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 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是接收震前电磁辐射低频段临震异常信号的专用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并可进行来波方位扫描的特点。ULF-Ⅲ型超低频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是接收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的专用临震前兆监测仪器,它和我们自行研制的高效、小型磁天线配合使用,可进行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向的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用这两种仪器组成的观测系统配置灵活,操作维护简便,但在长期不间断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 6个震例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电磁辐射源来自陆域空间和海域空间的规律 ;震前电磁异常的识别及非震异常的特征与排除 ,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响水电磁信息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临震电磁信息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求出的用异常时间估算震级的经验公式在短临试报中经受了检验,说明用临震电磁信息的异常时间预估震级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装在宁波台ZK03 井上的SD- 3 型自动测氡仪记录的1998 年3 月~8 月整点值曲线图的分析,发现在距离该井80 多公里的嵊州等地先后发生的3-3 级和4-5 级地方震前,具有明显的、非常相似的临震前兆异常。主要特征为震前十几天开始出现整点测值向下突跳,数天后再出现频繁的整点测值向上突跳的形式,并以正异常为主。这是继该仪器在1996 年长江口以东南黄海海域发生的MS6.1 地震前记录到临震异常后,又记到的临震异常。笔者认为前兆数字观测仪器将在地震临震预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6.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增温与卫星热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分析了云南省楚雄观测点的震前电磁信息观测结果.据1985年6月1日至1986年5月1日统计,共出现电磁信息异常25次,对应43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23次,2次有异常无地震,2次有地震无异常,异常对应地震率为92%.又据异常变化作出临震预报检验10次,均有对应,其中三要素预报得较准确的有5次,说明了震前电磁信息异常观测在临震预报中是有前途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主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震前在震中附近存在小震活动的孕震空区。临震前于孕震空区的边缘上发生了一组具有某些临震信息的逼近地震。空区上地震的频度比和应变释放速率出现了加速异常变化。一定区域上的频度、b值、波速比等在震前也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法和维尼迪柯夫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对南黄海6.1级地震常熟台地倾斜异常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本区地倾斜异常对应于临震预报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宁河6.9级地震前,天津地区的塘沽、青光地震台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一些临震脉动波异常,本文简要介绍这种异常的特征,并提出水平摆倾斜仪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从嵊州、新昌地震 (1998 0 8 17T 1∶4 6ML4 5)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三个方面 ,进行了研究。认为地震前几日 ,震区及周围大面积的突发性低空大气增温异常与卫星红外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 ,并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溧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及国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段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石受力过程的应变、破裂时产生的局部地磁场异常变化和电磁辐射现象 ,运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法和地磁场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法结合电磁辐射现象的分析 ,可达到对地震的中短临异常跟踪预报的目的。由上海及邻近地区 2 0世纪 90年代发生的二次中强地震震例可得到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米秋霞  段锋 《灾害学》1999,14(4):49-53
总结了1998 年泾阳Ms4.8 及临猗Ms 4.6 级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异常点数量有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同时又受构造条件的制约; 异常时间以短临为主, 短期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3 个月左右, 临震异常出现在震前10 d 左右; 异常幅度与地震三要素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电磁辐射异常应用于200公里的中强地震短临预报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实例总结。重点介绍1991年5月30日唐山陡河Ms5.2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的上报、地震三要素判据和预报效果。并对电磁辐射异常在中强地震前后的发展特点和预报时机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地震台(以下简称二汽台)三年半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对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进行了分类,评估其应震效能。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在震前几小时至10余天。主要表现为脉冲式,有一个弱-强-弱-平静-发震的过程。其异常延续时间、幅度与应震的震级有正相关性。目前在时间上的应震效能约0.44,但转化为震前预测的实用化试验方法,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大丰市地震台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1993-11~1995-10的观测记录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出现的异常信息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认识,对从事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井孔水位异常的中长期、短期(临震)、后效不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三项异常指标:1、水位反向,速率(?)≥-20mm/月,V_(max)≥-40mm/月;2、异常幅度,H≥130mm;3、异常时间,T≥3月。井孔的5次水位趋势异常中,与3次江苏省5~6级中强震和1次南京地区3.1级地方震的对应关系较好,映震能力达0.8,不失为单井预测预报中强地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设计和安装了地应力壶,在1977~1978年进行了观测。用日变曲线异常进行临震预测。在地震三要素预测中,发震时间预测较准确;在地点上震中方位角预测较准,震中距难以预测;震级预测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在7.4级渤海地震前长清地震台电感异常的三个基本特征:(1)临震前曲线产生大幅度的跳跃形成锯齿状;(2)曲线变化斜率在震前3个月发生明显改变;(3)震后曲线逐渐恢复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