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城市道路环境中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预防驾驶人在城市道路行车时因应激反应失误而引发交通事故,基于动力定型理论,开发驾驶人应激反应训练系统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试验选用30名被试人员分别在3个城市道路中典型应激交通场景下进行,运用MP150实时记录被试人员的心率参数,运用对数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应激反应能力与训练次数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增强。驾驶人经过标准规定次数的训练,即可减缓应激状态下的心理紧张,提高应激反应准确性和速度。设计的系统及建立的训练次数标准,满足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训练需求,可增强驾驶人应激能力,减少此类交通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驾驶人在复杂道路环境中的应激反应能力,利用汽车驾驶模拟器试验平台和眼动仪,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4种道路应激场景,研究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通过回归分析,研究驾驶人在复杂道路环境下应激反应能力与训练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率与应激训练次数的对数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高;高速公路雾天(前车未打转向灯突然换道)条件下,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较差;非职业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可通过恢复性训练,较快回到原来的应激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预防由认知分心影响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引发的交通事故,开展试验,在驾驶模拟器平台上模拟城市、乡镇、山区和高速公路等应激场景,测试有无分心任务2种条件下驾驶人的应激反应,采集驾驶人操作数据和车辆行驶数据,并利用Facelab5型眼动仪记录驾驶人眼动数据;选取相关表征指标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驾驶,认知分心驾驶导致驾驶人视觉搜索范围变窄;无论正常驾驶还是认知分心驾驶,扫视行为均以中、低幅度为主;认知分心导致驾驶人对加速踏板的控制能力减弱;与正常驾驶相比,认知分心时驾驶人的应激反应时间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驾驶人在隐性危险场景中危险感知行为,基于Bayes判别法,将驾驶行为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建立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在显性危险场景的纵向加速度显著低于隐性危险场景;驾驶人在隐性危险场景中TTC值小于显性危险场景;在被试车辆与轿车、行人、非机动车冲突3种交通冲突场景中,驾驶人对行人危险感知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以及驾驶人应急避险能力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道路突发危险场景下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不同警告方式对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利用自主开发的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测试软件,以计算机模拟与驾驶模拟器为试验平台,以实际驾驶视频为试验场景,选取操作准确率和反应时间为测试指标,分析不同警告方式下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警告可有效缩短应激反应时间;视听觉组合警告中,视觉警告占主导作用,听觉警告起辅助作用;在真实场景视频试验环境下,驾驶模拟器模拟试验的操作效果优于计算机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我国驾驶人安全教育体系,预防由驾驶人引发的交通事故,选取潜在危险认知通过率、危险区域正确判断率、避险操作准确度为评价指标,利用自主开发的测试培训软件,采集36名被试的数据,分析不同训练频次及丰富度下,新手驾驶人潜在危险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反复训练可使驾驶人潜在危险认知能力提高并保持稳定;相较于低频训练,3~6天/次的高、中频训练效果更明显;相较于简单训练,有针对性教育指导的多样训练使驾驶人能力提升更快;有限的训练条件下,进行6~8次多样训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单一飞行员驾驶模式(SPO)下飞行员的脑力负荷水平,设计并实施模拟单人驾驶情境中的非正常任务场景处置实验。首先,基于准5级模拟驾驶舱,设计飞行任务场景;其次,招募20名航线飞行员被试,开展模拟飞行实验,记录被试的生理数据心率变异性指标及眼动数据;最后,结合客观生理数据以及主观量表进行脑力负荷分析,记录单发失效故障处置时间并进行任务绩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双人制机组相比,单人驾驶情境中飞行员的脑力负荷增幅并不显著,处于可接受范围;单人制驾驶舱的任务设计及智能辅助系统使用对于降低飞行员工作负荷,提升飞行绩效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单一飞行员驾驶模式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未来单人制驾驶舱及机载自动化系统设计提供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地认识女性驾驶人的驾驶特性,分析其驾驶行为,从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致因和心理、生理、“药驾”等因素,梳理国内外女性驾驶人驾驶特性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成果,总结主流研究角度、方法和内容,并展望其未来研究趋势。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导致女性驾驶人交通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认知等心理特征和视觉能力、应激反应等生理特征,同时“药驾”也影响着驾驶特性与行为。剖析了女性驾驶人特性及行为机制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女性驾驶人群体在各种道路交通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模拟驾驶培训和教育,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女性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有条件自动驾驶对非驾驶相关任务的允准边界,基于实车驾驶模拟器,设计自动驾驶接管试验典型场景,招募30名被试者开展驾驶模拟试验;要求驾驶人执行3种分心形式的驾驶次任务,系统发出接管请求提示后,驾驶人接管车辆控制权以避免险情发生,并分析驾驶人接管反应时间、驾驶负荷以及驾驶绩效等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驾驶次任务涉及的分心形式越复杂,接管过程安全性越差,视觉分心任务与操作分心任务对接管行为影响显著;驾驶人更倾向于选择制动操作接管车辆,次任务分心程度越高,制动接管比例越大;与乘客聊天对接管行为影响不显著,看视频和玩手机游戏均会显著延长接管反应时间,增加工作负荷与车辆纵向减速度,玩手机游戏还会显著提升车辆横向加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前车突然切入对驾驶人生理负荷的影响,利用MP150生理监测系统对22名被试进行虚拟驾驶试验。采集记录前车突然切入时被试的生理参数。研究驾驶人心率增长率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车速、应激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车速度为100 km/h时,随着前车切入距离从55.6 m减小到27.8 m,被试的平均心率增长率从16.21%增大到23.27%,HRV参数低频(LF)值也呈现下降趋势。