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谈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偿是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内部化的核心问题。从生态公益林的经济学属性出发,阐述了生态公益林产生的外部性及其公共物品的属性,并对生态公益林对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负外部疚及补偿问题,做了重点的讨论。提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学应局限于单纯的经济补偿,应该为利益受损的群体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引导地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市场解决。必须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研究外部性的意义在于内部化,即纠正市场失灵。本文对外部性进行了主体划分.建立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准的外部性分类矩阵,构建了外部性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的概念模型。基于这些研究.分别回答环境问题是否需要管理、由谁来管、采取什么手段以及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三级两层”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框架。跨行政区的环境外部性应当由上一级政府负责管理,在总社会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应当在尽量小的范围实现较高程度的内部化,内部化手段的搭配符合费用效果最好原则。建议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在保留国家、省、市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分局以便直接管理省际、市际等外部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产业是模拟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生产工艺体系,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实现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原因在于生态产业的潜在利益。社会对“生态”的需求隐藏着广阔的市场利益,构成了企业“生态化制度”的激励约束制度。这诱导企业实现了污染治理与原先独立生产方式的“一体化”,其方式是在企业组织外部性环节上增加一些“成本收益核算”的组织,从而完成了外部性内部化的组织制度创新。所以,生态产业是一系列组织制度创新,改变了企业选择空间,从而引导企业进入生态技术和生态化经营的方向上。  相似文献   

4.
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流域是地表水的集水区域。流域问题的本质是水。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核心。流域开发是以水资源为先导和主体的综合资源开发。实现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外部性是流域开发的基本特征,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实现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内部化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流域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必须界定流域资源产权,明确流域开发主体;建立税收-补贴体系,对水资源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建立流域水资源市场,实现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同时,政府要加强流域的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开发的法律体系;普及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教育,建立节水观念;支持和鼓励流域开发企业实行外部成本内部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5.
征税,还是补贴--对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行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纠正经济主体的外部不经济性,具体是通过税收或产权交易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本文称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不对称性”。因为外部效应除了外部不经济以外,还有外部经济,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只考虑了前者却完全忽视了后者,只强调了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却忽视了外部收益也应该内部化。以此为出发点,文章从现行政策的对立面出发,探讨了围绕外部收益内部化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作者分析了目前排污权交易存在的严重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出口贸易在促进技术和资金快速积累的同时引入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出口优势和贸易政策设计需要新的定义和依据。为此,首先结合理论机制,利用市场供需和中央-地方政府博弈等框架从环境排放输入国的角度分析环境成本对一国出口结构和政策倾斜的影响,并探讨具有显著环境外部性的高耗能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现实特征。其次,使用1997—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从增加值和环境污染两方面测算高耗能产业出口的隐含社会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环境外部性的忽视会刺激高耗能产业的生产和出口,阻碍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后高耗能产业出口对企业经营、财政收入及劳动岗位创造的带动作用持续减弱,而隐含成本却不断增加,造成了约3%的福利损失。若将这部分成本内部化于比较优势衡量体系中,高耗能产业出口的净经济效益将明显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同时,对环境外部性的忽视也会影响环境规制的力度,导致政策设计中"明降暗补"现象的出现。相比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会导致对环境损失的低估,从而影响贸易政策的精准制定。基于主要结论,在优化出口结构和设计贸易政策时,通过调整环境税和碳市场的方式提高环境成本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与社会效率的偏离;加强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控并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实施过渡性政策有助于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结构转型;重建贸易优势判断标准能够引导"污染天堂"的关闭。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于经济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的产地环境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业生态补偿是通过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破坏的个人和组织的负外部性行为进行收费(税),对恢复、维持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的正外部性行为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为了了解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武汉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价值取向,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对东西湖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西湖区在实施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前后效益变化分值差都在30以上,最低变化值为31.42,最高变化值为59.75。其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为此,要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出口退税政策作为调节贸易的重要工具,分析其能否促进环境保护,对优化退税政策、推动贸易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5—2017年部分贸易出口商品的出口额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出口退税率没有下降的商品,出口退税率明显下降的“两高一资”型商品出口额显著下降。