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间歇活性污泥法处理硫氰酸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用 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技术处理 NaCNS 废水的小试。池有效容积9L,每周期曝气10h,沉淀、排水各1h共12h,处理效果显著。当进水 NaCNS 浓度5099.6mg/L;出水5.2mg/L;进水 COD_(cr)浓度3932.0mg/L;出水83.8mg/L;CODcr 污泥负荷为0.55kg/kgd;容积负荷6.2kg/m~3d;SVI 28~38。  相似文献   

3.
交替活性污泥工艺是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初的SBR到各种改良形式,交替活性污泥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方式等方面迅速发展。传统的交替工艺只能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CAST、MSBR、UNITANK、多箱一体化工艺等通过运行方式组合,既提高了对处理规模的适应性,又能满足除磷脱氮要求。交替活性污泥工艺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工艺组合优化,提高灵活性,特别是如何在单泥交替系统中解决除磷脱氮的矛盾,同时也要注意相应配套设备的开发,降低造价,提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连续流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连续流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 (Unitank)的基本构造、运行方式和技术特点 ,通过小试初步研究了其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特性 ,最后对该工艺若干设计、运行的改良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间歇活性污泥(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工艺,已引起国内外污水处理工程界的兴趣和重视,并成为80年代各国竞相研究,应用和开发的一项技术。实质上,SBR工艺并不是近代的发明,而是1914年问世的原始活性污泥法,在80年代的重新出现。或者说,是原始的曝气工艺雏形与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SBR工艺的主要特色为,工艺过程简单,投资省,占地面积小;适应性强,能承受冲击负荷,可随污水性质的变化和排放要求的不同进行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可控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减轻或不产生污泥膨胀、运行稳定可靠;必要时可除氮、除磷、达到深度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过去十年,对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以及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的注一排反应器,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开始时采用注一排反应器,将来很快地被连续流动系统所取代,因为后者很容易由液压来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数学软件matlab内嵌的SimuLink工具箱为研究工具,结合国际水协( IWA)提出的活性污泥一号模型(ASM1)对欧盟科学技术合作计划(COST)提供的AO标准工艺流程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模拟,将模拟结果和COST提供的标准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在各级反应器内的两者结果基本匹配,认为模型的建立、模拟结果合理可靠,基于该工艺模型的拓展模型和变型可进一步为实际工艺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CAF工艺浓缩剩余活性污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凹气浮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预处理中,但涡凹气浮在污泥处理中尚没有应用.根据课题组两年多在南昌朝阳洲污水处理厂的试验表明,涡凹气浮可用于浓缩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特别是低浓度剩余活性污泥的浓缩.  相似文献   

9.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种现有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了总结,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田志梅 《环境科技》2002,15(3):13-15
徐州污水处理厂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污水,出水水质要求:CODcr≤120mg/L,BOD5≤30mg/L,SS≤30mg/l\L,为满足污水处理厂属水作为市区景观用水及下游断面达标的要求,排水指标改为:CODcr≤70mg/L,BOD5≤20mg/L,NH^ 4-N≤15mg/L.因此,须对管线予以改造,变成A/O工艺,通过小试验证明此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工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多目标优化方法在活性污泥工艺优化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国际水协(IWA)发布的基准仿真模型BSM1的工艺流程为对象,以出水水质、过程能耗和反应池体积的指标为优化目标,以反应池池容(5个)、混合液回流量、污泥回流量、污泥排放量、反应池氧气传质系数(3个)等11个变量为决策变量,构建了基于BSM1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求解,获得了BSM1多目标优化模型的Pareto解.研究结果表明,在Dry进水条件下,通过将体积指标增大4.1%,可以明显改善出水水质指标(降低81.5%),能耗指标也能得到一定改善(降低13.3%);在3种进水条件(Dry,Rain,Storm)下,相对于BSM1工艺参数的缺省值,利用本研究的优化解作为工艺参数,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出水水质、降低能耗.研究结果显示,在活性污泥过程不同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可以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用序批和静态的方法,研究OSA工艺中曝气池和厌氧池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并探究两种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下污泥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污水中有机物初期吸附是一个以物理吸附为主,生物吸附为辅的快速吸附过程,前5 min内污泥吸附速率最大,这与传统工艺污泥吸附特性相同。达到吸附平衡时,曝气池污泥吸附量大于厌氧池。活性污泥对颗粒性COD吸附能力高于溶解性COD。两者污泥都是较理想的有机物吸附剂,但曝气池污泥的吸附性能优于厌氧池。混合污泥吸附性能与污泥性质密切相关,污泥粒径越小,表面电荷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活性污泥模型从传统静态模型到最新动态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各种活性污泥模型及其工艺软件特点,重点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法模型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国际水质协会(IAWQ)推出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2号模型(ASM2)、3号模型(ASM3)的组分、特点和缺陷,论述了活性污泥模型在废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活性污泥模型研究、应用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能源的日趋紧张,厌氧处理工艺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又开展了厌氧流化床和膨胀床工艺的研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些工艺各有特点,并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但是厌氧流化床和膨胀床工艺需大量的回流循环水,能耗较大,而厌氧污泥床存在污泥易于流失等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此,试验了厌氧间歇式膨胀床工艺,以达到既保留连续膨胀床的优点,又降低能耗的目的。试验的目的,在于探索间歇膨胀床的工艺运行参数,寻找合适的负荷率、膨胀度和间歇膨胀周期。通过连续流模型试验,了解间膨胀床工艺的性能及应用范围,以便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室温下(22℃±3℃)用SBR反应器运行SNAD工艺,通过定期延长系统水力停留时间,营造间歇饥饿环境,探讨间歇饥饿策略下SNAD工艺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NO3--N浓度降至8. 72 mg·L-1,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83. 18%,表明NOB活性得到了有效抑制,实现了亚硝化性能的提高;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亚氮与氨氮基质的比例得到调整,为后续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了合适底物,使出水氨氮浓度降至1. 0 mg·L-1以下,同时由于出水硝氮浓度降低,总氮去除率达到了92. 07%左右,系统处理性能提高;通过测定功能菌活性,发现饥饿后亚硝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饥饿期AOB活性衰减速率低于NOB及恢复期前期AOB活性恢复速率显著高于NOB.  相似文献   

17.
低温SBR工艺活性污泥代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7±1)℃条件下,从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生物活性、污泥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低温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低温SBR系统在好氧阶段前40min能够将96%的COD去除,整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对COD的代谢状况良好;由于低温的影响,活性污泥硝化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反硝化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低温不是影响SBR反应器中聚磷菌P代谢过程的关键因素,在低温条件下聚磷菌对P的摄取、释放代谢状况良好;活性污泥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碘硝基四氮唑(INT)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TTC和INT-ETS活性能够有效表征整个运行过程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稳定运行的低温SBR系统活性污泥表现出良好的沉降性,MLSS、MLVSS、以及MLVSS/MLSS都高于常温SBR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20.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杨海真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621-623
阐述了国内外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对ASM1、ASM2、ASM3以及其它模型的发展演替及适用场合等作了介绍, 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提出了一些需解决的问题,以促进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