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实验,对使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微污染水的细菌和色度去除效果明显,细菌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COD和浊度去除有一定效果,但不显著。结果还发现,水体pH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对使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微污染水的细菌和色度去除效果明显,细菌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COD和浊度去除有一定效果,但不显著。结果还发现,水体pH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微絮凝-超滤工艺中,相同混凝剂投加量(相同金属摩尔浓度)下铁盐比铝盐的混凝效果好;微絮凝-超滤工艺的最佳絮凝时间为120s左右;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2.2mg/L(以Fe计)。微絮凝-超滤工艺在改善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方面均优于直接超滤工艺。微絮凝-超滤工艺的出水水质均符合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中增加球型填料,利用生物强化提高系统对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能力的研究,优化了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并且通过研究,探索了系统非生物作用与生物作用对氮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生物强化系统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由原来的74.7%提高到85.3%;对NH3-N的去除率由原来的28.7%提高到52.9%;对TN的去除率从31.0%提高到41.7%;系统对TP的去除率由30.9%提高到49.3%.球形填料通过提高系统的硝化活性,增加对氨氮的降解转化效率,同时生物量的大小,也是影响氨氮的降解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系统对污水中氮的降解是以生物作用为主,氮转化以硝化效果较强,反硝化效果比较弱.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微絮凝-超滤工艺中,相同混凝剂投加量(相同金属摩尔浓度)下铁盐比铝盐的混凝效果好;微絮凝-超滤工艺的最佳絮凝时间为120 s左右;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2.2 mg/L(以Fe计).微絮凝-超滤工艺在改善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方面均优于直接超滤工艺.微絮凝-超滤工艺的出水水质均符合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要求.  相似文献   

6.
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煤矿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常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高浊含氮磷的有机煤矿废水不佳的问题,采用PRB与人工湿地耦合的方法,进行砂箱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无烟煤、钢渣及沸石构建的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NH4+-N、PO34--P、Mn2+、C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84%、96.08%、98.98%、85.78%和94.00%,与常规人工湿地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水力负荷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更便于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反应器模型中进行流态实验,使用正交分析理论及停留时间分布(RTD)分析理论,探索管网、集水层和承托层对反应器体积效率及推流的影响,并对反应器构造进行优化。使用正交实验分析发现,各因素对体积效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承托层>集水层>管网,管网与承托层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集水层对推流有影响,并且管网与集水层有很显著的交互作用。使用RTD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发现,采用全网布水与集水时,集水层及承托层对流态的影响都不大。管网布设为过水断面的一半(半网)时,集水层的集水作用及承托层的布水作用可以增加反应器体积效率。\"半网-有集水层-有承托层\"的体积效率最高,流态最接近推流形式,其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为1.093,轴向扩散系数为0.037,属于低扩散程度。  相似文献   

8.
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纳滤膜,预臭氧化及新型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和电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最新技术动态。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水作为源水,在常规处理工艺对源水进行前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树脂吸附处理工艺探讨了新型吸附树脂对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和树脂吸附剂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新型吸附树脂按照ZH-02、ZH-03和ZH-00的顺序进行组合,对经沉淀砂滤预处理后的饮用水源水中微污染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处理2 000 BV后需对树脂进行再生,用2~2.5 BV的醇碱在常温下脱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脱附效果较好,对水源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原料成本大约为3.9元/t.  相似文献   

10.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能实现水源水中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工艺.总结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制;在分析膜污染机制基础上归纳了膜污染控制和污染膜清洗方式,展望了膜生物反应器在给水领域应用需克服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了湿地系统对水中营养元素及微量雌激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水力负荷、填料种类、植物、季节等因素影响湿地处理效果。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下行池前1/6段,种植芦苇的沸石湿地系统处理效果最佳;在水力负荷为0.12 m3·(m2·d)-1时,运行良好的复合垂直流湿地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  相似文献   

