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丹提 《环境科技》1995,8(1):15-16,39
太湖水源是整个太湖流域地区国计民生的命脉,近十年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太湖水质恶化,10年内下降了一个等级。目前太湖水质平均已接近三类水,近30%的水面为四类水,其中五类水面占全彻的15%,大部分入湖河道劣于五类水;太湖水体中藻类数量增长了5倍,2/3的湖面呈中富至富营养化过渡状态,1/3的湖面为中富营养化状态。太湖及其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是:(l)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每年200至30O万吨化肥、5至8万吨农药中的70%未分解排入水体240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和粪便未经处理流入…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详细阐述和分析了太湖水质状况、太湖富营养化的污染成因,提出了太湖治理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太湖水质及营养状态分区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国家环保部太湖流域环境监测网中心站1994-2000年的水质监测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别对太湖进行了单因素水质评价分区和多因素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与分区,结果显示太湖水质基本在Ⅳ类以上,污染较严重,太湖已全面进入富营养化状态,重富营养化区位于太湖北部,面积为5.9%,主要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竺山湖;中度富营养化区在西部岸边带和中北部岸边带地区,面积为33.2%;轻度富营养化区从太湖湖心向东到东太湖,面积最大,占6 O.9%.整体上呈现自北而南、自西向东从重度富营养程度向轻度富营养程度扩散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太湖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确定太湖的重点治理湖区应是太湖北部的五里湖、梅梁湾、竺山湖和贡湖湾的西北部,同时太湖富营养化治理应注重控源和生态修复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太湖水域的整治,然而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依然存在,并伴随阶段性爆发。本文针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多角度提出了预防太湖富营养化的策略。从蓝藻打捞到底泥疏浚,再到生物控制,完善管理,从而从根本上为改善太湖富营养化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浅谈太湖水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太湖大部分水域水质已不能符合地面水Ⅲ类标准,以中-富营养和富营养型水体为主,近几年来富营养化程度在加剧,范围仍在扩大。通过对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以及水质污染成因分析,提出了太湖水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原因与管理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太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1998年太湖达标排放以来北太湖地区与梅梁湾的水环境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改善;②太湖地区的洪涝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易损性增加;③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湖泊泄洪能力与供水能力。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与养殖业的无计划发展有很大关系,主要是管理所造成的。洪涝问题则是由于流域下垫面的急剧变化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  相似文献   