前车切入距离一定,随着自车车速从60 km/h增加到120 km/h,被试的平均心率增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从13.05%上升到21.85%。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前车切入距离和自车速度发生变化时驾驶人的生理负荷变化趋势一致,但自车速度因素对驾驶人生理负荷的影响程度高于切入距离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新老驾驶人在城市道路环境下的视觉特性,以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为试验平台,选用12名被试人员,用眼动仪对被试人员进行生理指标测试。运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新老驾驶人的瞳孔面积、注视特性、扫视特性和回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道路环境下,新驾驶人的瞳孔面积变化剧烈;老驾驶人前瞻性机制和反馈机制表现明显,而新驾驶人只表现出具有反馈机制;新驾驶人对仪表盘、前方车辆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较多,老驾驶人更倾向于对后视镜、标志牌、行人等信息的关注;新驾驶人的回视次数多,而老驾驶人回视次数少。在城市道路环境中新驾驶人与老驾驶人相比,视觉特性不稳定,受道路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城市道路驾驶人横向避险能力,利用固定基座驾驶模拟器搭建5种典型城市道路危险交通场景,并借助眼动仪采集35名驾驶人的眼动数据和避险操作数据;分别统计并分析驾驶人的视线分布、感知-制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最大方向盘转角时间和车辆横向位置变化等参数。结果表明:5种场景下驾驶人水平视线基本上都处于中部偏右区域;除场景3外,驾驶人的感知-制动时间均值均在1 s内;在视线无遮挡场景,驾驶人主要通过制动进行避险,反之则以转向和制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避险。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用驾驶人危险辨识能力评估系统得到的评估结果的信效度,探讨评估场景对评估结果的影响。首先,分析各类评估系统中评估场景的异同点;其次,由于评估场景一般为危险情境,通过对危险定义与类型、危险风险度的系统梳理,探讨危险情境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动静态场景的优缺点,探讨场景展现形式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危险情境的主观和客观风险度的一致性越高,评估结果的信效度越好;动静态场景各有利弊,静态场景能有效避免评估结果的模糊性和驾驶人的疲劳厌烦效应,动态场景更利于理解危险情境,同时更贴近驾驶人实际驾驶时的危险辨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继星 《安全》2018,39(8):57-59
本文针对化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在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典型生产、运输、装卸、储存等环节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套化工安全三维培训与模拟演练系统,通过整合实景照片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模型分析、三维建模技术、多方协同技术等,采用系统场景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整个流程进行培训与模拟演练,达到对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和培训的目的,从而提高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驾驶人危险辨识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驾驶人危险辨识的研究进展。介绍驾驶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危险辨识的定义和模型,归纳驾驶人危险辨识能力的评估和提升方法,展望驾驶人危险辨识的研究前景。结果表明,驾驶人危险辨识的模型和训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估结果,有必要研究融合交通环境、眼动特性、驾驶行为等多源信息的驾驶人危险辨识能力评估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水平,应加快驾驶人危险辨识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的市场化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分析隧道内不同照度条件下,不同组合信息对汽车驾驶员视错觉的影响,首先利用3Ds Max软件搭建三维仿真模型,并基于E-prime平台开展车速感知心理物理试验;然后选取30名驾驶员作为被试,分别测取被试在不同试验场景下的速度错觉和反应时;最后统计分析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多频率多尺度组合信息能改善驾驶员的速度错觉效应,使反应时显著缩短;多频率多尺度组合信息对驾驶员的速度高估有重要影响,且在较高照度水平下,驾驶员对速度变化更为敏感。多频率多尺度信息组合能显著改善公路隧道环境视觉参照系,提升驾驶员在隧道中的速度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文涛  刘晓然 《安全》2012,33(3):18-21
为吸取事故教训和为事故预防和改进事故救援处置工作提供对策措施,选择了12起典型石油化工事故,根据事故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建立重大事故案例分析库,加强对事故救援处置过程评估;加强企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以社区为事故应急单元的体制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消防部门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训练需求出发,采用基于Web的虚拟现实和智能组卷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在线培训系统。按照化学危险品在储存、运输、生产环节中发生泄漏、燃烧和爆炸等事故类型进行分类,提供了危险源理化性质、事故特点及危害性分析、灭火救援行动措施等知识的在线学习和考试功能。在技术实现方面,采用互联网Web3D标准X3D技术,以三维方式模拟事故场景和表现知识内容,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网络化、沉浸式的三维互动学习模式和环境。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培训工作网络化、培训内容系统化、表现形式多样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提升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山东省莱州市牢固树立"安全不到位就是最大安全隐患"的理念,坚持以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为核心,以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为着力点,紧贴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在搭建培训平台、提升培训效果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逐步提升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0.
搭建了应急场景下个体反应测试系统,利用BSL数据采集仪测试了35名样本人员应急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对个体应急处置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应急场景下,个体生理指标与其应急处置能力有密切关系,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越丰富的被测试者其各生理指标波动越小、应急处置指数也越小。研究结果可为企业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估和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