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人类迈入生态文明时代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道德意识不足等问题的破解亟需一种新的理论工具,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公共道德的重建。通过对共同体理论相关文献的谱系化梳理,对国家公园制度发展与共同体形成的关系分析,研究发现:共同体理论可为国家公园从局域到脱域的制度逻辑提供实践路径和理论分析框架。国家公园制度与共同体样态存在三组关系,即:(1)面向“权利公平”的国家公园制度与抽象性的生态保护正义实践,此亦为欧陆、新大陆国家以及中国国家公园初创期的基本伦理出发点;(2)面向“形态之治”的国家公园制度与局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实践,如北美和非洲国家公园的地方生态保护组织、社区组织的发展;(3)面向“和谐共生”的国家公园制度与脱域性的真正共同体实践,指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深度情感联结和脱域共同体形成的理想阶段。中国推进共同体建构导向的国家公园制度体系,亟需突破三个关键点:一是为国家公园共同体的建设确立法律基础,二是为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确定共同利益基础,三是为真正共同体创造多主体参与的制度环境,最终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空间关系和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保护地治理的基础,美国大黄石生态系统(简称“大黄石”)是多种单元协调共生的保护地集群典范。经过150多年4个时期的建设,大黄石保护地单元空间关系中的边界重叠问题逐步解决,外部相依和内部嵌套相继建立,在更大范围形成土地利用共生圈层和景观尺度的空间相依关系;保护地集群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国家森林为主体、其他类型保护地填补空缺的空间结构;“基础—路径—目标”框架可以解释该结构的形成原因,土地权属、政府治理及资源保护利用是保护地集群形成的物质基础、发展路径及建设目标。对中国的启示:空间管控要关注保护地单元的空间关系和保护地集群的空间结构;政府治理要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然教育功能的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教育是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功能,环境解说系统是发挥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论述中国国家公园环境解说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进程,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目标、三维结构、主要功能、本底要素及建设步骤,针对性地总结出了管理体系、规范体系、人才体系、设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重点任务,力图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提升自然教育成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罗敏  刘伟 《环境保护》2024,(5):17-19
<正>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部署、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纳入立法规划。为更好地了解“国家公园法”推进情况,本刊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忠梅。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对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范围交叉重叠、多部门多管理目标影响保护效率、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等主要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认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首先要构建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由国家公园主导、科学规划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区域和规模。同时,建议适时与"大部制"改革相结合,由一个部门负责国家公园管理,统一行使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由另一个部门负责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监管、生态保护等职能,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战略与推进路线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园是我国政府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探索实施的区域生态保护重大举措,是我国原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升级版"。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实践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综合效益未充分体现等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定位、总体战略和实施路线图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的构建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存的问题、时代对于最严格保护制度的需要,阐述了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国家公园作为顶层设计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区别,并从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最严格的准入制度、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种自然保护地不容许交叉重叠等多个方面进行内涵的理解,归纳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实行最严格的国家公园保护制度提供多方位的保障,从而从制度设计和管理实务上促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第十部分内容均是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目标,其中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为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本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本文提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持对策,包括转变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生物多样性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制度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十分突出,近年来开启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本文从环境伦理的维度审视了新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根源上厘清症结,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树立的环境伦理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层级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形成了基于自然价值的顶层设计初步设想,同时建议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实践中秉承自然为本、和谐共生、公正共享的环境伦理观,以肩负起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使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主题的变化过程与研究特征,揭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研究展望。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98—2008年)、多元拓展阶段(2009—2018年)、深化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2)国内研究总体循着“自然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多元治理”方向不断深入并拓展,研究主题可分为体制建设、空间分布和管控、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发展、游憩利用五个方面,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趋势;(3)基于各主题的研究现状及新时代背景,提出自然保护地研究框架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体制建设深化研究、自然保护地“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研究、自然保护地游憩开发与管理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目前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最准确释明,但从目前来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失灵和缺位,导致改革进程缺少足够的法律文本和法学理论的支撑。结合现实需求和政策导向,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和动因。此前的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活动中,大多以部门主导的还原性立法为主,这导致相关法律立法层级低、适用范围小、利用率不高的情况长期存在于多种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保护工作中。在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建构、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面考量和制度设计,以期达到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法可依、权责明确、高效运行的效果,进而建立起完整的在自然保护地基本法指引下的以"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法等专项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实现途径。但中国国家公园大都位于相对偏远且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计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塑建可持续生计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命题与时代任务。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在简要分析国内外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研究主题变化轨迹的基础上,从国家公园居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计冲突、国家公园居民对自然资源的生计依赖性、国家公园建设对居民生计的影响及国家公园居民的替代生计选择等热点问题出发,系统梳理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并针对新时期中国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要求,构建了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提出新时期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研究应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重点关注国家公园生计可持续性动态监测与评估、国家公园生计与生态的关联关系与关联机理、国家公园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及实现机制等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1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保护地体系是世界性的保护地管理体系,而美国以国家公园系统为代表的保护地管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科学、完善的体系之一。本文结合文献,介绍IUCN体系的定义、分类及美国保护地体系的管理现状,分析IUCN体系在美国的应用情况。研究美国的保护地体系建设,对于同样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大国的中国,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创新,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环境保护制度(政策)体系进行调整完善,推动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提高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保护地目前已经在数量和保护面积上达到较高水准。近些年来,以国家公园体制为代表,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回顾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基础上,本文认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因此总结了与自然保护地关联最为密切的五个学术热点话题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是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本文认为在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政策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在自然保护地立法、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的划界、自然保护地治理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几个方面展开更为细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是国家公园体制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但这类国家公园内外界线难分、保护对象具有移动性和不可见性,管理困难且成本高,涉及有人居住较大规模海岛的海洋类型国家公园还具有内外空间互联、资源互补、生态互通的特征,其空间是“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具的,这样的区域只靠严防死守是难以管理好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出路。作为全国目前条件最好的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创建区,长岛既是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在保护与发展上特殊性的代表,也具有把握特殊性实现绿色发展的优势。在分析长岛国家公园产业发展现状、转型升级发展难点并总结其推动绿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基于海洋类型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的绿色发展思路和长岛国家公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下一步我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内涵。思想层面,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来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尤其是既能够促进生态发展又能够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应当优先得到制定、完善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理论层面,要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9.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总体进展顺利,在保护和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但随着试点建设的深入,各种问题浮出水面,如垂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不顺畅、资金保障路径尚不明确、保护与发展存在矛盾等。本文通过剖析体制试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低成本化"的虎豹公园发展路径以及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魏钰  雷光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820-1832
自然保护事业已经进入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保护阶段,突破传统生物群落保护的要素式思维,从生态特征、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组织能力等视角系统实施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已基本成为共识。中国经历了长期部门化割裂管理,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开始由分散走向统一,要求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基于集合种群等空间生态学理论,提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不仅意味着内部自然空间的完整,更需着眼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战略布局。国家公园只有成为生态地理区的节点并辐射周边区域,有效平衡行政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完整生态系统的长效保护。目前,国内既有研究在指导全域布局和平衡人地关系方面仍考虑不足,试点过程中还存在管理型技术方法欠缺、空间边界受限于行政边界、未能从全局着眼构建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网络、未充分考虑差异化的人地关系等问题。未来需要着眼大局,有效平衡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关系、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长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