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冰川资源规模巨大,形态各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地位。然而,我国冰川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景点稀少,与冰川资源禀赋极不相符,与国外冰川旅游发展差距较大。冰川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并非由冰川旅游单体决定,往往由冰川及周边景观的组合程度大小决定。鉴于此,中国冰川旅游需要改变以往冰川观光和其他单一景点开发模式,进而向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峡谷与民族文化组团式开发转变,通过冰川与其他景观的组团式开发模式,扩展其冰川旅游类型与内涵,延伸其高山带山地旅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冰川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以此为我国冰川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提升资源价值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双重意义。按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递进逻辑,识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现存差距。研究发现:当前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导向的传统乡村旅游地和以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旅游地,都在适应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资源的开发主体多元合作、开发方式渐趋成熟。乡村旅游在助力减贫、促进社会公平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充分契合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水平、能力存在多重差距,以至于在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不广泛不深入不彻底。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构建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协同开发、可持续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讨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问题,要从改革的视角继续强化乡村旅游的服务角色定位。从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逻辑框架入手,以市场开发目标与政策服务目标两个角度进行分阶段对比分析,有助于找出强化政策价值的关键问题。分析发现:在资源梳理与挖掘阶段,实现市场目标与政策目标在乡村旅游资源观上的辩证统一,需要积极强化乡村旅游的正向功效,谋求乡村地区细节性短板内容的改善与提升;在内容规划与提升阶段,科学解决乡村旅游合作开发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需要厘清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并通过完善监管激励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寻租和违约成本的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施运营与管理阶段,统筹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要素配置,要在集约用地方式、人才引进与培养、多元化资金筹措、技术应用赋能等方面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目标下,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乡村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来自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资源利用、参与主体、机制保障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在资源利用上,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形成“非遗”等资源的创造性传承发展路径,同时以艺术赋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在参与主体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力量,协同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建构可持续的分配机制,推动“人人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机制保障上,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性利用要构筑乡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在地乐居的机制体系,同时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强化制度政策的公平性原则,构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安全对策,以期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沿海,海滨在人们心 中是与休闲,旅游,度假联在一起的。蓝天,碧海,海滩,海浪,优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创造了美丽而舒适的环境。依傍海滨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又给千千万万的人提供了生计,旅馆、饭店、餐厅、酒吧、舞厅、游艺室、游乐场、海上运动俱乐部等,这些娱乐游览的场所,总是与海滨旅游胜地连为一体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饶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各国,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近几十年发展起一种叫作度假的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度假旅游文化。为数广大的中产阶级,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大笔花销在哪里?购房,买车… 相似文献
7.
8.
庙岛群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长岛县环境保护局陈涛,李广炎1旅游资源评价1.1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庙岛群岛由32个岛屿组成。隶属山东省长岛县,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南衔蓬莱、北邻旅顺、西望京津、东拥黄海。岛陆面积56.2km2,海岸线长146k...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陕西省环境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针对各类环境信息及其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时有效开发环境信息资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测度和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空间关联特征,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乡村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共同富裕水平将上升0.258%,邻近省域上升0.126%;(3)乡村旅游分级指标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对本地共同富裕存在正向作用,且对邻近省域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文化效益仅存在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不显著;(4)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目前环境保护中的循环经济理论,结合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从而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并提出了应该顺应目前“绿色旅游”这种新旅游趋势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最终走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2):82-87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玉笥山是一座融合了道教洞天福地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诗词歌赋文化、道教科仪音乐文化、道教养生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的道教名山,如何充分挖掘特色、进行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对玉笥山文化旅游的发展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深入分析玉笥山道教文化资源内涵、玉笥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集管理、保护、开发的互促型管理体系模型,创新宣传方式从而带动全方位道教文化传播体系,创新旅游产品组合以深挖道教文化资源返促旅游发展的环状发展体系等相关玉笥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景观齐全、物种多样、气候宜人、古迹众多等特点。在它的开发建设中,产生了混合型、消费污染型和致灾型三类环境问题。为使环境资源永续利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理顺关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搞好环保设施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在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转型、促进人民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促进农村繁荣与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根据共生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化数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共生系统包含旅游共生单元、旅游共生模式及旅游共生环境,在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呈现动态演进特征。(2)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运行机制及内涵维度呈现阶段性特点。旅游共生单元借助共生环境,进行共生能量创造,产生共生作用,引致共生能量分配、共生能量传染,最终促进共生效应。(3)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体现了旅游共生系统的共建共创共享。袁家村始终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广泛吸纳旅游经营人才、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实行农民股份制运营,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结论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贵州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新兴经济产业,通过20年的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迅速发展。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和对全省旅游业宏观布局的指导,导致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尽合理。因此,科学、合理地布局全省旅游资源,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使贵州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应是世纪之交贵州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贵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年来的开发状况,将全省旅游资源分为未开发和已开发两大类,并分级,据此标准,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结合旅游业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将全省最主要的旅游线路分为4个级别,并作具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全省旅游资源应该在宏观的战略决策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开发,让旅游资源在点、线、面上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9.
江苏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基础四方面构建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定量评价江苏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适宜性。结果是江苏126个湿地资源分布区的旅游开发适宜性总分值在36.64~72.98之间。依据各湿地分项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江苏湿地资源分为4种旅游开发类型,即高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资源、低适宜性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开发高适宜性湿地、适度开发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与经济发展同步开发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暂时限制开发低适宜性湿地的建议,并提出坚持湿地资源旅游开发公益性的思想。同时对湿地资源旅游开发中一些未有定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框架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转型及适应演化路径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领域重要研究内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多元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国家制度(战略)变迁关键时间节点,梳理典型案例乡村发展阶段,明确案例乡村转型适应的体制演化特征。在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基础上,以体制转换明显的乡村为实证案例,结合农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评估乡村适应演化下系统适应能力(结果)及农户生计响应效果,并基于归纳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乡村体制转换与微观农户生计关联的适应演化路径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农业体制乡村向旅游体制转换后出现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社会矛盾风险并存局面,农户生计适应选择对乡村转型响应呈现多样化。(2)不同适应路径农户生计恢复力存在显著差异,升级型、扩张型生计恢复力相对较高,维持型和更替型较低。(3)乡村体制转换(R1到Rn)与农户生计适应(P1到P5)呈现协同且分化的演化路径,基础设施、政策扶持以及生态环境因子是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关联适应演化的关键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