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于197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正在开展的有四方面的工作:气候监测、可更新资源监测、海洋监测及环境卫生监测(即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监测)。 环境卫生监测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的方式进行。它包括六项内容: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食物污染监测、生物监测、人类接触空气污染物的监测和人类接触评价点规划。我国自1979年以来相继参加了这些监测活动。 下面分别简要叙述我国参加全球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MARC隶属于伦敦大学,在ICSU(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的举荐下,建立于1975年,旨在帮助国家及政府间组织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它得到UNEP和WHO的支持,在联合国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内进行活动。 MARC编制UNEP的环境数据报告(EDR)系列,包括所有GEMS网络以及其他来源的经过加工的信息。每一版约400页,包括10个主要项目,从环境污染到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主要从温度和降水变化两方面阐述了我国气候变暖的事实,概括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的主要影响,主要侧重探讨了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播期、生育期、小麦病虫害、产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京报消息昨日,400 km之外的国际空间站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报告称,过去40年,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的状态。昨日,兼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推广大使的欧洲航天局宇航员安德鲁.库佩斯从国际空间站向全球发布了该组织  相似文献   

6.
人民网消息,当今世界许多河流的水量正在减少,而水源充足的地区,如美国中西部,水量却越来越多。据美国科技网站报道,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全球水资源分布也在发生着改变。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气候分析总监凯文·特伦贝斯(Kevin Trenberth)是该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利用Excel软件对1990—2015年发表的相关PM_(2.5)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代、主要发文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热点文献等方面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揭示了目前世界PM_(2.5)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近10年关于PM_(2.5)研究发文量增长较快,PM_(2.5)研究全球关注度较高,美国无论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H指数都远超过其他国家/地区,体现了美国在PM_(2.5)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PM_(2.5)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文献多发表在相关大气化学与物理学、环境、健康、气溶胶等领域的刊物上;当前研究热点由PM_(2.5)所引发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且国际合作研究成为发展趋势。中国自2006年以来PM_(2.5)的研究文献增速显著,发文量和累计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二,仅低于美国。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世界卫生组织(WHO)主持了与健康有关的监测活动(HEALTH RELATED MONITORING),开展了全球大气、水质、食品、生物(人血中铅、镉;人乳中有机氯)以及呼吸气个体接触量监测.八十年代初,我国参加全部上述监测的合作规化,江苏省的无锡以及南京、常州等城市,分别参加了全球水质及生物监测点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民网消息日前,《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刊物发表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CO2吸收能力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0.
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部秘鲁一带海水变冷,全球气候异常,发生低温和多雨天气,纳奥现象使北大西洋气流波动,对欧洲气候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自然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诸如各种疾病的扩散上升,死亡率增加,还可使暴风雨、飓风、干旱、水灾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1)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全球重新审视核能发展;(2)非洲之角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灾极端气候及粮食危机等问题成为焦点;(3)德班气候大会-揽子决议艰难降生《京都议定书》几经起伏后峰回路转;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与总结内蒙古高原中南缘以往对第四纪环境演化的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认为内蒙古高原中南缘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逐渐向暖湿转化,大暖期普遍出现在7-5ka B.P.;晚期气候转为冷干,并具有波动性。未来环境演化将主要集中在内陆湖泊的全球变化响应上,纹层研究、磁性测量以及数学工具将会得到大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球发生的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概述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阐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域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的县域数据,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方法和指标,评价了全国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占国土面积的72%;东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一般"为主;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受气候、大的地形地貌影响明显,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据最近接到的HEM组织负责人H.Keume先生来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最近建立一个国际环境测量协调组织(Harmonization of EnvironmentalMeasurement简称HEM),该组织宗旨是,为促进和激励环境数据的集中,统一和管理,以便进一步提高世界范围环境状况情报的质量精度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正>9月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帕斯卡·帕梅尔共同发布《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李干杰表示,这一主题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愿望和心声,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主题对引导国际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  相似文献   

18.
从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等3个方面,综述了岩溶环境对多环芳烃(PAHs)迁移转化的影响。针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包括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系统的对比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岩溶系统快速流和慢速流对PAHs迁移的贡献、碳酸盐岩与PAHs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有机质对PAHs迁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民网消息全球2 600名全球顶级海洋科学家发出警告:珊瑚礁正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减少。他们呼吁立即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以保护现存的珊瑚礁。珊瑚礁是全球众多沿海居民食物的来源,并为他们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作为自然防波堤,珊瑚礁阻挡了海浪和飓风的侵入。该警告是近日参加国际珊瑚礁专题论坛的专家联合发出的。专家们呼吁采取措施抑制由于海水温度升高、海水酸化、  相似文献   

20.
承德市御道口地区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御道口地区的产水与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并采用情景模拟法分析评估气候要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产水量与水源涵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御道口地区平均产水深度与水源涵养深度分别为103.26,81.66 mm,产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空间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东北林、草地区域,低值区则主要集中于未利用地与西南部耕地区域;(2)各气候要素中,产水深度、水源涵养深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潜在蒸、散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平均产水量贡献率最大(51.23%),林地的平均水源涵养量贡献率最大(50.77%);(3)1990—2020年,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变化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4.99%和5.01%,对水源涵养量变化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2.21%和7.79%,气候变化是御道口地区产水、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的主导因素,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