12.
屋顶绿化系统处理稳定化黑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优化屋顶绿化系统处理稳定化黑水的工艺条件,以填料种类(A)、填料添加量(B)、植物种类(C)、土层厚度(D)为实验因素,设计了正交实验并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模拟装置对经过生物滤池稳定化处理后黑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NH4+-N去除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 > D > C > B,对TN、TP去除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 > D > B > C,对COD去除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D > A > B > C。综合各污染物去除效果,得出较优的实验方案选用添加20%的柱状颗粒活性炭与泥炭土混合填料,土层厚度为20 cm,种植植物为黄秋葵。在实验进水氨氮、总氮、总磷及COD的平均浓度为76.85、88.71、14.83和167.15 m·L-1的条件下,不同正交实验装置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6.53%~87.30%、20.43%~46.91%、20.43%~83.11%和23.42%~52.36%。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PSB)处理明胶废水中填料挂膜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纤维填料和毛刷填料为载体,采用优势菌种挂膜法,利用光合细菌处理明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钙废水。两种填料表现出不同的挂膜效果,综合比较二者的挂膜时间、最终COD去除率和TP含量后得出毛刷填料挂膜性能优于纤维填料,其挂膜时间为23 d,最终COD去除率和TP含量分别达到93%,2.8 mg/L,在磷钙水处理中有适应性。通过对2种填料的电镜分析,发现纤维填料表面挂膜前后没有变化且十分光滑,而毛刷填料挂膜前表面粗糙,挂膜后表面有鳞片状突起,粗糙的表面状况有利于光合细菌的附着,最终促进生物膜功效的发挥。废水中Ca2+和pH是影响填料挂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再生水经深度处理后资源化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与累积性,所以其在再生水及地下水中也有检出,且在极低浓度下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人工复合土层利用物理、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去除能力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密切相关。目前对复合土层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渗滤介质、系统复氧方式、微生物特性、堵塞问题、运行方式,但主要集中在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对水体中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研究缺乏。提高复合土层系统对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稳定性及持久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将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填料介入传统潜流湿地土地处理系统,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室外中试试验,与传统的土地处理系统对比,考察了该复合填料对传统土地处理系统的强化作用。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表面负荷下,传统填料和复合填料最初出水总磷都能达到很好的除磷效果,分别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和A标准。复合填料的出水总磷更低,更能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垂直流模拟人工土柱上种植不同的花卉植物,研究了垂直流花卉人工湿地对污水COD、BOD5、TN和TP的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陆生花卉,甚至鲜切花卉对化粪池污水有比较好的净化效果,它们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到92.04%以上,对TP的去除率甚至可达到97.77%以上。而且种植花卉植物的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要好于不种植物的对照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萃取(SPE)样品富集前处理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联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北方某工业城市给水系统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城市多环芳烃污染水平较高,但总浓度均未超过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中限值(2μg/L).近郊水库由于受到燃料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的污染,成为该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混凝-砂滤工艺对多环芳烃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可达55.9%.  相似文献   

18.
地下渗滤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下渗滤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的污水净化技术 ,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本文总结介绍了地下渗滤系统的类型 ,概括分析了地下渗滤系统中的关键性问题———土壤的选择与配制、水力负荷的选取、氮磷去除问题和土壤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在江淮地区典型经济欠发达村镇(忠庙)构建的化粪池-土地处理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TP含量在149.2~159.4 mg/kg之间,且在运行实验后其含量有所增加。在磷赋存形态方面,Ca-P占TP含量的百分比最高,达到33.1%,随后依次为Ex-P、Org-P、Fe-P和Oc-P,分别为26.1%、19.6%、14.2%和7.0%;在磷活性方面,活性磷(Ex-P和Fe-P)占TP含量的百分比较大,在运行实验后由38.0%增至40.3%,可能是由于惰性磷(Oc-P、Ca-P和Org-P)转化所致,而Org-P矿化速率大于其累积速率。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其他各形态磷均与土壤pH不相关,而Org-P与OM、TP、Ex-P和Ca-P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