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环境烟雾箱模拟实验,在近大气条件下研究了α-蒎烯气相臭氧氧化反应.通过气体与气溶胶膜采样进样口FIGAERO(Filter Inlet for Gas and AEROsols)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HRTo F-CIMS)联用对颗粒相产物进行了鉴别,鉴别结果表明,颗粒相产物中浓度最高的是蒎酮醛,其它主要产物包括蒎酮酸、蒎醛酸、降蒎酮酸、降蒎醛酸和蒎酸.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与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联用考察了臭氧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谱分布、密度、产率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发现,随着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SOA的密度、质量浓度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了重要的大气物种SO2对α-蒎烯臭氧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能大大促进气溶胶成核,气溶胶数浓度、质量浓度和产率均提高,同时云凝结核活性也显著增强,其可能的机制是反应中稳定化的Criegee中间体与SO2反应生成硫酸.  相似文献   

2.
单萜烯臭氧化反应产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质联用系统(GC/MS)分析研究了α-蒎烯、β-蒎烯、△~3-蒈烯与臭氧的大气模拟反应,确定反应的主要产物分别为:2,2-二甲基-3-乙酸基环丁基乙醛(蒎酮醛),6、6-二甲基-双环[3,1,1]庚-2-酮(诺蒎酮),2.2-二甲基-3-(2-氧丙基)环丙基乙醛,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的初步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使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对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进行初步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测定了β-蒎烯及其与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不蒎酮的气态红外谱图, 特征峰的红外吸光系数。  相似文献   

4.
吸附反应时间对除草剂阿特拉津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建才  蒋新  胡维平  卢信 《生态环境》2007,16(2):402-406
采用批量动态实验方法,对潮土中阿特拉津吸附特征随吸附反应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的阿特拉津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符合双曲线函数关系。在50μg·L-1~2000μg·L-1浓度系列下,在48h内,土壤颗粒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属于快反应,土壤吸附的阿特拉津量随吸附反应时间呈指数上升,为吸附实验结束(168h)时土壤吸附阿特拉津总量的58%到90%。当吸附反应时间超过48h后,随反应时间增加,土壤吸附阿特拉津量差异变化不显著。阿特拉津在潮土颗粒和土壤溶液中的相分配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吸附容量因子Kf与吸附反应时间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关系(r2=0.9063**,p<0.0001)。无量纲的非线性因子n与吸附反应时间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线性负关系(r2=0.5666*,p=0.0192)。  相似文献   

5.
微量加碱法合成聚合氯化铝的改进及Al13形成机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和加碱速度对做量加碱法进行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并提高了AlCl3、和NaOH的允许浓度及产品的总铝浓度.同时对AlCl3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_Ala形态首先与OH^-反应生成Ale形态,然后Ale形态与Ala形态反应生成了Alb形态,即AlCl3形态.第二步反应较慢,为总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且为吸热反应,AlCl3的生成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光电离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和单萜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光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α-蒎烯和β-蒎烯,分析了针叶树侧柏和桧柏释放的上述组份的浓度日变化规律。二者在白天释放α-蒎烯和β-蒎烯的速率较快;而在夜间,释放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用两种土壤研究土壤与酸的反应时间对土壤酸度及土壤溶液中铝离子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液pH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加,安徽红壤pH的增幅大于江西红壤。在pH3.0的HNO3溶液中,土壤溶液中的总铝及Al3 均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减少,而在pH3.5的HNO3溶液中,土壤溶液中总铝及Al-F络合物先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然后又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刘兆荣  曾立民 《环境化学》1999,18(4):321-326
利用气/质联用系统分析了研究α-蒎烯,△^3-蒈烯与臭氧伯大气模拟反应,确定反应的主要物分别为:2,2-二甲基-3-乙酰基环丁基乙醛,6,6-二甲-双环「3,1,1」康-2-酮,2,2-二甲基-3-(2-氧丙基)环丙基乙醛,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甲硫醇是主要恶臭污染物之一,研究甲硫醇的降解技术对于恶臭异味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臭氧对气体中甲硫醇的氧化降解性能,实验研究了臭氧对气体中甲硫醇的均相氧化过程,考察了氧含量、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可将甲硫醇部分氧化为二甲二硫.甲硫醇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臭氧对气体中甲硫醇的氧化降解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甲硫醇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该趋势在温度高于50℃时不再明显;氧化反应的最佳相对湿度为45%—62%.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离子色谱技术对甲硫醇氧化降解过程的研究证明,考察条件下,臭氧不能将全部甲硫醇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了部分醛类和酮类中间产物,且甲硫醇中硫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硫单质.综合考虑臭氧氧化甲硫醇的最佳反应条件和降解产物,该工艺存在能耗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不建议采用臭氧直接氧化工艺对含甲硫醇臭气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UV+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TiO2投加量以及初始pH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投加量800 mg·L-1,反应时间8 h,反应pH为原水pH(6.5~8.0),在此操作条件下,ADMI7.6、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6%、20%及46%;选取两组反应条件,对其进出水采用XAD-8/XAD-4树脂联用技术,分析疏水酸、非酸疏水物质、弱疏水物质及亲水物质4类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UV+TiO2光催化氧化处理工艺都能够长期有效去除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的弱疏水物质、疏水物质和非酸疏水物质引起的色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搅拌、曝气试验研究了草酸、EDTA等试剂对厦门西海域马銮湾外湾拟疏浚物中重金属Cu、Zn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分批提取实验研究了草酸浸提拟疏浚物中Cu和Zn的影响因素如浓度、pH、固液比、提取时间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的螯合提取率随草酸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草酸溶液浓度为0.2mol·l-1为较适宜浓度;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大,反应时间24h可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随pH降低而增大,结合实际处理pH值可选择3左右;随固液比降低而增大,固液比1:50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泥基材料铝酸三钙(C3A)水化过程中可形成层状双羟基氢氧化物(LDHs)的特性,研究了C3A对水溶液中Zn2+的去除效果及机制,并探索了pH、温度对Zn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未调节溶液pH时,C3A对废水中Zn2+的最大去除量可达13.7 mmol·g-1;此外,C3A对Zn2+的去除量随反应时间及Zn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后去除量不再变化;在pH值为3—7时,C3A对Zn2+的去除量随pH的升高而增加;在25—35℃范围内Zn2+的去除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55℃范围内Zn2+的去除量随温度的升高反而下降.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及扫描电镜(SEM)等微观分析手段表明反应固体产物为Zn Al-LDH.结合反应平衡后溶液组分分析表明,原位即时形成的Zn Al-LDH是通过C3A水化过程中形成的Ca Al-LDH与Zn2+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与共沉淀反应协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赵玲  彭平安  黄伟林 《生态环境》2005,14(2):195-198
研究了在二氧化锰催化引起的五氯酚的转化反应中,腐殖质前身化合物的加入对五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以p-coumaricacid为代表研究了体系pH值、反应时间、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以及腐殖质前生物的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是4~4.70,去除率在80%左右。五氯酚在24h内去除速率较快,去除率达到75%左右;反应到168h,去除速率趋于0,去除率达到80%左右。相同条件下,无p-coumaricacid的对照体系中,对应的反应时间内去除率仅分别为20%和25%左右。五氯酚的去除率还随二氧化锰质量浓度和p-coumaricaci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由0增加到100g·L-1时,去除率由0增大为95%;而当p-coumaricacid的浓度由0增加到1mmol·L-1时,去除率由25%增大到100%左右。此外,不同腐殖质前身物的分子结构和浓度对去除率分别起到了提高、不明显改变和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碱法蔗渣制浆黑液木质素磺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碱法蔗渣制浆黑液回收木质素的磺化反应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木质素磺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亚硫酸钠用量 5mmol·g- 1 、溶液pH值 1 0 5、反应时间 5h、反应温度 90℃ .一些金属离子盐如FeCl3和CuSO4可作为木质素磺化反应的接触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可变电荷土壤和矿物表面Cu^2+吸附过程中H^+释放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国松 《环境化学》1995,14(4):294-299
本文以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为参比电极,低阻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研究了红壤和高岭石体系Cu^2+吸附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红壤和高岭石的酸碱滴定曲线求得了不同反应时间H^+释放的绝对量,即H^+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Cu^2+吸附过程中H+释放大部分在反应刚开始时进行,反应进行5min后,两种Cu^2+起始反应浓度的高岭石和红壤体系H+分别释放了92%和82%以上。Cu^2+起始反应浓度愈大  相似文献   

