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玲 《防灾博览》2004,(6):14-15
自1982年以来,《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全面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它以地震系统年度重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为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信息和数据,为续修地震志书积累资料。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了解中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正> 前言溧阳地震台能经常较清晰地记录到途经溧阳震区马鞍山人工爆破波,研究“马爆波”振幅比及其变化,从中找出前兆信息是有益的。作者系统地整理了溧阳地震台记录到的“马爆波”振幅比,对其变化特征,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讨论。一资料情况溧阳震区1974年、1977年和1979年相继发生 Ms5.5级、4.1级和6.0级地震,小震至今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震区附近水准测量资料的分析,认为1979年断层西侧开始发生与菏泽5.9级地震震源力学过程相对应的趋势性差异运动。这种运动实际上是中期前兆信息。1983年5月水准复测表明断层西侧有2.8毫米的预位移。震后各水准点位移规律较好地符合H·F·Reid的弹性回跳模式。菏泽5.9级地震震中以北约九公里处有一条东明至菏泽水准测线,由五十年代起至目前已有多次复测资料。本文选取1978年、1980年和1983年的资料,对菏泽5.9级地震进行初步研究,并着重讨论了地震前兆和弹性回跳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理论框架,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求解沉积盆地地震动放大效应,以此修正场地放大因子,发展了一种可考虑盆地效应的修正随机有限断层法。基于该方法,模拟了 2021 年 2 月 13 日日本 MW7.1 海域地震中日本关东盆地地震反应,并与常规随机有限断层法及实测地震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常规随机有限断层法相比,采用修正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盆地地震动表现出更显著的空间变异性,盆地边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较常规方法放大了 6.24 倍,与实测地震记录吻合度更高;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空间分布整体特征与实测地震记录基本一致;相较于不考虑场地影响下的结果盆地内部分台站长周期下的谱加速度值扩大了近 5 倍,表明深厚沉积盆地在长周期范围内的场地放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表明:地震前兆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的关系,很多研究者根据全国地电资料进行了统计,其所得关系式相差不大。笔者认为:不同构造条件,不同的地震活动带,其地震能量积累的速率是不同的,反映这一积累过程的前兆异常也就不同。本文研究不同地区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重力场非潮汐变化的波长特征讨论了由重复重力测量结果中提取地震前兆场信息的可能性。文中提出并应用场论理论中重力梯度场变化的二维散度可突出与地震有比较直接关系的孕震信息。通过对北祁连河西地区几次强震的分析研究,认为重力散度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发生前震源区的孕震特征,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为使面广量大的土应力资料,较可靠地反映地下应力的变化和排除自然因素或外界干扰的影响,我们对江阴县以至长江口地区四年多来数以万计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处理的方法包括滑动法订正、单因子或多因子干扰相关差分分析,并在处理后的土应力曲线上标出震中距(R≤250公里的Ms≥3.0级震和R≥500公里的Ms≥5.0级的地震),以筛选出对地震前兆反映最佳或较好的若干组土应力测点资料,为震情分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形变资料表明,震中往往位于形变量较大或者形变差异剧烈的地方,也即大致上位于形变梯度矢量的方向,如果掌握某地区形变梯度的失量方向,尤其是掌握多地区形变梯度矢量方向,这对从形变资料推断未来可能发震的危险区域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当某地区有限长度水准路线水准点高程变化呈现较强的地形变信息,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面的趋势倾斜时,用本文介绍的方法,根据水准点平面座标和高程可以计算其主倾斜方向和倾角。本文利用上海佘山地区基岩水准点资料计算出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前一年,其最大倾斜方位为NE43°,倾角0.16角秒;1975年9月2日郎家沙5.3级地震前,其主倾斜方位为NE28°,倾角0.08角秒。倾斜应变的方向基本上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9.
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来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该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1.
