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全球环境变化下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2)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4)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2)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4)加强全球合作,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 :( 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 ;( 2 )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 ;( 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4 )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 ,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 :( 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 ;( 2 )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 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 ;( 4 )加强全球合作 ,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全球环境变化下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根据土地利用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专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的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湖北省3年的土地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虽然湖北省土地持续利用水平较低,但是在1990、1997、2004年呈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地非农化这一全球性现象,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下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在传统资源配置理论和比较利益原则指导下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局限与困境,并对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所造成的效率损失的根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我国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造成的资源价格扭曲,以及现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扭曲的资源价格的漠视是目前我国资源配置过程中效率损失的根源所在。据此.提出应重新审视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资源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重构土地资源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及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最后。本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健康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土地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并进而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加强土地健康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无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如何理解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是其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内涵进行剖析研究。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表述,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来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9.
土地登记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农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权是影响农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土地登记是确保产权安全的正式制度安排。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土地登记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土地登记保障土地产权的安全,从而激发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获得必须的信贷资金。而土地市场的发育又提高了土地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在宏观层次上,土地登记所提供的信息是政府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以作者在江西省鹰潭、上饶地区的调查数据验证了土地登记对农户土地保护行为的积极影响。作者认为为发挥土地登记的效益,我国应尽快设立统一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并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和土地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如何协调经济发达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占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土地占用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系统描述了苏南地区江阴市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结构转换的动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土地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但是,从目前江阴市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城镇用地结构与规模不合理,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即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城镇发展与村庄建设的关系;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促进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制定城镇生产环境发展规划,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t,总资源量为12.09~36.50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t,总资源量为9.88~55.92t。近5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水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水资源学科和开发利用水资源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水资源具有别于其它资源的独有特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水资源的这些独有特性决定了在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中必须服从的原理。用系统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资源分配和市场经济理论,分析了这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水资源利用自然、社会和经济运动规律,试图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原则和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概况,指出了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水灾频繁,土壤和水域污染等将是该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障碍;结合后备资源潜力,现有耕地再发挥潜力,坡耕地改造潜力和种植制度改革,分析了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各类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数量问题,更需要着眼全局,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目标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对策。基于生态城市的深刻内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亟待拓展,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城市人文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代文明”可持续发展。以常州市为例,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规划。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资源危机是全球关心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贫水的国家之一 ,人均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2 5 % ,且存在时空不平衡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水资源的现状和中国的水资源危机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些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陆地最低的山间盆地,也是新疆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引起的环境变化,是关系到该区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开发模式及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体水质污染普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不高,水质型缺水现象日益严重。分析了上海地区水资源的组成和总量状况,进一步论述了目前上海水资源利用面临水质污染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和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强化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两江并举的水源格局,完善水资源经济调控手段,加强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等对策措施实现上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全方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阐述了加强与深化资源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养育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制约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的耕地资源及其生产力、承载力、支持力的分析,阐述了耕地养育力的概念、特征及其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进一步分析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耕地生产力、承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研究述评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值范围之内,传统的资源利用评价方法存在着考虑不全面、计算复杂、可操作性差等不足,因而有必要从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出发对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生态足迹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颖的资源利用评价方法,它计算简明,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迄今为止,人们已在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进展,度评述了该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