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中试研究.采用超滤、反渗透的工艺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后的水能够满足低压锅炉补充水的要求.该工艺为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再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煤气站煤气洗涤水多采用封闭循环的方式运行。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废水处理措施,致使循环水水质极端恶劣,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如酚、焦油、悬浮物等均达到相当高的平衡浓度。在循环运行中,酚蒸气逸散,污染车间环境,危害工人健康;高浓度的焦油和悬浮物,引起管路和设备堵塞,影响正常生产。为改善水质,必须补充新水,外排废水,特别是节日检修时,往往集中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多年来,国内为解决煤气站的废水处理曾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但用于生产实践的不多,至今尚无成熟的处理方法。国外,有关这类废水处理的文献资料,亦很少可以借鉴。因此,对煤气站煤气循环洗涤水的处理;研究实用而又有效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锅炉厂等单位合作,在哈尔滨锅炉厂煤气站进行了电解凝聚浮选预处理和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除酚的实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九七九年四月,由省科委和省环保办主持进行了技术鉴定,即将设计投产。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工业废水采用封闭循环处理是目前国内外环保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封闭处理也叫闭环处理,又叫无废水系统工艺。所谓封闭处理就是设法把废水中不利于回用的物质除去,使废水得到净化后不断回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由于废水不再排放,故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某一项废水对江河湖海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印染工业废水是主要有害工业废水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高比表面积化学纤维填料对泄漏于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机油的循环吸附效果.讨论了填料静态饱和吸附量和循环饱和吸附量的差别;考察了水中分散(或乳化)油的初始浓度、运行温度及pH值变化的条件下填料对循环吸附量和循环吸附能力的影响;比较了吸附前后填料的表面水接触角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填料的循环饱和吸附量约是静态饱和吸附量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中试研究。采用超滤、反渗透的工艺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后的水能够满足低压锅炉补充水的要求。该工艺为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再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磷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与工业中,然而磷的过量排放已成为许多封闭半封闭水体富营养化和沿海赤潮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是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广州市某河涌水含总磷2.6 mg/L,采用并选择DS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磷进行动态吸附和去除,可使水中的磷降至排放标准以内,解决河涌水含磷高的富营养化问题.由DS树脂所吸附的磷,通过淋洗可得到含磷富集液,使磷从水体中完全分离出来并获得回收.DS树脂的再生能力强,经6次吸附-解吸-再生后,树脂对河涌水中磷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碱法稻草浆造纸废水生态处理的封闭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稳定墉和苇田系统,对碱法稻草制浆造纸废水作深度处理,实行封闭循环的方法,同时对该方法的适应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立窑水除尘系统,该系统采用适用于高温、高湿环境的新型轴流风机,处理用水可循环使用,没有二次污染,除尘效率高,粉尘排放达到标准.同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控制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2-1 天然水中的酸和碱 天然水在地球上进行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形成其水质化学体系,酸碱物质及相应的pH值是对整体组成状况都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成分和主要指标参数. 水在地球化学过程中不断接触酸碱物质发生反应,海洋就似是一个巨大的酸碱滴定过程的最终结果.各种碱性及酸性岩石矿物  相似文献   

10.
一、生物与水体自净海洋、湖泊或河溪、塘堰内,都生息着无数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能够通过生命活动对许多水污染物进行附聚、吸附、吸收和分解,引起生态学上的物质循环,使污染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确保了水体的洁净.如对北京某河段曾进行过一次酚、氰河流自净的有趣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目前国际上水环境保护战略正在从水经济工程战略(即“谁污染谁治理”等环保方针政策)向水环境生态战略(即以资源开发为起点,调节控制物质循环中的污染源,综合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的平衡,确保其永续的同步发展)过渡.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的河系水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日本的  相似文献   

12.
氮在水环境中的影响及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是自然界中主要的一种组成元素,它在自然界里不断地进行着变换和循环.本文阐述氮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四种存在形式及它们对水体中氧的消耗、水的消毒、水生物的毒性和公共健康、湖泊的富营养化方面所造成的有害影响,综述了氮化合物在各种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变换方式和处理效果.本文还指出,公众对含氮化合物污染及其控制问题的关注,也应当说是水污染控制前进中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水力措施是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其建造运行费用高,因此有必要进行优化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生态城景观水体几种情景下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得出最优的水动力运行方案,为水体运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在补水总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单点补水与多点补水时水体流动性均较差,但多点补水时补水均匀性有所改善,宜与其他方法联用;4种循环流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循环流量为15万t/d时即可推动水体达到期望流速,继续增加循环流量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磁性水滑石对水体中Cu(Ⅱ)离子的去除效果,利用四氧化三铁对水滑石进行磁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磁性水滑石。然后,探究磁性水滑石在不同吸附温度、时间、pH、投加量等条件下去除模拟废水中Cu(Ⅱ)的性能。结果表明,磁性水滑石对Cu(Ⅱ)最大吸附量为32.36 mg/g,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磁性水滑石对Cu(Ⅱ)的吸附在前90 min基本完成。溶液保持pH 5.6~6.5时,磁性水滑石对Cu(Ⅱ)有良好的吸附效率。磁性水滑石可以再生循环利用3~4次。实验证明,磁性水滑石是一种良好的Cu(Ⅱ)吸附剂。  相似文献   

15.
杨凯  丁峰  孙晶 《污染防治技术》2003,16(4):102-104
制药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促进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延迟焦化装置冷焦水的污染问题 ,提出了由水 -水混合器注水降温技术、重力沉降技术、旋流分离技术、空冷器技术集成的“冷焦水密闭循环处理技术” ,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负载TiO_2浮石对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矿化与灭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污水处理厂第二沉淀池出水的污染物浓度较低,经过矿化及灭菌等深度处理后可以同用,从而减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TiO2的浮石光催化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第二沉淀池出水进行了矿化及灭菌处理研究.采用低压汞灯对处理水样照射2 h,有机物降解率可以达到50%,灭菌效率达到100%.处理后的水可以作为农作物灌溉、城市绿化和娱乐用水.负载在浮石表面的TiO2薄膜经过10次的光催化循环实验后,没有明显破损,可以再次循环使用.TiO2浮石具有质轻、机械性能好和价格低等优点,该方法处理废水的适用浓度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8.
红萍净化水产养殖水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红萍(Azolla)对富营养化水产养殖水体进行净化研究。结果表明,红萍能显著增加水体中的DO,增氧幅度随流量在16.88%~70.46%之间变化,随着养殖水体流经的层数增多或者处理的时间延长,红萍对水体的增氧量加大,水中DO最终趋向一个常数值K;同时,红萍对水体中的NH3-N和TP都有明显的去除效果,NH3-N去除率随流量在9.86%~38.90%间波动,TP的去除率则随流量的变化在5.80%~38.43%之间波动。可见,红萍是净化水质的良好材料,能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水环境。利用红萍净化水体将为解决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瓶颈提供新途径,实现水产养殖用水的封闭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9.
焦化冷焦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延迟焦化装置冷焦水的污染问题,提出了由水--水混合器注水降温技术、重力沉降技术、旋流分离技术、空冷器技术集成的“冷焦水密闭循环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序言 水作为自然资源,在人们心日中认为它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廉价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根据调查可知,全球可供饮用、灌溉用的淡水却只占世界总储水量的2.53%,其中还包括大面积的冰川,永久雪盖等。 由于自然界中的水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循环运动。使大气降水、地下水、土壤水等之间进行相互的转化,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体系,似乎具有取之不竭的特点,但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水量超过更新的数量,就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