<正> 地震研究是由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进行的,且难度相当大的研究工作。大至天体运动,小到微生物行为,都是地震研究的对象。用于研究地震的资料与信息中,又有许多是带有模糊性的。因此,新近兴起的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研究中可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作者们完成的研究工作为主体,并参考国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16,(2)
以行政村居民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农居调查资料和行政村居民地面积及人口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解决农居建筑物的资料获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地震人员伤亡模型进行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伤亡率的计算,进而建立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地震人员死亡和房屋损毁数据库,为县级政府部门提供地震灾害损失结果,实现震后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印度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始于1897年阿萨姆M=8.6级地震之后。印度地质调查局在R.D.Oldham管理领导下开始编写出版“地质调查局研究报告”时,给出了大量详细的破坏性观测资料。更早一点,T.Oldham出版了一册地震目录,收录到至1869年为止的确信在印度发生的地震(Oldham,1883)。著名的比哈尔—尼泊尔地震过后,1934年印度地质调查局定性地编制了印度第一幅地震区划图,将印度划分为严重、中等和轻度到无破坏性三个地震带。1962年,印度标准局(后来的印度标准机构)发布了第一个抗震结构设计实用规范。它包括了建立在多学科方法之上的第一张印度综合地震区划图。在某种意义上说,重要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形状、震中分布图和区域构造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输入资料。作为该标准广泛使用的一个结果,规范在1966年进行了修订,1970年再次进行修订。这些修订,增加了地震学的补充资料,反映了一个建筑与结构设计更合理的方法。第四版于1984年出版(IS:1893~1984),对荷载因子、N值场数据、基底剪切和振型分析等方面作了许多彻底修改。修改了表达地震危险性的平均加速度谱,包括零百分比阻尼曲线。  相似文献   

1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的是Ahorner等所做的工作,他们编制了德国西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最大烈度区划图。Van Gils和Eaczek对比利时作了更详细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只采用了宏观地震资料;第二,地震目录不均一,而且1900年以前的目录是由其他著者们所汇编的。1983年,开始修订比利时的地震目录,仪器记录前的资料由历史学家所掌握(Alexabdre,1985)。研究了所有1600年之前的地震,目录中只包括有原始资料的那些地震,发现了许多错误。对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以获得资料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的选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人工边界的选取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散射场地震反应分析输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认为在进行有限差分动力计算时,模型两侧施加自由场边界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两侧施加粘性边界的模拟效果;同时,对FLAC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2个地形差异较大的河谷场地,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了河谷场地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地形变化的规律。模拟数据表明,河谷场地谷底处地震动基本无放大作用,地势凸起处放大作用则较为明显;当考虑土体非线性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作用逐渐减小;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凸起处受高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而地势平坦的谷底则受低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信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来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的深入,有不少成功预报的震例,也有许多失败的预报震例。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它的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省内中强地震显示了较高的活动水平(Ms>5.0级地震约3-5年发生一次).本文通过对1979年始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以来,江苏省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震例资料剖析,讨论了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场和震兆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尽管扎伊尔经常遭受地震灾害,东部地区尤其严重.但是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却一直未受到重视。其地震研究始于1953年,由“自然研究中心”即以前的中非科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室承担.第一批地震台建在Lwiro、乌维拉、布塔雷(卢旺达)和鲁曼加布等地.与此同时,气象局在宾萨(金沙萨,首都城市)和Karavia(卢本巴希)启用了两个地震台.早期地震研究着重对东非裂谷带构造研究,De Bremaecher于1956年发表了有关裂谷研究的论文。从那以来,主要是建设部门和保险公司对地震信息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苏南煤田地质勘探队丹徒县华山煤勘区33口钻井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该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荣炳井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和井孔条件。在此前提下、初步探讨了该井水位变化反映地震灵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砂土液化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砂土液化的判别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国内外现行的规范中充分反映,而砂砾土由于颗粒大、透水性好,普遍认为地震时孔压不至于上升至液化的程度,往往将其划分为非液化土类。通过调查汶川地震砂砾土液化情况以及勘察试验获取其土性资料,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液化砂砾土的地质背景及土性特征。主要认识为:①以往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实例虽然有限,但已经表明松散-稍密的砂砾土在一定的地震强度下仍有可能发生液化,而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大量砂砾土液化的事实,说明笼统地将砂砾土划归为非液化土类的做法有误;②汶川地震液化砂砾土的颗粒级配范围涵盖了国内外其他地震的颗粒级配,研究汶川地震的砂砾土液化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以此建立的砂砾土液化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应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