7.
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3  
太湖流域是中国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大湖流域之一。太湖的水质污染目前已严重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险。如何治理太湖、保护太湖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紧迫任务。笔者通过对太湖近15 a来水质发展趋势及污染物来源的分析,提出了太湖污染治理的重点污染控制区及相应的治理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8.
农田、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中排放的氮、磷对太湖富营养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太湖周围农村面源污染源头氮、磷控制是控制其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本文分析了目前太湖河网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列其融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不同面源污染处理工程应采取的融资模式,列于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阚灵佳  万红友  武燕杰 《环境科技》2007,20(Z2):136-139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分别从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2个方面分析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并针对这2个方面从外源控制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及治理的办法,阐述了控制及治理等方面现有的不足,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结合多年来对太湖的实地调查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综述太湖近几十年水体体富营养化演变趋势,其主要表现为N,P营养盐的增加,水华的频繁显发,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等,并就近期开展的太湖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部位,是我国的工业经济中心,但同时也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采集得到太湖流域污染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结构解析模型(ISM)建模,通过研究太湖蓝藻各诱发因子的主次关系,对太湖蓝藻危机爆发的成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以GIS为平台核算其耕地面积,结合当地土壤数据及作物特征,计算出了太湖流域农业每年磷的排放量,占总磷排放量的70.7%,得出农业面源产生的的氮、磷流失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太湖底泥的空间分布和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太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周围有数十条入湖河流,陆地风化物质被携带入湖即形成了底泥,由于湖底地形的差异。底泥在湖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在湖的西部存在一条南北向分布,宽度不等的古河道,底泥主要分布于古河道,在湖的沿岸和东太湖也有分布,根据估算,太湖底泥的蓄积量约为13.5亿m^3。太湖周围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湖泊的富营养化,太湖底泥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增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水体释放,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连续多年春夏季节的蓝藻爆发,经过政府的源头控制和治理。目前富营养化状况初步得到遏止,并有改善的迹象。但底泥中的营养元素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释放,因此富营养化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的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浅水湖泊,其东、西太湖两部分的水体状况、水生植被差异甚大。西太湖大部分水域出现严重的藻型富营养化,许多水生植被消失,水质恶化;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沼生植物比例增大,湖泊沼泽化严重。针对东、西太湖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本文提出了对东、西太湖水生植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太湖是我国淡水湖的一颗明珠,在八十年代初,水质尚保持洁净状态,湖体水质大部分保持11级水标准。十几年后的今天,太湖11级水标准的湖面面积已从八十年代的69%下降到30o左右,m级水已从八十年代的300上升到70%,局部低于Ill级水的严重污染区域已从1%上升到14%。总之,太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体已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变化趋势见表1。从国家环保局太湖监测中心1995一1996年监测资料(见表2)看,污染最严重的是无锡五里湖、梅梁湖。湖体区COD还基本维持11类标准,总磷在Ill-IV类标准之间,总氮已达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太湖夏季9个水功能分区的水质监测结果,综合考虑生物因子(叶绿素a浓度)、营养盐因子(总氮、总磷)、理化因子(水体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印第安人茅舍型突变模型对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定量判别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营养化程度时空分布不均。6月份,竺山湖的综合突变隶属度值为0.363;7月份,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及西部沿岸区的综合突变隶属度值分别为0.328、0.371、0.344及0.337;8月份,梅梁湖和西部沿岸区的综合突变隶属度值分别为0.373和0.362。因此太湖西部、北部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8年-2003年每月对太湖9个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以及水质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项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明显地改善了TP、TN、CODMn等主要污染指标,但,IP还是超过地面水环境3类标准,TN、CODMn单项指标指示水体为中一富营养化状态。引江济太对太湖局部水域(主要是贡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水质由4类水体上升至3类水体,并对富营养化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同时引入清水,流域水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太湖富营养化的发展、现状及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发展与现状,并从多方面提出治理对策。首先要多角度控制污染源.其次要尝试蓝藻打捞、底泥疏浚、生物调控综合治理,最后要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改革太湖流域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为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在1994 ̄1995年太湖9次富营养化现状调查基础上,评价了太湖各期营养程度,并分析了35年来主要营养物含量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太湖营养水平处于中富向富营养过渡状态,中富面积约占全湖面积的70%以上,夏季富营养及重富营养水域出现在北部湖区的梅梁湖、五里湖和西部沿岸带,约占全湖面积的10%,30多年来湖体中形态营养元素含量有较大增长,尤其是磷增长最快,使氮磷比下降。太湖水源地梅梁湖营养程度由1981  相似文献   

19.
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会同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将共同实施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目前,国家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就该项目在无锡市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暨启动仪式。该项目  相似文献   

20.
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和忠  沈吉  刘恩峰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1):1522-1528
采用SMT法于2009年11月对太湖北部湖区梅梁湾(T1)、竺山湾(T2)、太湖西部(T3)、太湖南部(T4)、太湖东部(T5)及湖心区(T6)沉积物30cm深度上不同磷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不同磷形态含量变化明显,北部竺山湾及太湖西部富营养化明显, NaOH-P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湖区,占TP比例总体为T2 > T1 > T3 > T4、T5、T6.反映太湖北部及西部受人为污染源输入影响严重. HCl-P则表现为太湖北部及西北部含量总体低于太湖南部\东部,占TP比例总体为T4 > T5 > T6 > T1、T3 > T2. OP随深度至约15cm迅速降低,和太湖较强的矿化作用有关系. 同NaOH-P一样, TP表现出太湖北部及西北部含量高于其他湖区的总体趋势,反映了太湖北部和西北部湖区特别是竺山湾富营养化高于其他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