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洱海蓝藻水华应急控制措施及机械除藻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洱海机械除藻设备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机械的方法清除水华蓝藻,每收集100g藻水可以清除0.72g的蓝藻,应急效果明显。如采用蓝藻机械打捞、蓝藻陷阱、人工打捞控藻及调水引流应急处置等4种技术结合的控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洱海藻类数量的增加,最大限度地抑制洱海蓝藻的暴发。  相似文献   

2.
洱海流域沿岸带石质基质上周丛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2月~2010年1月调查了云南洱海流域中洱海、西湖和茈碧湖沿岸带周丛藻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多样性以及水体理化因子,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影响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洱海周丛藻类优势种属是刚毛藻属、等片藻属、暗丝藻,而西湖和茈碧湖均以硅藻为主.洱海的周丛藻类生物量大于西湖和茈碧湖,最高值出现在洱海白族小庙(EH31), Chl-a达到78.71mg/cm2.洱海的绿藻密度也高于西湖和茈碧湖.茈碧湖的周丛藻类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47;西湖次之,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34;而处于流域下游的洱海沿岸带周丛藻类的耐污种数目增加,多样性最低.CCA结果表明水体中的NH4+及TP浓度是影响洱海流域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洱海浮游植物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挪式微囊藻,次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游丝藻和蓝藻门的惠氏微囊藻。洱海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3426万cell/L。全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分布中,北部湖域略高于南部,全湖呈均匀分布态势。洱海浮游植物历史变化表明,浮游植物种属由代表营养程度较低的单角盘星藻、小环藻、飞燕角甲藻等,转变为代表富营养程度的挪式微囊藻、游丝藻和惠氏微囊藻,生物量也由从20世纪50年代的6.49万cell/L激增至2014年的3426万cell/L。近60年,洱海水体营养程度由中营养状况转变为当前的初级富营养状态,富营养化进程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大理州洱海灌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分析了区域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确定灌区工程任务为西南边境山区水利扶贫灌溉和洱海保护节水减排。论述了灌区工程的环境合理性、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洱海水质和藻种监测数据,得出洱海水质现状及藻类的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近3年洱海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三个监测站点水质好转表现为海东>才村>团山;总藻细胞密度则恰恰相反,其大小为团山>才村>海东。藻类种属方面,洱海共检出8门61属;蓝藻、绿藻门数目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硅藻,约10%左右,洱海的藻类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此外,2010年以前三个监测点以蓝藻居多,2010年后绿藻及硅藻比重跃增,其他藻种出现频率升高,导致洱海藻类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有所变化,洱海藻类丰度提高,其原因可能与2010年云南气候的反常引发环境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6.
滇中引水工程从金沙江多年平均引水规模34.03亿m~3。为解决工程输水总干渠无在线调蓄水体以及减缓枯期金沙江引水后带来的水环境与生态等环境不利影响,在工程可研阶段围绕滇中引水利用洱海调蓄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证。本文根据洱海调蓄方案,采用洱海二维水质数学模型,预测分析滇中引水工程利用洱海较不利用洱海调蓄方案下的洱海水质的变化,并对利用洱海调蓄的水生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敏感区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利用洱海调蓄方案,洱海的TN、TP浓度有所提高,其中对TP浓度影响较大,TP浓度从Ⅱ类恶化为Ⅲ类;利用洱海调蓄后金沙江鱼类特别是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类随着水流进入澜沧江水系的洱海和沿线充蓄水库,会带来跨流域水生生物入侵风险,还会导致钉螺远距离迁移和扩散带来血吸虫病蔓延的潜在风险;利用洱海方案工程涉及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对主要保护对象存在一定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不推荐利用洱海进行调蓄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水体微生物除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利用微生物群技术(effectivemicroorganisms,简称EM)进行除藻试验的方法以及除藻效果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投放EM初期对去除蓝藻(尤其是优势种铜锈微囊藻)有一定效果,试验后期除蓝藻效果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湖泊、水库水的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对湖泊、水库水中藻类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投加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可显著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将经与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进行比较,表明高锰 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效率明显优于传统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  相似文献   

9.
粘土原位除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华  潘纲  程子波 《环境科学》2009,30(2):407-410
对利用当地粘土治理水华蓝藻的原位除藻技术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经壳聚糖改性的当地不同类型粘土都能有效地絮凝除藻,改性粘土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成分对絮凝除藻没有明显的影响.溶液中有机质(TOC≤40 mg/L) 的存在对壳聚糖改性粘土絮凝除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太湖梅梁湾水域围隔中进行的原位除藻试验表明,采用经壳聚糖改性的当地粘土除藻效果明显,在用量仅为0.025 g/L (53 g/m2)时,除藻后SD透明度由15 cm提高至90 cm,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到98.6%.  相似文献   

10.
低温等离子体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的特点,在水体除藻方面已有研究和应用.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低温等离子体除藻的机理、不同类型反应器及其应用与除藻效果;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除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该技术应用于除藻的优势,并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低温等离...  相似文献   

