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高寒草甸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结合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青藏高原杂类草草甸、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的群落数量特征及主要优势种植物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高寒草甸物种组成、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杂类草草甸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矮嵩草草甸杂类草草甸小嵩草草甸;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群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性.生态位宽度以及主要优势种植物生态位重叠值在不同植被类型差异明显,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在杂类草和矮嵩草草甸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小嵩草和藏嵩草分别在小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中最大,且生态位越大与其他植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但同一物种在不同群落类型所占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也不同,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说明高寒草甸优势种群在资源利用能力或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环境资源的异质性是导致群落组成不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生态位对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的响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围封不刈割(CK)为对照,设置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分别为留茬2、5、8 cm)处理,于2020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进行野外取样,测定群落中所有出现物种的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并分析了群落中物种的重要值及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结果表明,草地群落中共出现6科11属13种植物,不同处理下群落优势物种均为大针茅、糙隐子草、羊草和知母。留茬8 cm处理降低了4个优势物种的重要值。其次,4个优势物种中,3种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知母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大针茅的生态位宽度最小。留茬8 cm和留茬2 cm处理时发生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对数均多于对照,留茬5 cm处理时发生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对数与对照最相近。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生态位重叠值在0.9—1之间的物种对数减少,在0—0.3之间的物种对数增加。  相似文献   

3.
土壤类型对植物群落特征、种群生态位以及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有关于典型草原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生长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明晰锡林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中种群生态位特征、物种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以及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情况。以12种土壤类型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TWINSPAN群落分类法对研究区植被进行群落分类,运用经典生态位理论,探讨其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和各群落中的主要种群(各群落中的建群种+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草原主要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依次为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黄囊苔草(Cares korshinskyi)、羊草+大针茅+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s)、羊草+黄囊苔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s)、羊草+糙隐子草+灰绿藜、糙隐子草+灰绿藜+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落高度、密度、地上以及地下生物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潜育黑土、石灰性黑钙土、石灰性黑土以及淋溶型栗钙土,其值分别为15.003 cm、707.667 plant·m~(-2)、146.217 g·m~(-2)以及15 700.18 g·m~(-3)。不同土壤类型中,植物高度的差异性最小。羊草占有绝对优势,淋溶型栗钙土中种群比较丰富,普通栗钙土中物种个体占比大,群落间共有种较少。其他土壤类型中,群落间共有种较多,物种个体所占比例较小。羊草和大针茅的生态位总宽度较大;灰绿藜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的较低。较高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个别环境中,较窄生态位物种也会出现较大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4.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rhizum),3个种群地上现存量之和可达群落现存量的60%~80%,其数量消长、时空变化及结构的位移均会引起群落的巨大波动。为明确3个植物种群占有空间资源的能力、相互关系及其受放牧影响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1999年建立的荒漠草原教学科研基地建群种和优势种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月在围封区(CK)和自由放牧区(CG)按样带法和样地法进行取样,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灰色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受放牧影响,短花针茅和碱韭主要通过大幅度调节生态位宽度来保证植物种群存活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幅度分别为0.429~0.813和0.235~0.828;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变化不大(为0.556~0.761),其对放牧影响的耐受性较强。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受放牧影响后分别与其他两植物种群重叠程度增加,而碱韭植物种群表现相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能力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封育区沙化草地植被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对宁夏人工封育草原进行野外调查,运用重要值、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封育外围区、边缘区、核心区3种不同措施下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以揭示人工封育区沙化草地植被生态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人工封育区,重要值之和较大的为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 IIjin.),分别为689.53、455.83。外围区与边缘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均为黑沙蒿,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846、0.790,核心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生态位宽度为0.640,是人工封育区的优势种。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表明,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生态位重叠度平均值和重叠对百分数表现为外围区〉核心区〉边缘区。不同封育措施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差异表明适度封育有利于草地植被恢复,但随着封育时间延长,植物的再生和幼苗的形成会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6.
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中水泥含量对于边坡稳定性和物种的定居生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探讨冰草和垂穗披碱草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应用中的适宜水泥含量,测定两种草本植物光合生理与生化特性对植被混凝土水泥含量的响应.结果显示,水泥含量对两种草本植物的光合生理与生化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冰草、垂穂披碱草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均随着水泥含量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8%水泥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45倍和2.39倍),气孔导率(C_s)、胞间CO_2浓度(C_i)均与P_n有着相似的趋势.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水泥含量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且冰草均在6%水泥处理组最大,分别为对照组的2.13倍和1.45倍;而垂穂披碱草均在8%水泥处理组最大,分别为对照组的2.39倍和2.34倍.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也均随着水泥含量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综合分析比较两种草本植物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参数,垂穗披碱草对水泥含量最高耐受含量为6%-10%,冰草为4%-8%,垂穗披碱草对水泥含量的耐受度高于冰草.冰草和垂穂披碱草均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可应用于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地区边坡的生态恢复,在植被混凝土生态恢复实际中应结合边坡的稳定性需要再适当调整水泥含量.(图5参27)  相似文献   

