献率大。通过价值计算进一步论证了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示范作用,为充分合理地发挥生态系统效益促进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压力论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压力源-压力流-压力汇的角度构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闵行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闵行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源虽然逐年来有所增加,但是其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持力则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故闵行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较为理想的趋势在发展。  相似文献   

8.
夏文汇 《四川环境》1995,14(1):28-31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系统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水环境问题,针对当前城市水质污染的状况和趋势,找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对城市水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分析及采取的经济对策,根据城市污水总量污染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措施,同时,在解决水环境问题时,重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6个城市的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和有效举措,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生态产品的产权界限、公益性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深入剖析了当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约瓶颈,如产权界定不清、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针对性对策建议:(1)完善生态产品产权体系,夯实“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基础;(2)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建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市场化通道;(3)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4)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体系,提升生态产品转化成效。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工业重化特征明显,工业水污染排放贡献超过10%,大气污染物占比更超过70%。本文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识别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污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重点行业COD、氨氮、SO_2、NO_x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将排放强度拆分为末端削减、技术工业和产品结构三个指标,分析2012—2020年和2020—2030年两个时间段内,对污染排放强度降低贡献度最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末端削减和技术工艺对污染排放强度降低影响大,贡献值之和约为90%,两者分别代表末端处理技术对污染排放的削减程度,以及高附加值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产生水平;COD、SO_2和氨氮的排放强度由末端削减和技术工艺共同作用,NO_x的排放强度较高且未来末端削减水平进步小,未来需要重视该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