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钙碱性煌斑岩与中温热液金矿床(太古代到第三纪)共生(煌斑岩与金矿化是同时代的(和同空间的)),这一点在全球已越来越为人们的共识。我们提出的假说认为煌斑岩是将金从深部地幔富金源区向上搬运的营力,于是煌斑岩与地壳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结果产生长英质岩浆或者把其运载的金释放到变质-热液系统中去。这一模式不仅可以调和现有的中温热液金矿床岩浆模式与变质模式之间的冲突,而且还可以解决金矿床与长英质(斑岩-花岗岩类)侵入体之间未确定的关系问题,因为煌斑岩可以作为这两者的母体。金-煌斑岩共生暗示,在碰撞后的造山、岛弧、倾斜俯冲和地堑等环境中,极深部位的岩浆作用往往伴有金矿化。这对于金矿床的成因,特别是矿化的太古代绿岩带的晚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煌斑岩不但空间上、形成时间上与金矿密切相关,且金含量较高,来自富金地核或深部地幔的交代流体产生了富金及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地幔源,这种地幔源经熔融形成了富金的煌斑岩岩浆。  相似文献   

3.
<正> 1964年,作者提出伊利诺斯-肯塔基区的萤石矿床的成矿溶液来源于密西西比河湾地区。自那以后,有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资料,作者为了得到切合这一概念的资料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海洋胶态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做了综述.总结了生物影响效应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切向超滤技术在海洋学上应用促进了海洋胶态物质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海洋胶态物质的存在对海洋生物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岸海域海洋胶态物质有机物含量的增加促进了藻类的繁殖和生长, 甚至引发赤潮.胶态物质与金属及其他痕量元素的结合影响了其赋存形态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年来对胶态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胶态物质对生物的金属可利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人们重新考虑已发展建立的自由基活度模型(free ion activity model, FIAM);深入理解生物体内胶态物质的吸收和相关的生理过程将有助于海洋胶态物质的生态效应以及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东江流域水环境中颗粒态和胶体态金属元素的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连续流离心机和切面流超滤分离技术,从东江流域的水库、河流、河口3种水体中分离了大量的悬浮颗粒物(0.45μm)和胶体(1 nm~0.45μm),并用元素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有机碳和金属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比3种水体中颗粒态金属的含量(μg·g-1)和浓度(ng·L-1)发现,水库颗粒物有更高的重金属含量,与其在有机碳上的富集有关;河流颗粒物有更高的金属浓度,与地表径流和人为排放有关.另外,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湖泊水体中多种重金属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关系,显示了生物富集和生物稀释的双重作用.从东江中游到河口样品,Mg、Ti、Co、Ni等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含量依次升高,Cu、As、Cd、Sn、Sb等元素则依次降低,这与海水的稀释作用以及与盐度变化引起的絮凝沉降有关.河流中胶体态金属的含量与浓度均大于水库,显示了河流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虽然重金属主要分布在颗粒物中,但对比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在颗粒态和胶体态中的顺序变化,发现地表径流带来的地壳元素倾向于分布在颗粒态中,而人为排放来源的金属倾向于分布在胶体态中.  相似文献   

6.
<正> 对发育在含碳(“黑色页岩”)地层中的金矿床来说,金的来源问题,尽管已有过大量调查研究,但依然是有争议的。作者长期研究发育在不同区域含碳地层中的金矿床,总结了金在不同沉积物中的15000多个克拉克值,包括与这些沉积物相应而派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在内,除个人的分析(5000多个)外,还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金在沉积物石化作用和变质作用条件下的性状在无硫化物的含碳岩石中金的克拉克值低(1—5,少数为6—8毫克/吨)。同时,在岩石内的沉积成岩硫化物中金的含量经常是较高的(0.03—0.5克/吨)。在有同生硫化物的岩  相似文献   

7.
使用CAMECA-4F型离子探针的SIMS方法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即可定量分析预选的直径小至3μm、盐度稀达0.37mol%的单个流体包裹体的元素比。该方法首先由Nambu等(1977)进行过尝试,是在真空中用1.25keV的氧离子(O~-)束轰击寄主晶,来打开流体包裹体,因而对样品是破坏性的。在质谱仪中分析发射的二次离子,其强度与作靶用的包裹体中母体元素的浓度成正比。Na-mbu等(1977)分析冷冻包裹体,获得了包裹体中液体的K/Na比和Ca/Na比,其相对重现性(2σ/(?))分别为50—65%和80—200%。 对Na~+、K~+、Ca~+的二次离子生成量用总盐度为0.37—3.3 mol%,且K/Na、Ca/Na比为0.005—1.0的合成流体包裹体进行经验校正。由此得出,采自马尼托巴东南部比塞特的圣安东尼奥太古宙金矿床的石英中单个含金流体包裹体中的K/Na=0.036+0.04/-0.02,Ca/Na=0.034+0.07/-0.03。一次离子束的最佳空间控制允许打开单个包裹体,而不影响相邻的包裹体。此方法最为有效的应用是分析含多个世代流体包裹体的天然样品。  相似文献   