16.
以Ru/TiZrO2为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降解异佛尔酮废水,选择反应温度、氧气分压、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初始pH为影响因素,以TOC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并采用后退回归法进行模型精简.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TOC去除率影响极显著(P≤0.01);反应时间的二次项对TOC去除率影响显著(P≤0.05).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TOC去除率逐渐提高.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值与预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性,将该模型应用到催化湿式氧化中合理可行.质谱和离子色谱检测到异佛尔酮的降解产物主要为有机酮与小分子羧酸,由此提出对反应机理和降解途径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对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基于水稻挥发物的害虫天敌引诱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T型嗅觉仪室内测试了黑肩绿盲蝽对10种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苯乙醛、2-庚酮、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水杨酸甲酯、橙花叔醇、石竹烯)不同浓度(100、10、1、0.1 mg·L~(-1))的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α-蒎烯(100 mg·L~(-1))、水杨酸甲酯(10 mg·L~(-1))、芳樟醇(1 mg·L~(-1))、罗勒烯(1 mg·L~(-1))、反-2-己烯醛(0.1、1、10、100 mg·L~(-1))、叶醇(0.1 mg·L~(-1))等6种化合物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效果,而芳樟醇(10、100 mg·L~(-1))、叶醇(100 mg·L~(-1))、橙花叔醇(1、10、100 mg·L~(-1))、β-石竹烯(0.1、1、10、100 mg·L~(-1))对其产生了驱避效果。同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作用效果不同。黑肩绿盲蝽会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单一组分产生一定的嗅觉行为反应,且在不同水稻挥发物不同浓度下的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的浓度对黑肩绿盲蝽的嗅觉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如芳樟醇和叶醇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引诱而高浓度下表现出趋避;反-2-己烯醛随浓度的增加引诱效果减弱,而橙花叔醇随浓度的增加驱趋避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采用Fe2+/Fe3+氧化还原系统对色酚废水进行预处理的工艺流程,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还原反应的pH为9~11,反应时间20 min;氧化反应的pH为5.5~6,反应时间为30 min;FeSO4.7H2O加入量为5 kg/t废水时,CODCr去除率为75%~80%,并且处理后出水的色度、苯胺含量有明显改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十分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淡黄杜鹃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淡黄杜鹃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单萜烃18个、倍半萜烃41个,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β蒎烯、α蒎烯、乙酸冰片酯、柠檬烯、β榄香烯、香桧烯、香茅醇和月桂烯  相似文献   

20.
杨丽娟  胡翔  吴晓楠 《环境化学》2012,31(12):1896-1900
采用Fenton法降解水中布洛芬,考察了H2O2投加量、FeSO.47H2O与H2O2的比值、初始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布洛芬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Fe2+]∶[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H2O2的投加量>pH值,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为:H2O2的投加量为3 mL.L-1,[Fe2+]∶[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反应初始pH值为3,反应时间为40 min.在最佳条件下布洛芬的去除率达到86%以上.同时对布洛芬降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Fenton降解布洛芬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