7.
以安太堡露天煤矿生态复垦区0.8 hm2刺槐+油松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内320个1 m×1 m草本样方的调查数据,对复垦17年后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基本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草本层物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44种植物,隶属于16科30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为优势科,黄花蒿、披碱草和大籽蒿为优势种,初期种植种无芒雀麦等退化严重;重要值、多度和频度在各科和各种之间差值较大;优势科和优势种分布广泛,但物种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煤矸石山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TWINSPAN分类、DCA排序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对阳泉矿区五矿2座不同复垦年限(2003年、2013年)煤矸石山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60个植物样方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TWINSPAN分类将该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分为12个群丛类型,群丛Ⅰ-Ⅴ位于复垦年限(2013)较短的矸石山,群丛Ⅵ-Ⅻ位于复垦年限(2003)较长的矸石山;(2)样方的DCA排序第一轴反映了复垦年限变化,沿DCA排序第一轴从左往右煤矸石山复垦年限逐渐缩短;DCA第二轴反映了复垦地地形的变化,沿DCA排序第二轴从上到下煤矸石山复垦地由平台→边坡;(3)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丛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平台边坡(即群丛Ⅴ群丛Ⅱ、群丛Ⅻ群丛Ⅶ),乔木林下灌草丛下(群丛Ⅻ群丛Ⅵ),复垦年限较长的群丛Ⅻ复垦年限较短的群丛Ⅴ.本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复垦年限、地形对煤矸石山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丛物种多样性影响明显;随着复垦年限的增长,群丛向更加稳定、多样的方向更替.  相似文献   

9.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中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为有效评估和预测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危害程度,以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测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应用方差比率法(R_v)、χ~2检验、匹配系数Ochiai(I_O)和贡献定律法,对群落中17个主要物种进行生态位、种间联结和群落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喜旱莲子草植物群落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群落中共发现草本植物18科38属41种,其中喜旱莲子草的重要值(I_V=18.06)和生态位宽度(B_L=0.80,BS=3.78)最大,占显著优势地位并且与多数物种产生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禾本科(Amaranthaceae)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优势地位次之。(2)群落整体呈现不显著负联结(R_v=0.92,W=45.82),关联性不显著的种对占95.24%,大部分物种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喜旱莲子草与13个主要物种呈不同程度的负关联,这与其入侵性有关;与双穗雀稗、狗牙根、马唐存在高生态位重叠且紧密正关联,上述种对可能有相似的资源偏好而共存一定时期,另一方面说明其对喜旱莲子草的侵入有一定抵抗性。(3)模型方程与直线方程的交点坐标为(37.62,62.38),目前群落处于非稳定状态,大多数物种趋于独立,但主要物种存在一定的资源争夺。因此,建议考虑双穗雀稗、狗牙根和马唐用于喜旱莲子草群落入侵初期以及清除后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 β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非常小,反映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群落植物种群间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处在较为稳定的生长阶段;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3个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植物种群间存在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为11.13/80.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位是评价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种群在群落中功能地位的重要因子,对人工林营造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重叠以及生态位相似性计算方法,比较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越高,生态位宽度越大,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在2种经营方式下的资源位上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其在群落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相对于生态位宽度窄的种群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2)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是随该物种占用其他植物资源量的生态位重叠之和增加而增大。(3)混交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种类多于纯林,且生态位宽度普遍比纯林高,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更明显,种群在群落发展中更具优势。(4)混交林和纯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不高,种间竞争强度不强,种群存在分化现象,说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混交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平均值均比纯林高。总体上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高,在经营模式上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2.
宁夏盐池荒漠化地区人工封育草场的植物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2006年和2007年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以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2007年封育区植物利种的生态位宽度及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总体上较2006年有所降低;2006年黑沙嵩生态位宽度最大,达0.768,是06年封育区的优势种;2007年封育区的优势种为刺沙蓬和黑沙蒿,其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44、0.460;2006年和2007的生态位重叠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2006年、2007年较高的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都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样地调查比较分析了沙质海岸带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与天然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这2种重要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依照各种群在2种林分中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生态位扩展型、衰退型、敏感型和稳定型4个种群类型;天然林中的演替优势种在木麻黄林的灌木种群中已有较大数量的分布,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但由于人工林生态位分化不良,种间竞争相对激烈,群落组成不稳定;天然林中大部分乡土树种生态位宽度较之在木麻黄林中大为增加,但除敏感型种群和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雀梅藤(Sageretia thea)以外,天然林中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之在木麻黄林中有所降低,说明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天然林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竞争相对缓和。总体来看,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天然林生态位配置比人工林更优化,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更有意义,因此实现乡土树种与木麻黄的合理配置对建设稳定型沿海防护林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工封育是草场恢复和重建的一种主要措施。为研究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地植物种群生态位,以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3种不同处理方式(长期完全封育、短期完全封育、短期不完全封育)为研究对象,将封育区分为封育核心区(E区)、封育边缘区(E1区)和封育外围区(E2区),通过分析在该地区出现的27种植物种群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揭示植物种群生态位在干旱荒漠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群落稳定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核心区和外围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都是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 lljin,分别为0.832和0.810,而边缘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丝叶山苦荬Lxeris chinensis var.graminifolia,为0.742,这2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能够很好的适应封育区的环境,并很好的利用封育区的资源,结果是它们的生态位宽度明显高于其他物种。2)对三区内不同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分析结果显示,三区的群落稳定性表现为E1区〉E2区〉E区;长期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封育区内植物群落的稳定;而短期的完全封育措施比不完全封育措施更有利于植被群落的稳定。3)通过分析三区内不同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得出,E区生态位重叠最大值出现在草地风毛菊Saussurea amar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与臭蒿Artemisia hedinii之间,都是0.98。E1区生态位重叠最大值是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之间(0.82)。E2区生态位重叠最大的一对是草木樨状黄芪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0.99)。相关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生态位宽度窄的物种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反之,则较低,但并不是完全如此。  相似文献   

