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实施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借鉴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提出了中国新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已建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重新分类,以期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国内外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双方交流甚少,缺乏相互了解。本文重点对海峡峡谷岸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及管理体制,分类系统,管理状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和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保护区级别划分应遵循的原则,如以定性方法为主,与现行行政体制相一致等。根据这些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并对其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定义。此外,本文还对保护区级别划分的依据和确定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此标准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NRMDS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探讨NRMDSS的系统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较快但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在保护区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基础和管理成效等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提出13项评价指标,进而作了详细的评分等级划分,提出一套评价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指标体系,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监督检查提供了一套简便适用、易于操作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6.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双方交流甚少,缺乏相互了解。本文重点对海峡两岸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及管理体制、分类系统、管理状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和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费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和管理的难题。笔者在对40多个自然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渠道和投资水平,分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开辟自然保护区经费渠道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经费问题是多年来-直困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难题。笔者在对40多个自然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渠道和投资水平,分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开辟自然保护区经费渠道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及分类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斟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保护区已有的功能分区模式已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的分析探讨,提出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应采用不同的功能分区模式进行管理。另外,以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分析其功能分区和种群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设核心区模式。最后,提出在保护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本身的研究,应加强保护区的分类及功能分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我国分类系统的比较,提出应该根据我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资源保护和维持的现状及特点,参照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尽快制定出我国新的保护区分类系统。新分类系统应该以保护区主要管理目标为基本依据,同时综合考虑保护对象的特点及人类干扰程度来确定保护区类型,从而促进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和进一步发展,实现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o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而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概念发展、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是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共同实现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支付手段都是主要的支付手段;通过生态补偿促进社区参与是实施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最后讨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原则、方式、标准和措施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和建立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评价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生物多样生计划,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设想。文章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详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状况,筛选出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及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诸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解析,进而制定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而又操作简便的生态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该标准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到1991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56066.6k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4%。本文从我国森林、草原、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海岸等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着手,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参照国际上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提出了中国土地退化的初步分类与分级标准。中国土地退化可划分为风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水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4类,土地退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退化4级,并拟定4类土地退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之一,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如何实施共同管理,旨在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社会公害”之一的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而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详细分析了实施分类收集的6个前提条件。此外,还研究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方法和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地区自然分布有国家稀有濒危植物121种,是我国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在评价广西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保护区类型和结构布局以及对濒危植物资源保护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濒危植物资源有效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土地的生态属性考虑不足,导致生态用地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生态用地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基于此,该文尝试对生态用地分类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生态用地的科学管护,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科技支撑。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生态用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生态用地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剔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非生态用地基础上,采用“逆向递推”方法将生态用地合并归类:根据生态用地的概念、内涵和划分依据,将剔除非生态用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二级地类归为35个生态用地三级地类;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用地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发挥的生态功能强弱的差异,将生态用地三级地类合并归类为14个二级地类;基于“人类活动-生态用地”影响反馈机理,将生态用地分为原生生态用地、半人工生态用地和人工生态用地3个一级地类。随后,为使生态用地分类系统在生态用地管理与生态建设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生态用地分类实现了有效衔接。最后,作者建议借鉴国内外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考虑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视角来建立相关定量化的系统科学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