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品牌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资源配置体系的内生视角,在对区域品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和构建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区域资源禀赋对区域品牌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边界,以及制度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以期通过探索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与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揭示以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的区域品牌发展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主效应方面,区域品牌内的品牌声誉、金融支持、技术投入三个资源因素对区域品牌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作用边界方面,公共营销在品牌声誉与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品牌声誉对区域品牌发展的贡献随着公共营销能力的提升而增加;市场维护变量在金融支持与区域品牌发展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区域市场维护力度越强,金融支持对区域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并且,两项制度因素均能够显著正向调节技术投入和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即制度因素与区域品牌发展对技术投入的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的实践启示在于,区域品牌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为区域资源的禀赋状态,区域内的企业、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应从树立品牌声誉、加强金融支持、提升创新技术投入三个方面来提升区域品牌的成长动力。在推动区域品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应锁定在建构主打产品的公共营销体系和维护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两个方面,继而为区域品牌成长提供政策环境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发展有赖于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农民增收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采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将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视为复合系统,从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论证了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在追求经济持续性上协同,农民短期收益最大化与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竞争,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关键在于可持续的都市农业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可以使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协同达到良性互动,都市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本策略。文章最后总结了实现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互动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3.
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将C.K Prahalad和G.Hamel的核心竞争能力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领域,并以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竞争状况为例,阐述核心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叉。文章认为如果区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识别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区域,才可能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地为区域提供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保持其可持续性。文章最后提出了构建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与创意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意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有力组合、文化的思想性与知识的技术性的有机融合、产业组织区域集群化与企业组织小型化的有效结合,是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创意产业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旧城空间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探讨创意产业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基础上,简述创意产业集聚上海城市空间的历程,以上海卢湾区“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为个案,分析其企业组织与结构,指出创意产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和文脉的延续,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经济发展靠产业集群的支撑。在我国的压缩型工业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其可持续性的空间愈来愈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生态化趋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而产业集聚为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条件。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够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以“3R”为原则.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聚。在重、化工产业优先创建生态工业园.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引入企业和集聚产业,构成资源循环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改造原有的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促使其向生态化层次升华.引导新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产业.推行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与生态园建设并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非主业经营 ,进行产业替代 ,实现二次创业是矿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 ,与矿业经济密切联系的城市经济通过结构调整 ,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城市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繁荣的普遍规律。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前期湖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我国中部农业精华地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导向和原有基础等多重影响,形成了传统农业发达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21世纪前期,为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质量的提升,追赶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带动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在科技发展、资源结构和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大的差异,湖南的工业化必须在对原有传统工业化战略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战略的基本点表现为:(1)将优势传统农业产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2)打破城乡户籍隔离体制,依托城镇化的率先突破,带动工业化发展;(3)高度警觉工业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分类推进,实现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区域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国系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能力相当薄弱,农业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江苏为例,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国际化及科教兴省等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对该区域主要农业资源开发前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战略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首先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导向,培育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的支撑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样目标体系、支撑体系和根本途径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模式框架。1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的目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1994年9月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教育如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1.1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认为辽宁省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接着构建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大类41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宁14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连属于强可持续发展地区,盘锦、鞍山、本溪和丹东属于较强可持续发展地区,抚顺、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属于一般可持续发展地区,铁岭、朝阳、阜新属于弱可持续发展地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dicates thre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s: agricultural-oriented natural economy, industrial-oriented market economy and knowledge- oriented market economy. In the first natural economic era,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the land and the land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in the economic era of agriculture. In the market economy era of industry, capital, especially material and monetary capital…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Regular and extensive soci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natural economy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possible while in a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soc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necessary but social population mobility is unlikely. Modern market economy as a highly mobile economy has a free-mobil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economy,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optimize human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e rule for the modern market-based population movement is as follows: If the mobile population is the rational behavior choosers, under the permissive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as arranged by the social system, they tend to move from low profit-making fields to high income fields when there exists comparable difference of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various potential and practical profit-making chances.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 in comparable income is positively co-relative to the velocity and flux of mobil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其关键所在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应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全体国民都走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良性影和特环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观点。  相似文献   

15.
稳态经济观从物质与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主张在自然和社会经济两系统中均保持低流通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稳态经济观潜在的反消费主义与反技术万能倾向。它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理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有必要反思并从稳态经济理论中汲取营养。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并不富裕的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算物质的回收利用账。更要算能量账和低熵物质的成本账。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分析经济、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循环经济发展度。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筛选,确定由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43个指标构成循环经济发展度。最后介绍了循环经济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内核 ,以环境生产为前提 ,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主要介绍西方研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关系的“脱钩”理论的两种主流评价模式:IU曲线和总量研究。通过对它们评价手段、评价过程的进一步比较、分析,作乾提出从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需求两方面看,利用IU曲线评价“脱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该对总量研究的评价模式给予更多关注,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对可循环利用资源的需求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成为资源消耗大国,实施再生型资源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资源再生产业与“循环经济”取代“线性经济”、经济全球化形成“国际大分工”和“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同步,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资源再生产业是一座“富矿”,没有“资源再生”就没有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为什么步履艰难?它和进口渠道不畅。国民对资源短缺认识不足、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来自国内外“利益集团”的阻力,以及政策不刭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中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对策和建议:①在经济相对滞后、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资源再生加工区”;②建立畅通的全球物质回收“绿色通道”;③建立“国际再生资源交易市场”;④成立“国际资源再生促进会”;⑤改变“线性经济”背景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的要素价格差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状况,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了循环经济要素价格差假说,以解释循环经济的实现问题。分析了循环经济组织和非循环经济组织的基本形态,定义并讨论了循环经济生产函数和非循环经济生产函数,提出了消费性生产函数的概念;以这些函数为基本框架,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假定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在循环经济和非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之间的选择,从而论证了循环经济要成为现实必须满足的两项基本原则,得到了循环经济实现的要素价格差条件。该结论与众多的定性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结论表明,要使循环经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要有循环经济导向的技术创新以满足循环经济生产可能性;二要有循环的资源环境要素与其替代要素的价格差小于经济转移梯度。最后,本文讨论了影响要素价格差的几种主要因素:产权制度、中介组织、定价机制、制度的路径依赖,以扫清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