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各地陆续发生不少液氯钢瓶爆炸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使用液氯钢瓶必须掌握安全知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发生事故。 一、液氯钢瓶设计的安全要求 现在使用的液氯钢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1吨装的大瓶,一种是0.5吨装的小瓶。它们设计的压力为18公斤/厘米2,使用温度不超过60℃。每个钢瓶上有两个铜制外型阀(即瓶嘴),还有三个熔化温度为64-68℃的易熔合金塞。合金塞的作用在于当钢瓶因温度升高到64℃以上而出现超压时,它自行熔化并泄漏出氯气,从而降低瓶内压力,保护钢瓶不致爆炸。但是合金塞在低于64℃的条件下,对其他原…  相似文献   

2.
液氯一般采用0.5吨或1吨的钢瓶包装。液氯钢瓶运到使用单位后,首先应检查钢瓶零部件是否完整,钢瓶内液氯是否超重,使用期限是否超过等等。 超期钢瓶和超重钢瓶不要使用。液氯钢瓶的储存和使用场所最高温度不得超过40℃,夏天要有遮阳措施,防止日光曝晒,并严禁接近一切明火和引火物。 液氯钢瓶的安全装置一般由液氯钢瓶、夹套汽化器、压力缓冲器、转子流量计、热水槽等组成(见附图)。它的作用是保证液氯逐渐汽化,稳定控制氯气的使用压力,从而做到安全用氯。 液氯汽化时要吸收热量。热量吸收的越多,汽化的速度就越快。根据这个原理,在液氯钢瓶…  相似文献   

3.
高继轩 《劳动保护》1992,(11):38-39
液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腐蚀性气体,在化工、造纸、轻工、电子和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用来盛装液氯的钢质焊接气瓶(简称钢瓶),目前一般有3种规格,即公称容积400、 800和1000升的钢瓶。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液氯的充装系数为1.25,是按钢瓶容积,同时考虑在最高使用温度(60.℃)下液氯体积膨胀后,瓶内仍有5%的气相空间来确定的。 要确保液氯钢瓶的安全,必须从充装和检验环节控制两个要素──防止超装和腐蚀。 液氯钢瓶超量充装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氯的体积急剧膨胀,当液氮膨胀占满瓶内气相空间后(即满瓶),由于液氯的压缩率极小,而…  相似文献   

4.
位于蚌埠市人口密集的西市区内一家有职工194人(含76名退休工人)区办大集体企业———蚌埠市前进化工厂。该厂从1978年开始以生产氯化石腊产品为主。由于该产品具有不燃性、抗水性、介电性好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PVC树脂和橡胶的阻燃增塑剂,纤维防水浸渍...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劳动局在今年一季度,举办了为期5天的液氮钢瓶安全技术知识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工人共50多人。学习的内容有液氮钢瓶的构造;安全附件的构成;氯气腐蚀物体的原因、对人的危害;爆炸的条件;安全技术规程;中毒症状及抢救治疗等。 这个训练班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班就办在生产液氯的成都化工厂,大家在现场学习,懂得快,理解得深。同时,由管理液氮钢瓶较好的单位介绍经验,并到这些单位实地参观,进一步学习了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学习,干部和工人都感到收获很大,表示一定要搞好本单位的液氯钢瓶安…  相似文献   

6.
7.
我厂过去为了消除液氯钢瓶长期放置腐蚀瓶体的隐患,不得不在冬季将钢瓶运到荒郊野外,或者海边,戴上防毒面具,将瓶阀卸掉,使液氯放空。这样做不仅浪费氯气,也污染环境。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我厂经多次研究,试制成功一种密闭泄压卡具。乞是通过卡具用电钻将钢瓶合金保险塞钻透的密闭泄压方法。液氯钢瓶瓶嘴损坏时将卡具卡在液氯钢瓶易熔合金塞的六角螺母上,用电钻将合金堵钻透,通过排出口取样分析检查,确认是氯气后,将排出口接至处理管道上,将瓶中氯气抽出或者按正常工艺条件投入生产使用。 经过使用证明,这种卡具实用,密闭性强,泄压时不跑不漏…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液氯钢瓶 多因过量充装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人员中毒和 农作物的死亡,应该引 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只 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 有力的措施,这类事故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北 京金属结构厂的同志,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 行了调查研究,做了一 些试验工作,这是好的。 文章中提出的防止过量 充装的措施,也是可行 的,希望有关单位针对 自己的情况,依靠群众, 狠抓一下液氯钢瓶的充 装检验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万世波 《劳动保护》2006,(12):61-63
浙江温州电化厂是1952年建成投产的一家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1979年初,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然而,1979年9月发生的一场事故,使这家“大庆式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事故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瞬时间,大量的液氯汽化和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巨大的气柱冲天而起,形成了40多m的蘑菇云,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及碎片在空中横飞,数千米之外都有震感。在爆炸中心,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柱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线,砸破盐仓库屋顶,坠落在距爆炸中心30m的盐仓库内;另一只重为1754…  相似文献   

