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体系,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按照“制度安排与市场建设欠佳——委托代理与资源监管低效——权能分解与委托代理耦合——三权分置设计”的逻辑思路,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安排失灵,产权市场建设滞后,委托代理机制弱化以及资源监管失调等因素,是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障碍。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权能分解与管理机制耦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三权分置”的产权体系,有利于明晰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代理者和使用者之间权、责、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京祥  夏天慈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40-2050
基于治理理论,从中央—地方以及政府—市场关系维度,分别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治理变迁影响下的演变历程与总体趋向。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变革与治理体系重构的举措,但是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未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再建构还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理解“国土空间”的多元价值属性,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不能把空间简单化为“自然资源”载体,谨防规划蜕化为单纯的“资源环境管控技术工具”;(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建立与政府事权相对应、层级差异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3)高度重视规划研究和非法定规划的作用,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借鉴国际经验,在分析自然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今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目标应当由注重生产功能向实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双赢转变;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监管权分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常规监测和评估;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考核;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市场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编制自然资源清单、建立管理体制、收益分配机制和财政支出责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分级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体制的基本思路,研究了现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分级行使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在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地位,进一步细化了由中央直接分级行使所有权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单,并提出了建立分级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体制框架和法律安排。  相似文献   

5.
余露  刘源 《自然资源学报》2023,(9):2386-2402
如何构建灵活且富有弹性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及与之匹配的治理模式,以回应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现有研究并未形成共识。针对不同情景,结合实践案例,本文提出创新治理模式探索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以推动建立弹性、灵活的治理体系,服务于差异化、适应性的系统资源治理需求;梳理了自然资源系统治理面临的制度约束与实践挑战,从“资源系统—资源服务”的视角出发解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并构建系统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草地配额流转、跨区域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等案例,探索面向不同实践场景、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与生态要素的适应性治理模式,并针对可能面对的制度与管理约束,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是解决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带根本性的对策。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又是一种资产财富,应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产权管理,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中应实行产业化,对自然资源应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加强自然资源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对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文献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我国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SR系统方法论适宜于自然资源核算分析;基于WSR系统分析,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结构包括宏观的以服务于宏观经济规划和经济决策为目的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核算,中观的以服务于政府资产管理为目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核算,微观的以服务于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和市场要素配置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性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基于WSR方法构建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有助于明晰各层次核算目的、核算框架、实现途径、核算方法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新时代的战略需求,以及国内外自然资源治理发展趋势,对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理论体系、基本原则和目标体系等进行系统解析,对包括调查勘查评估、统计监测核算、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修复治理、保障储备治理、市场交易治理、安全预警治理和国际合作治理等在内的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框架体系进行系统刻画,对包括公平正义制度、资产产权制度、节约集约制度、有偿使用制度、保护修复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统计核算制度、多元储备制度、国际合作制度和治理监督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解构。研究结论与观点对于提高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磊  姜海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1988-2005
如何在县域层面深化主体功能区治理理念与方法应用,切实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果是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管制中发挥宏观整体性的基础约束作用,重点关注开发密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弱以及关系国家粮食生态安全的空间范围。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应遵循供需双侧导向的适宜性判别思路,兼顾空间边界模糊与监管责权交叉,融合技术判别与主体协商,尽可能落实到镇、村庄行政边界之上。对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应用研究表明:以镇行政边界作为空间边界限阈,该区可以划分出转型发展区、提质发展区、重点建设区、重点培育区、一般农业生产区、果林产业园建设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区。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定及实施过程应充分考虑县级空间事权关系,构建以省级—县级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与监管体系,从土地市场、政策调控和社会监督三方面形成管控决策协调互动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通过对资源产权问题、资源价格体系扭曲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剖析 ,寻求解决当前资源问题和污染问题的市场途径。对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 ,推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实现资源市场化管理。以双向招标的方式建立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公司 ,以主体变位来实现环境成本的市场性内部化  相似文献   

11.
张一  白敏 《环境保护》2023,(7):34-39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和自然资源督察制度优化的核心在于协同治理。文章搭建“政策目标—政策能力—政策诉求”三重政策叠加的分析框架,剖析两种制度协同治理的逻辑。通过海南省的实践过程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过科层制内委托—代理关系的压力传导,自然资源督察通过多重样态的政策设计,勾勒出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逻辑,两种制度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同构性、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特征。研究认为,政策体系的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叠加效应,走向协同治理需要进一步明晰两种制度的职责权限,搭建制度间信息共享平台,并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督察制度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生态环保与自然资源一体化督察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统一用途管制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宏观核心目标。目前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中仍存在事权划分不清、管制指标维度不一、管制空间重叠、监督评价不足等问题,需从管制逻辑框架和系统构成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逻辑框架法是一种从问题出发,将宏观目标转换为具体目标和措施的有效方法。借助逻辑框架法思路,在分析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宏观目标—具体目标—问题提出—管制措施—评价监管”的逻辑框架关系,同时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具体措施和评价监督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通过对资源产权问题、资源价格体系扭曲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寻求解决当前资源问题和污染问题的市场途径。对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推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资源市场化管理。以双向招标的方式建立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公司,以主体变位来实现环境成本的市场性内部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各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一般都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治再到环境保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十分注重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财税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世界各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运行机制。一、合理划分政府间环保事权(一)清晰的纵向环保职责划分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大气治理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政府间职责划分,各级政府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5.
复式记账下的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镭  钟帅  何利  陶建格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75-1685
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自然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根本目的是加强自然资源核算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建立一种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算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动事项;通过编制报表,呈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明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用自然资源核算制度约束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确立地方政府的资源环境责任,划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主的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是自然资源部完善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论文首先回顾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历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职责,分析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相关的生产理论、资源科学理论和会计学理论基础;基于编制目的和要求,确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解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权益关键概念,提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相关规划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权益划分;基于会计学的复式记账原理,借鉴相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及其核算过程;以土地资源为例,分析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其核算过程。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理论的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可以实现“明晰家底,明确责任,确认红线,考核绩效”,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将来可进一步开展专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建立标准的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自然资源审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的关键收官阶段,科学合理划分湖南省内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对于明确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格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财政保障体系、提升监测履职能力的意义。基于国家下达的任务和湖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划分事权的原则,包括对标对表、明确责任,上下协同、集成共享,引入市场、强化支撑,明确"存量"、适时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与应急监测、专项监测、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事权划分的具体思路。最后,提出了建立灵活高效的部门内外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培育与监管、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与队伍建设,以进一步加强相关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与2015年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内容相契合,即: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和一件事情由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政府索赔是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所在,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确定具体的职能部门开展索赔、索赔的程序如何等,是构建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机制需要研究的问题。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如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和环境权理论,将产生不同的政府索赔的制度设计,影响到政府索赔的职能分工和政府主导磋商、诉讼的程序,也决定了政府索赔诉讼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全球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治理的官方治理体系、私人治理体系与公私联合治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全球经济发展中公私联合治理伙伴关系(PPPs)形成的条件与动因,并进一步简要概括了PPPs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与影响,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完善,也是新时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理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区别和联系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用途管制和产权设置要求的自然资源资产确认方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负债确认方法,初步构建了"主表+分表+基础表"的报表体系,设计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体情况表、当期实际供应表和当期实际供应流向表三张主表。通过报表编制,反映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以及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所有权权利实现情况,以期为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