15.
以群落样方为一维综合资源位,研究了炼山后华山松(Pinus armandii)针阔混交群落与天然林中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并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天然林中种群生态位特征来预示华山松群落中种群生态位发展动态.结果表明:①依照各种群在两种林分中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动态,种群可分为生态位扩展型种、生态位衰退型种、生态位稳定型种和生态位敏感型种、②在华山松群落中,大量侵入的乡土树种已具有了较大的生态位宽度,但群落中种间生态位重叠值很高,显现出人工群落中种群生态位分化不良,种间竞争激烈,群落的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天然林中大多数乡土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之在华山松林中大为增加,但由于长期协同进化,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种间竞争较缓和,群落具有很高的稳定性.④天然群落比人工群落的种群生态位配置更优化,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积极作用,尽可能以天然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作为有益的参照以指导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16.
宁夏盐池不同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中秋  张克斌  常进  刘建  王黎黎 《生态环境》2010,19(7):1537-1542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柳林堡人工封育草场不同措施(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对照区)下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从生态位角度揭示不同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的主要建群种生态位宽度均有较大的差异,老封育区宽度值最大的是耐旱性极强的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丝叶山苦荬(Lxeris chinensis var.graminifolia(Ledeb.)H.C.Fu)、叉枝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说明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植被有旱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新封育区的优势种是丝叶山苦荬、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刺沙蓬(S.ruthenica Iljin),且4种植物生态位宽度接近,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更为均衡;对照区的优势种是黑沙蒿、苦豆子、刺沙蓬,宽度值分别为0.729、0.666、0.540。同时,3种措施的生态位重叠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沈彦  张克斌  杜林峰  刘刚 《生态环境》2007,16(4):1229-1234
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生态位格局,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3种不同措施下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结果表明: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和新疆猪毛菜(Salsola sinkiangensis A.J.Li)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了它在该区的优势地位,其生态位宽度远远高于其他物种,并且出现下降的趋势;生态位重叠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值,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较高的Pianka生态位重叠值都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etraitis生态位重叠指数测定了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20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浮叶眼子菜、莎草、藨草等占据较窄的生态位,生态位发生明显特化.苔草、海乳草、黄花蒿、赖草等占据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泛化比较明显.根据生态位宽度指数将湿地植物分为4个生态类群.在20个优势种群构成的380个种对中,有71个种对间表现出生态位重叠,占整个种对的18.68%.说明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现象并不普遍,各种群间生态位明显分离,因此不同种群利用资源的方式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图1表3参15  相似文献   

19.
基于鄱阳湖典型湿地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19个样地(5 m×5 m)95个样方(1 m×1 m)实地调查得到的10种主要植物和高程、土壤pH值、电导率、含水量、有机质含量5个资源环境数据,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结果表明:(1)在5个资源环境梯度上,优势种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生态位宽度较大,群落偶见种旋鳞莎草(Cyperus michelianus)、广州菜(Rorippa cantoni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小;(2)10种主要植物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小,但也存在例外,主要表现在刚毛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旋鳞莎草和广州菜3者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相比其他物种对要高;(3)10种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均与物种重要值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物种重要值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10种主要植物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能力和适应性差异较大,其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小,物种重要值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用定量分析法对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进行了研究.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四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四个不同阶段.再以每个调查样方作为多维资源的综合资源位,用Levins 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算不同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以及同一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并分析它们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优势种群生态位占绝对优势,揭示了它们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高的资源利用能力.种群生态位动态较好地表征了演替过程中对应种群及生境的动态变化,尤其是优势种群的更迭.总体上,生态位较宽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有较多相似生态特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也较大.群落内种群的平均生态重叠随演替逐渐增加,至中后期最高,后期略有回落,这主要由群落内种群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