10.
赵铸新 《劳动保护》2003,(10):26-26
五月的江南小城,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下午一点半钟,市自来水厂新职工楼5楼的阳台上,苦牛躺在懒椅上睡大觉。楼下喧哗声越来越大,终于把苦牛吵醒了。苦牛伸头往下一看,糟了!地面上滚动着一层黄色气体,人们像一群惊恐的小鹿,叫着喊着,四处逃散。那黄色的气流紧贴着地面,顺着微风,朝着山坡往下扩散,气流所到之处青绿色的植被立即变成一片枯黄。他知道,这是氯气泄漏了。他已没法跑出去了。自来水厂在全城最高的山坡上,他住的楼房又是厂区制高点。“呆在5楼还安全点。”他还是担惊受怕地在楼上呆了一个昼夜。第二天一早,他发现街上人群,有序地分…  相似文献   

11.
液氯泄漏是常见的化学事故之一。通过对氯气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泄漏简化模型分析,估算氯气泄漏的扩散半径。同时以扩散半径作参考,为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液氯泄漏是常见的化学事故之一。通过对氯气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泄漏简化模型分析.估算氯气泄漏的扩散半径。同时以扩散半径作参考,为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去年3月22日,山东省德州石油化工厂电解车间液氯工段发生了一起惨重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当场炸死3人,重伤2人,液氯充装管道被炸毁,厂房遭到严重破坏。 事故的情况是这样的; 德州石油化工厂于1984年从天津购进160只旧钢瓶。厂方没有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派专人对充装气体的钢瓶作严格检查,就把它们交给了三氯化铝车间。车间也只检查了钢瓶的外部情况,更换了嘴子及合金堵,然后就把这些钢瓶作为合格品于同年分四批报给安全科。安全科既不了解钢瓶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就签署意见,交销售科使用。在一次充装液氯前,操作工…  相似文献   

14.
近日,金湖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接到戴楼镇安委会报告,在检查中发现原官塘乡粮管所(撤乡并镇时划归戴楼镇)严重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十多年前就停产的所办化工厂报废的4只1吨液氯钢瓶.随意遗弃在粮管所院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钢瓶内还残存1.5吨液氯,已构成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15.
总结几年来特种设备事故频发的教训,1963年3月19日,劳动部向国务院主管劳动工作的副总理薄一波作了汇报,薄副总理当即指出:“对于管理锅炉和受压容器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机构,应当予以加强,人员不能减少,这方面的工作对企业的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今后劳动市仍应继续抓。”  相似文献   

16.
正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是氯碱生产和使用企业存在的较大安全风险,一直以来是涉氯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各级政府安全监管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各企业不断采取本质安全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如全国各地自来水厂一直以来使用液氯进行消毒,但由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杭州G20峰会,举办地区的自来水厂已采用涉水次氯酸钠代替高毒的液氯进行消毒,解决自来水厂的氯气泄漏问题,但液氯生产和使用场所的上述风险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三、液氯钢瓶的爆炸 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几年来在钢瓶的使用中发生过一些事故,其中有因焊缝腐蚀造成漏气的(图3); 也有保护罩被碰坏的(图4);有的发生了明显的永久变形(图5)。产生永久变形的钢瓶与爆破试验时达到屈服压力后的钢瓶(图6)比较,外形是近似的。另外,有些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故。这些钢瓶爆炸时的共同特点是:爆炸时气温不高,多在 35℃以下,甚至是在积雪的情况下爆炸的(图7、8、9)。 从爆炸的钢瓶的特点可以看出,爆炸的钢瓶之所以发生明显的变形,是 地面积雪,裂口在筒体的钢板上沿纵向裂开,变形明显因为钢瓶在使用时受到很…  相似文献   

18.
19.
本刊讯为了保证1997年尾矿库的安全渡汛,劳动部经商有关部门同意,决定在汛期到来之前开展对尾矿库的安全检查。检查的重点是:1.矿山企业保证尾矿库安全渡汛的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包括制订防汛预案及准备抢险物资、组织抢险队伍和落实治理工程的职务到位、思想到位和指挥到位情况。2尾矿库的坝体稳定和调洪能力等情况。要检查尾矿库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对照设计标准(ZBJI-90)检查原设计资料和矿山企业对实际情况的核算资料。3.尾矿库建设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情况。对《尾矿设施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劳部发[1995〕186号)…  相似文献   

20.
有毒物质泄漏后生成有毒蒸气云,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大量剧毒物质泄漏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毒物对人员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浓度和人员与毒物接触的时间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