通过分布滞后回归发现,出口退税政策对“两高一资”型商品出口额的抑制效果呈现显著递增的持续滞后效应。因而,出口退税政策明显抑制了“两高一资”型商品的出口额增长,降低了该类型商品的环境污染,其主要原因有:①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要素资源逐渐向创新型企业流动,有利于解决传统重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②出口退税政策将具有外部性的环境成本内部化,降低了“两高一资”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③出口退税政策能合理引导贸易产业结构由低技能向高技能转变,有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文章通过证伪实验与改变窗口方法进行进一步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确实降低了“两高一资”型商品的出口额。因此,为了优化出口退税政策并提高环境保护作用,文章从设置差异化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细化退税税率与税目结构,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政策,以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目标。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规制对象及地区不均衡、经济受损差异大和环保受益分配不平等问题。本文以古诺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社会福利函数,将环境规制对象和环境规制措施的市场结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补贴政策及环境税收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会受外部性和市场结构影响,当市场结构及外部性不能测度时,无法准确估计两个环境规制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②无论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存在市场势力市场,当环保商品与非环保商品外部性绝对值相差小于19.2个单位时,环境补贴政策社会福利效果大于环境税收政策的社会福利效果;③当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时,且环保商品及非环保商品外部性不同时位于区间(0,0.84)和(-1.33,0)时,实施环境补贴政策或环境税收政策会提高社会福利;④当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且外部性较小,即位于区间(0,0.84)和(-1.33,0)时,实施环境补贴或环境税收政策会降低社会福利。由研究结果可知,中国政府应从两个方面提高环境规制政策的治理效果:①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和绿色生态正外部性的监测和测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在线监控系统,提升环境规制政策的准确性;②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引导消费者偏好和利用市场自身力量实现市场向环保商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国家对草原生态特别是西部牧区的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相应出台草原生态奖补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区传统畜牧业生产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实现西部牧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的协调统一,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在牧区六州试点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了牧区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形成牧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协调发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益构建AHP评价模型。建模过程中,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分成三个层次;将政策效应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畜牧业产值、种羊场能繁母畜数、种牛场能繁母畜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牧区县定居牧户数、草原建设人工种草当年新种面积、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等9个细化指标。通过模型分析显示,2008-2010年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排序结果为:12010年0.643 0,22009年0.220 1,32008年0.136 9;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应均优于2008年政策效应,2010年政策效应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生产发展、生态好转、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水权是现代水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水权制度有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旧有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水权不明晰、水权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因而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美国的水权制度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其经验可资借鉴。美国的水资源治理实践表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的水权制度,对于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水资源财产权的明晰界定是美国水权制度的基石;水权的取得及其权责范围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在保护私有水权的同时,美国水权制度兼顾联邦和地方利益,同时避免外部性产生。各州对水权的确权和管理因各自人文和自然状况的差异而异,但对水资源"合理有益的使用"是各州共有的理念。美国的水治理理念正从偏重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向日渐重视水的环境及人文价值。社会公平、效率的增进、交易成本的降低是美国水权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美国的水权管理体系已日臻成熟,但依旧存在不同层面的水权冲突,因此仍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适。我国应学习借鉴美国水治理的有益经验,并积极探索美国经验的中国转化。本文对美国现行水权体系中水权的取得、水权的范围以及水权的变更与中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水权制度建设提出构想,包括:以立法确立和保障水权、建立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运用水价杠杆实施有效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构建区域性水权管理规范等。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 as a unit under threat of negative externalities (largely climate change and air pollution) induced by the many sectors albeit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ransport, bearing in mind that transport is an economic driver. We pay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ed nations in as much as they can provide a framework upon which Africa can draw lessons for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While the context may be different, this review is an attempt to inform transport policy and management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frica. The review uses case studies of South Africa, Zimbabwe, Rwanda, Nigeria, Ethiopia and Kenya.  相似文献   

13.