8.
<正> 在反映成矿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碳质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例如,沉积岩岩石成因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不同的含碳岩石发生区域和接触变质作用时,随着温压参数的增大,碳质在碳化程度和结构有序度增高的方向上按下列公式发生连续的变化:沥青—碳沥青—次石墨—石墨。这种规律性常常按碳质的变种形态作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人们就猜测在大洋扩张中心有热液活动存在,但只是在四年前,才第一次直接观察到了这种现象。1977年春,阿尔文号潜水艇在加拉帕戈斯扩张脊(西经86°)2500米深处发现了热泉田。这个热泉出口处的温度高出周围海水(~2℃)15℃,并在周围玄武质枕状熔岩上形成一层薄的氧化锰外壳。在轴外洋壳(年龄为30万年)上的沉积物中还发现了由热液产生的绿脱石(富铁粘土矿物)组成的小丘(被纯二氧化锰壳层复盖)区。  相似文献   

10.
<正> 印度地盾南部卡纳塔克克拉通的前寒武纪绿岩带,是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产出的有经济价值矿物(尤其是金和铜)富集的地区。确定成矿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对于解释这些古老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根据海洋学者和矿床学者现有的工作,力求发现一些指导大洋壳热液矿床勘查的标志。所探讨的矿床包括金属沉积物、金属结壳和块状硫化物体,它们是从火山作用和大洋扩张中心高热流区的热水溶液中沉淀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胶态微泡沫(CGAs)冲洗含水层过程中的迁移分布特性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二维模拟实验详细探究了注入速率、表面活性剂浓度和介质条件对CGAs迁移分布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侧单点注入条件下,CGAs的波及区域形状近似半圆形,迁移锋面相对规则;CGAs破裂产生的泡沫液分布在其迁移锋面四周,泡沫气体受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奥塔戈东部600km~2的范围内有四种不同的石英脉系。这些脉系形成于切穿区域片理的断层系中。麦克雷斯脉系是在约3kbar和350℃的条件下由近于纯水的流体形成的(数据来自流体包裹体和毒砂地温计)。博南扎脉系是在约1kbar的条件下由不混溶的H_2O-CO_2-NaCl流体形成的。嫩特霍恩脉系是在近地表条件下由含CO_2的沸腾的低盐度水形成的。贝尔伍德脉系与麦克雷斯脉系极为相似,但认为是在略浅处形成的。这些脉形成于奥塔戈片岩带中生代—新生代隆起过程的不同时期。碳、氧同位素数据和某些流体中的CO_2高含量表明,生成脉的流体是变质成因的。浅处脉的形成可能有部分下渗的大气降水参与。脉的形成被认为是隆起的变质岩石去挥发份的必然结果,流体便聚集在适当的构造形态中。爽塔戈片岩的西北延伸地带近1Ma以来就发生了类似的流体流动,在那里阿尔卑斯断层的上升导致了在各种接含面形成金矿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热液体系并不在陆地上,而是在大洋中脊的海底。作者认为大洋中脊发生的沸腾作用,即“相分离”是导致大洋中脊海底热泉化学成分更为复杂的重要原因.实验和理论数据证明,这种“相分离”作用需要用两阶段模式来解释,首先是海水发生相分离,并与未发生相分离的海水重新混合,最后与流体在其内部进行循环的岩石达到再平衡。计算表明相分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脊岩浆房附近,相分离的温度高于450℃。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钾长石的形成温度愈低,其三斜度和2V 值就愈高。但是,在低温热液产物中广泛分布着冰长石的单斜变种,它显然是发生在矿物形成的过渡阶段上的准稳定相。这次研究的任务是查明远东及哈萨克斯  相似文献   

16.
绪论 热液矿床中金属及伴生元素的来源,长期来一直是地质学家们争论的课题之一。自阿格利科拉(AgricoIa)时期以来,认为有四种可能性,列述如下: (1) 元素来自地球深部。地幔常被认为是可能的来源,甚至更深的部位也曾有人提及。 (2) 元素来自结晶的岩浆体。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基性岩浆,另一些人倾向于形成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酸性岩浆。如果这些岩浆岩出露于地表或者能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合理的模具结构、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采用适宜的热处理工艺和表面强化工艺以及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等都可以显著提高温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分析了超高强度钢制深盲孔壳体温冲压成形时,模具的工作条件及其失效形式,提出了能有效提高该壳体温冲压模具寿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及其混凝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威  杨艳玲  李星  李圭白 《环境科学》2007,28(5):1050-1055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并采用Zeta电位测定仪对粒子的荷电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红外光谱、XRD等技术对粒子的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考察了KMnO4 还原法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对原水的混凝性能并探讨了混凝机理.结果表明,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粒子在去离子水和原水中荷负电,在去离子水中,粒子直径为10 nm并形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发挥吸附架桥作用;粒子具有丰富的表面羟基,比表面积为151.422 m2/g,为δ-MnO2,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污染物的界面特性;较低投量的胶态水合二氧化锰表现出对原水的优良混凝效能和去除有机微污染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元素在水热溶液中主要以络合物形式存在,目前已得到普遍的承认。由于络合物的形成,明显地增加硫化物的溶解度,这就证明了金属和硫在同一组分溶液中进行迁移。近十年来,高温高压实验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凝胶层析分离测定胶体态铝和溶解态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凝胶层析柱分别对高浓度(5.4g·L-1)和低浓度(0.27mg·L-1)的聚合氯化铝溶液和氯化铝溶液进行了层析分离,测定了洗脱流出液的电导率和pH值,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分析了洗脱流出液中的铝形态分布.结果表明,高浓度和低浓度铝水样中的胶体态铝和溶解态铝浓度均可采用凝胶层析法进行分离测定.利用凝胶层析装置对2.5mL铝水样以1mL·min-1的速度进行洗脱,40~60mL间的洗脱流出液即为胶体态铝,剩余部分为溶解态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