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西是我国西部地区文化、科技的强省。虽然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经济发展受地理环境和发展理念的制约,发展水平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低碳农业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切入点,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陕西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试析在建设陕西新农村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如何选择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性,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已成为实践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途径调研了北京市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若干重点企业,凝练了近年来北京市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科技支撑水平、政府支持强度以及节能减排效益等多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效,结合首都北京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需要在提高产业集聚、完善回收体系以及加强系统激励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食品工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食品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中国食品工业仍然存在着诸如食品质量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分析了我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生产的背景,然后就河南、四川、青海三省的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生产状况做了问卷分析.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提出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文明的独特视角,研究了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河南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生物质发电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推动新开工项目有序竞争配置,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持续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生物质发电行业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按照“以收定补、央地分担、分类管理、平稳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了生物质发电行业电价补贴形式及标准。随着政策逐步完善细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电价补贴政策如何实施,对项目收益有何影响,如何进行决策,成为了政策调整期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及运营单位等各方关注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报废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汽车静脉产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做好汽车静脉产业绿色协同发展是保证资源循环合理利用、实现汽车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面调研重庆市汽车静脉产业基础上,综述和归纳分析了汽车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集约化合理布局产业、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的汽车静脉产业发展路径,为统筹谋划汽车静脉产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的同时获得最大产出,即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英日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经验。我国居民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困境,同时对低碳经济还存在很多误区,将低碳经济与高投入、贫困、贸易壁垒、完全抛弃传统经济等联系起来,并将低碳经济完全归结为政府的责任。为此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中必须在多方面做出理性选择:产业生态化、开发节能建筑、公交工具优先、开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电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和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