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洱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对季节性休渔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洱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于2009年2~11月对洱海浮游桡足类进行逐月采样.结果显示:洱海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性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休渔期中期和捕鱼期中期.在休渔期中期,桡足类以杂食性的剑水蚤Mesocyclops dissimilis为优势种;在捕鱼期中期,则以滤食性的哲水蚤舌状叶镖水蚤为优势种.季节性休渔不仅导致鱼类对桡足类的捕食压力出现季节性变化,而且通过影响枝角类的群落结构,改变枝角类对桡足类的竞争压力.在相对较低的捕食压力和较大的食物竞争压力影响下,桡足类以杂食性的剑水蚤为优势类群;在相对较大的捕食压力和较低的食物竞争压力下,以滤食性的哲水蚤为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2%和5%的生物炭钝化污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并研究生物炭修复对水体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后水体的pH值显著增大,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溶解态Cu、Zn和Cd浓度均显著降低.1%(W/W)生物炭添加量使上覆水中溶解态Cu比对照降低了82.4%;在不同添加量下间隙水溶解态Zn降低幅度为11.7%-62.8%.通过BCR重金属形态分级发现沉积物中酸溶态重金属均有向残渣态转化的趋势.在5%生物炭添加量时,酸溶态Cu降低了73.08 mg·kg-1,降低幅度达到32.1%,而可氧化态Pb增加幅度达到67.8%.通过生物可利用实验(PBET)发现,当生物炭添加量为5%时,生物可利用性Cu降低9.8%,Zn、Pb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也有不同程度降低.生物炭添加到沉积物后,用于植物毒性试验的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茎长呈现19.5%-25.7%的增加,根长也随之增加,说明生物炭降低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植物毒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4)
为探明溢油和消油过程对海洋浮游动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室内测定了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消油剂及添加消油剂后的水溶性成分(Dispersant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DWAF)对我国近海常见浮游桡足类72h时的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72h-LC50).结果表明:1)三类试验液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消油剂(140.22~1227.75mgL~(-1))DWAF(82.33~856.64mgL~(-1))原油WAF(1.31~29.82mgL~(-1));2)水温影响污染物对桡足类的毒性,自然水温越高,桡足类对污染的耐受性越差;3)三类试验液对桡足类的毒性存在种间差异(P0.01),毒性作用随物种个体的增大而减弱.图3表3参40 相似文献
4.
武汉莲花湖是典型的富营养化城市浅水湖泊.通过对其进行16mo的监测后发现,治理后的小莲花湖比大莲花湖水质有明显改善.监测期间小莲花湖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明显高于大莲花湖,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大莲花湖.将大、小莲花湖的10种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密度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后,发现总磷、温度、总氮、叶绿素a、氨离子是对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图8表3参20. 相似文献
5.
针对沉积物污染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目前常用的结合生物毒性测试的有效应导向分析(EDA)、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证据权重法(WOE)、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等,这些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毒性效应表征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面有重要应用.本文指出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应用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归纳了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学,对沉积物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基质处理包括直接采用污染沉积物、洁净沉积物加标以及人工配置沉积物,受试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毒性试验终点包括急性毒性终点和慢性毒性终点;最后指出水生生物测试存在的问题,并对沉积物质量评价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乐安江水和沉积物样品的生物毒性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二种发光菌发光抑制、二种藻生长抑制、大型溲生和慢性毒性多种生物测试方法。对采集于1993年6月,1993年12月和199410月的乐安江可水、沉积物和沉积物间隙不进行了多指标生物毒性测试,在河流40,50和159km处观测到较强毒性,研究结果:毒性排放主要来自乐安江上游德兴铜矿、洎不河,以及乐安江下游接近鄱阳湖口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8.
对渤海中部蓬莱19-3溢油污染区域某溢油钻井平台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石油烃含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石油生物修复过程中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随着石油降解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石油的降解,重金属Cr、Cu、Ni、As和Cd的浓度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前期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石油降解有一定的相关性,后期重金属浓度降低可能是微生物、植物的作用、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或重金属的纵向迁移导致的.Pb则随着修复的进行表现为浓度的持续减小,且变化幅度较平稳,这可能与活性Pb与沉水植物根系的作用以及沉积物pH和有机质含量减少有关.修复后除As(8.2%)外,沉积物中的Cr、Cu、Ni、Pb和Cd浓度的降低幅度为48.5%-69.6%,表明石油降解菌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本研究将为石油污染土壤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与石油烃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法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含油量分别为5%,10%,20%和45%时,生物降解2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44.8%,49.9%,47.2%和49.6%;55d后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3.6%,87.8%和87.1%;15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91.7%,92.6%,91.3%和90.6%.从GC和GC-MS分析结果看,土壤经修复处理后,各种油成分都出现了明显的降解,其中C28以上的分子链基本消失;从脱氢酶分析结果看,微生物活性起初有所上升,后来随着含油量的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内源污染严重。针对该类区域,\"十三五\"水专项开展了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以实现内源治理。在清淤过程中底栖生物容易遭到严重破坏,与之密切联系的食物网受到影响。在沉水植物补种成功后,如何科学地恢复底栖动物群落并维持长效稳定,急需寻求解决方案。本研究于2018年对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研结果、习性特征和食物网模型,提出了受损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案。研究发现,春季优势种为螺类软体动物和虾类甲壳类动物,夏季和秋季为螺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摇蚊幼虫。全年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羽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通过食物网模型计算,确定了软体动物是2010年和2018年的关键功能组。因此,综合优势种和关键种,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物种主要选择虾类、螺类和摇蚊幼虫。根据底栖动物的习性,确定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以自然恢复为主,螺类以人工恢复为主的恢复方式。针对螺类关键物种,根据2018年调研生物量、工程经验值和生态容量综合确定其恢复投加量合理范围。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基于食物网成熟度和稳定性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优化调控方案,为受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