11.
滇池和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状况与水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池和洱海的湖滨带各设置了6个具有不同水生植被状况的采样点,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对水温、pH、ORP、电导率、营养盐(总氮和总磷)、叶绿素a及3种DNA病毒等水质指标进行了现场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两湖泊中营养盐含量高的湖滨带(滇池草海和洱海沙坪湾),由于水生植物覆盖度高,湖水保持了叶绿素a含量低的状态。对洱海湖滨带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水质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分析表明,与水温相比,营养盐浓度可能是影响藻类生物量的更重要的因素。3种DNA病毒检测结果初步表明,水生植物不仅能控藻,而且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滇池富营养化水体新型除藻材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实验室小试 (2 0L)和滇池水体围栏扩大试验 (30 0m2 ) ,研究新型轻质除藻材料对滇池湖水中藻类的除藻及净化作用。小试结果表明 ,该除藻材料放入滇池水样实验 2 6d后 ,水质明显好转 ,藻类去除率可达 98% ,COD、TN及TP的去除率达到 38%~ 62 %。滇池湖边 30 0m2 水面围栏扩大试验结果显示 ,除藻材料放入试验区水体 1 0d后 ,水体中藻类含量明显减少 ,水体透光率从 55 %增加到 80 % ,水质状况也有很大改善。研究表明 ,该除藻材料是一种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新型水体除藻材料。  相似文献   

13.
云南洱海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由于湖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加,致使洱海出现了富营养化进程加剧、湖泊水位降低、湖滨带生境恶化、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002年洱海入湖污染负荷量CODCr为3008t.a-1,总磷为137.31t.a-1,总氮为1426.35t.a-1,其营养盐负荷总磷和总氮均已超过洱海中营养水平下的环境容量.洱海已处在一个关键的敏感的营养状态转型时期,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提出明确洱海主导功能,注重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建立洱海湖滨带保护区,加强旅游污染控制,适当调整洱海水资源调度运行方式,并通过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主要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村环境改善工程、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洱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4.
藻类爆发危害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富营养化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域中藻类爆发及伴随藻毒素带来的各种危害;分别对水源水控藻除藻技术(限制营养盐控藻、直接除藻灭藻、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和水厂水中控藻除藻技术(预氧化、混凝沉淀、膜滤、直接过滤、气浮、联合处理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动态进行了全面评述;指出了各种工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实现含藻水的标本兼治及有效控藻除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天然无毒的壳聚糖改性海泡石作为絮凝剂去除微囊藻,考察不同投加量的壳聚糖改性海泡石的絮凝除藻效果,并通过低强度超声波(功率为40W、作用时间为10s)强化絮凝除藻试验,研究低强度超声波对微囊藻沉降性能以及微囊藻生长和藻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壳聚糖改性海泡石去除微囊藻的最佳投加量为20mg/L;低强度超声波处理10s时对改性海泡石去除微囊藻的强化效果最佳,微囊藻液浊度和藻细胞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4.95%和32.58%;低强度超声波对微囊藻的生长和细胞形态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微囊藻细胞的沉降性能,从而有利于藻细胞进行絮凝沉淀去除。本研究可降低除藻药剂投加量,有助于开发一套更环保、经济和高效的除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改性沉积物除藻对水质改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生态模拟箱(1m×1m×1m)模拟天然湖泊环境,研究了改性沉积物的除藻效果和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改性沉积物除藻后,测定和分析了除藻箱体和不除藻箱体内的叶绿素、浊度、DO、TN、TP、DIN、DIP等水质指标.在改性沉积物投量为43mg·L-1时,4h除藻率可达到85%以上.除藻2d后,水体中叶绿素和浊度降低90%,总氮、总磷分别降低70%、80%,这些指标在15d的连续监测期间变化不大.除藻后2箱体中DO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除藻箱体中DO明显高于不除藻箱体.并且在此实验期间,除藻箱体DIN降低,DIP稳定在较低水平,而不除藻箱体中DIN与DIP均有明显升高.说明改性沉积物除藻能有效减缓水体的厌氧情况,在短期内能抑制营养盐的释放.以上结果表明了改性沉积物在除藻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水质,可用于水源地的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以焙烧高岭土为原料,通过酸-碱组合活化、原料复配、控温熟化等连续处理步骤活化高岭土中的铝制备改性粘土(MC)。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该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制备条件对获得改性粘土除藻效果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获得改性粘土除藻效率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酸-碱组合活化pH值对改性粘土的除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控制碱中和后的pH£3.6获得改性粘土的除藻效率可达90%以上。通过分析改性粘土的理化特征及絮凝除藻时的絮凝体特征发现,在最佳制备条件下,高岭土矿晶中铝大量被活化,合成改性粘土的片层致密且卷曲、微表面粗糙,分散到海水中时活化单体铝(Ala)、多羟基铝(Alb)含量更高,粘土表面电性由负转为正,絮凝卷扫藻细胞的作用增强,因而合成改性粘土具有更高消除赤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改性粘土絮凝除藻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粘土除藻是一种有前景和环境友好的应急除藻技术。对粘土进行改性以提高其除藻效果是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文章探讨了壳聚糖改性粘土絮凝除藻的机理。壳聚糖改性修饰后的粘土既能通过壳聚糖的粘结架桥作用絮凝藻细胞,又能通过粘土表面电性的改变凝聚带负电的藻细胞,使改性粘土的絮凝除藻能力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蒸压砖粉末与壳聚糖、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和N-苯基-2-萘胺)混合制备复合除藻剂用于去除铜绿微囊藻,考察各种物质的最佳投加量对藻细胞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复合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99%以上。该复合除藻剂对景观水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环境》2012,(4):20-21
洱海是大理主要饮用水源地,又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具有调节气候、提供工农业生产用水、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1 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蓝藻,环境与生态功能遭受严重威胁,特别是2003年7月-9月洱海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不足1米,降至历史最低,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了地表水IV类。云南省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实施"双取消"(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渔船)、"三退三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