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利益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命延续与自我发展的效用,以及能动地利用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各种利益。在环境问题与环境危机的影响下,环境利益的实现必定受到阻碍。《物权法》规定了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保护相邻权,却忽视环境利益保护的理念,在物权客体范围与相邻关系等方面亦存在明显局限。应将"环境利益"纳入民事立法,尤其是《物权法》中,通过确立环境物权,丰富环境容量使用权、环境保护相邻权的相关内容,实现对《物权法》的完善,促进环境利益的民事法律保护与救济。  相似文献   

2.
策划人语:《环境保护法》,是上期《绿叶》特集关注之所在。这里的环境·保护·法,似奇实正,内里与本辑专题的三个侧重点同声呼应:环境是环境管理体制机构,保护是共同参与的利益诸方,法则是落实到环境领域的各项规章条款。探索这三者的共通点,我们就不得不回到  相似文献   

3.
陈华 《绿叶》2010,(9):33-37
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思考.中国自古有之。着眼于人,立足于人.从人出发的环境保护理念.才是人与环境关系理顺之始.这远比视环境保护为人对自然妥协的观念.要先进得多。立法最终为了“立人”,而此过程在诸多利益博弈前.却注定了艰难。  相似文献   

4.
吴勇  刘娉 《中国环境管理》2024,16(1):145-153
为促进流域的司法保护,我国一些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流域环境法庭。但从流域环境法庭和流域环境巡回法庭的实践情况来看,还不能满足流域整体性保护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流域法的发展需求。我国流域司法机制建设,宜从流域环境法庭逐渐转到流域环境法院。流域环境法院的建立在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进程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按照流域法的保护理念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要求,流域环境法院的建设首先要合理设置审判机构,其次要科学设计程序制度,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范例  刘德绍  陈万志 《四川环境》2007,26(5):114-118
运用博弈论和利益相关理论构建的环境保护利益博弈分析框架,剖析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六种利益博弈形式,得出结论:在渔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中,渔民的驱利行为导致了长寿湖的“公地悲剧”;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是环境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对渔场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中政治利益失衡;环保政策必须与相应经济利益挂钩,用激励机制把环保内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合理引导环境主体的群体行为,会使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王文革 《绿叶》2012,(9):32-36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本文在分析中国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知情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析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能提高环境保护参与者的环境意识,改变他们的环境行为和行动,解决"市场失灵"、"政治失灵"的问题,教育环境保护各利益相关者,推进决策过程中的民主进程。要提高环境信息的作用,应公开公众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公开的环境信息必须可靠,有关的环境信息必须对公众有用且方便获得,政府机构应关注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反馈。  相似文献   

8.
国家环保总局聘任“环境使者”6月4日 ,40位来自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文体界、工商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被国家环保总局聘为环境使者。当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将环境使者的聘书授予环境使者的同时 ,也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托付给了大家。那就是———“代表人民利益 ,替环境保护说话”。选聘环境使者是解振华局长亲自倡议并组织的。目的是要加大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使者的主要职责是反映环保方面的社情民意 ;了解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及有关单位的环保执法和企…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体现区域发展外部环境公平,调整生态保护和受益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措施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10.
小虫 《环境教育》2007,(1):36-39
当前,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矛盾越来趟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环境违法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样化,使群众环境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是环境监察工作的法制.机制.体制不健全.导致监管手段不硬.二是一些地方以局部利益为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保护污染企业.三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11.
环境民事责任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处理环境损害赔偿以及其他环境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值得加以研究。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作环境民事责任指公民、法人因破坏或污染环境而侵害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是民事主体因不履行环境民事义务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民事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对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诉讼。2015年《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范围主要是环境民事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赔偿,即环境行政赌偿,是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这一制度,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促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下统称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一、环境行政赔偿的概念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地区区域环境合作,第五次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于2003年12月13~14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日本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韩国环境部部长韩明淑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门出席了会议。解振华作为东道国代表主持了会议。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是东北亚地区主要的区域环境合作机制,每年一次,在三国轮流举行。这主要是为了落实三国环保合作项目,解决三个国家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商讨和拟定区域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的具体原则。三国环境部长回顾了有关环境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系到全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公众参与不仅对做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本文试就公众参与对环境法制建设的作用以及公众参与的形式、范围与法律保障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公众参与的作用1、公众参与有利于环境法的…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通常是指组织或者个人针对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出指控,并提请法院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例如,环保组织为了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制止危害环境的行为提起的诉讼,即属环境公益诉讼,相对于公民和法人为其自身利益而提起的“私诉”而言,它具有公诉的特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司法进步的表现。环境民事公诉,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新发展,特指由国家公诉机关即检察院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针对环境违法行为提起的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环境诉讼形式,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蔡守秋 《绿叶》2011,(8):9-19
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关键或重点就是确认环境权特别是公民的环境权。明确了环境权也就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环境维权行为奠定了法律权利基础。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权利";"一切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侵犯环境公益的行为,都有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专家学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探索解决社会和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支撑点,提出厂“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论点。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完整。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政府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环境保护工作既要政府的行政协调,同时也更需要依靠环境法律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用以规范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为了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应当把国家的环境法律、政府的行政协调、环保部门…  相似文献   

19.
40年过去了,我们在环境法治方面一直很努力,但环境形势还是这样严峻!为什么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环境保护取得同步成就呢?我认为,现在到了认真反思我国环境法治,研究如何使环境法治真正管用的时候了。40年前,我国就认识到了环境法治的重要性。1973年就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源于中国代表团在1971年出席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时,了解到  相似文献   

20.
廖建凯 《青海环境》2005,15(1):28-32,36
文章从阐述深环境伦理和边沁功利思想入手,运用边沁的功利思想对深环境伦理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说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于以教育的方式提高个体对自身利益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