Managing Watershed Externalities in India: Theory and Practi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tershed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in rural India. Watershed projects aim to solve problems of externalities, but they also create their own externalities, which caus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costs and benefits that undermine project objectives and harm the poor. Numerous approaches exist to internalize externalities, including awareness creation, moral suasion, investment subsidies, regulatory limits and fines, indirect benefits, mergers, and recent innovations like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cap and trade. These can be judged on several criteria; the best approach would solve the problem cost effectively and help or at least not hurt poor people. Watershed projects in India 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the approaches taken to internalize watershed externalities. Investment subsidies and indirect employment benefits are the least effective approaches theoretically, but they are the most commonly applied, most likely because they are easy to administer and bring popular short term gains. Some theoretically favorable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used elsewhere, such as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may not work as well in India due to high transaction costs. However, one key innovation that easily could be applied in India is to make investment subsidies contingent on performance. Legal support and property rights reform would be needed for other favorabl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变革之道:从部门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转型对环境管理提出的需求出发.论述了环境管理制度从部门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的必要性.分析了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在矛盾.进而依据环境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和竞争性特征.提出环境管理制度向公共管理转型具有内在驱动力和必然性.认为产权缺失是环境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有效环境权益结构的构建是实现环境资源公共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技术效率、经济效率、自然效率、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四个效率背离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福利损失问题。在分析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失效和价格背离现象。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着自然资本富聚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其根源。包括:政府有效干预不足、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效率实现以对自然资本的低成本占用、机会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本的价值取向、对经济财富以及单一行为人的效率追逐、产权缺位等。强调需要强化环境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并对环境资源的权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的界定和实施,通过制度和政策变革,干预和规范市场运作,促进资源的高效和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social demand for key benefits provided by Aleppo pine forests in Catalonia that can be enhanced by management. These so-called externalities are the side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citizens’ welfare and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e externalities addressed are: biodiversity (measured as the number of tree species), accessibility for practicing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CO2 sequestration and annual burned area by wildfires. By the use of a choice experiment, an economic valuation method, we estimate in a joint manner people’s preferences for these externalities and show that there is a social demand for their enhanced provision. Based on these estimates, we construct three hypothetical scenarios reflecting the range of likely outcome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calculate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se scenarios.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gains in terms of social benefits are obtained under a scenario that minimizes the burned area (2044.23 €/ha year). Our estimates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investment in forest management is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demand for forest benefit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that exists for a related cost increase for inhabitants.  相似文献   

17.
宁夏盐池县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农户在经济利益上所接受。盐池县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近年来盐池县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并开始实行草原禁牧的政策,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农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并不成功。90%以上的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禁牧使农户收入减少是导致该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虽然农户的生态意识较为理性,但是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与农户经营行为之间至少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生态效益长期性与农户追求短期效益的矛盾;二是,生态环境外部性与农户小农意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环境政策边缘化现实与改革方向辨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决策过程的主流。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因而呈规出边缘化特征,表现在环境政策的末端管理特征、尚未建立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公平与效率准则未纳入政策设计过程、缺乏综合绩效评估、环境投资总量不足与低效率等。从政策的设计、作用环境、作用对象、作用范围的变化分析了边缘化的产生原因以及所导致的中国环境保护的误区和问题.包括技术、经济.生态、社会效率的分离.环境资源的区域配置低效率、近动式管理以及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等。本文提出改变现存问题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基于环境权益以及全成本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分析了需要解决和突破的关键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与保护的权衡是土地资源配置中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农地城市流转在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供土地要素的同时,却也在社会、生态方面引起一系列外部性损失,已有研究认为该损失的大小与农地城市流转的用途和周围环境有关,但并未进一步定量揭示其关联程度。鉴于此,本文将农地城市流转的去向归纳为住宅及商服用地、工矿仓储及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三类,以武汉市和鄂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选择实验法(CE)以及多元Logit模型(MNL)识别了受访者对于农地城市流转负外部效应治理方案的偏好,从而间接测度了不同流向下农地城市流转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总量,以期为实施农地城市流转的用途和规模管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流向下农地城市流转产生的交通状况恶化、噪音污染、公共设施不足等七种类别负外部效应在类型和强度上有所差异;2绝大多数居民对治理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外部性具有支付意愿,且在参与程度和参与强度(支付额)方面因农地城市流转的不同流向而有所区别,并且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对选择效用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且呈正相关关系;3不同流向下农地城市流转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总量不容忽视,三种流向的负外部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农地流转为工矿仓储及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住宅及商服用地。因此,作为农地城市流转的管制主体,各级政府应当采用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并举的多样化管制手段对农地城市流转的用途和规模予以调控和管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