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某铅锌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土样整体呈弱酸性;调查区域所在地的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污染,部分污染土壤已达到了危险废物浸出毒性级别。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缺乏必要的城市规划,国内早期的很多工业企业建于城市中心区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导致土地资源紧缺,许多城市开始将主城区的工业企业迁移出城,产生大量存在环境风险的场地(国外又称为棕地)。这些污染场地的存在,不仅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风险,而且也阻碍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然而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同时还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开展难度大、修复效果欠佳。因此,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和方法,对于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某焦化企业场地污染修复案例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焦化行业是工业领域的基础产业,它所生产的产品焦炭、焦油、煤气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焦化行业自21世纪以来得到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我国焦炭产量从9595.07万吨增至38406.2万吨,年均增长30%,占世界焦炭总产量比重也由28.2%跃升至61%。2015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5万吨左右,产量较2014年有所下降,这与焦化行业关联度最高的钢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破坏,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研究的热点,其中Cr因其高毒性及致癌性,土壤Cr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分析了Cr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及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总结了Cr污染土各项修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列举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标准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今后将不同技术组合研究的发展方向,并针对目前土壤修复市场提出了市场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机械厂电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电镀废水,会造成土壤六价铬和氰化物污染。以长期利用电镀工艺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为依托,通过前期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场地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确定修复目标和工程量;综合场地特性和污染特征,进行修复技术筛选,确定以"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为核心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工艺;通过小试和中试,获得最佳修复药剂组成和添加比例,并进行工程实施。结果表明:Cr(Ⅵ)和氰化物复合污染土壤经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工艺处理后,最大超标浓度由原来的37. 3,186. 0 mg/kg,分别降低至对应的标准限值3. 0,22 mg/kg以下,Cr(Ⅵ)浸出浓度<0. 5 mg/L,满足修复要求。该修复工程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其他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发布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相继实施,土壤和地下水质量已经成了又一关注热点,文章针对几种常用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研究了目前美国先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出了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方式。并建议考虑工程和制度控制相结合,使整个修复计划效益成本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铬化工、电镀和制革等行业。简述了我国涉铬行业概况,铬污染土壤的来源及铬特性,重点综述了国内外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修复工程案例。我国是铬盐生产大国,铬化工场地污染尤为严重且复杂。电镀类铬污染场地呈现铬、镍、铜、锌多重金属复合污染特点。制革类铬污染场地具有铬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目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是基于六价铬的还原稳定化原理,具体包括化学还原、化学淋洗、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考虑到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目前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绝大部分采用化学还原的修复技术。开发经济、环境友好型修复材料,探讨其修复机理和长期安全性是未来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甘肃白银东大沟铅锌镉复合污染场地水泥固化稳定化原位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白银东大沟Pb、Zn、Cd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毒性浸出、形态提取、微观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水泥对重金属污染场地的固化稳定化效果及适用性.毒性浸出结果表明,水泥对污染土壤中Cd、Zn能够起到较好的固化稳定化作用,在5%的添加量下,水泥对Cd、Zn的修复效率分别达到99.5%~100%、96.6%~98.8%,而Pb的浸出浓度提高了2.6~5.8倍;在8%的添加量下,水泥对Cd、Zn的修复效率分别达到99.6%~100%,94.4%~97.9%,而Pb的浸出浓度提高了1.9~12.5倍.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水泥能够使土壤中的酸可提取态Cd、Zn向残渣态转化,可还原态Pb向可氧化态、残渣态转化,稳定性增强.微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Pb~(2+)、Zn2+、Cd2+这3种离子可以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酸盐矿物和氢氧化物,进而对其起到固化稳定化作用.综上,水泥在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中具有良好的优势,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场地及环境条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科学》2017,(12)
以某废水排放场地为例,利用HYDRUS-1D软件构建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废水中氨氮成分在该场地非饱和带和饱和带中的富集,迁移和衰减过程,从而定量识别和预测含氨氮废水在排放期间及排放后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氨氮废水在排污场地的垂向入渗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吸附解吸作用,加上氨氮的反应衰减,使得氨氮浓度在垂向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波浪式推移变化过程.废水排放事件对排放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明显影响,使地下水面处氨氮的浓度最高时可达867mg/L超过当地地下水背景值(0.106mg/L)8178倍,同时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限值(0.2mg/L)4334倍,对地下水功能造成了损害.但是由于及时切断了污染源,终止了排放行为,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停排330d后土壤中氨氮的浓度接近0,地下水中氨氮的浓度低于2mg/L. 相似文献
20.
该文根据某柴油污染场地调查和污染物检测结果,利用GMS中MODFLOW和SEAM3D模块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和典型非水相液体(NAPL)苯、甲苯及乙苯的运移模型研究了NAPL的运移规律,模型中考虑了对流-弥散、溶解、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研究结果显示,NAPL污染羽在100 d内运移较快,呈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趋势,随后逐渐沿地下水流向扩散,甲苯的污染羽面积大于苯和乙苯。敏感性分析表明,组分质量分数、溶解速率和Fe(Ⅲ)初始浓度是影响NAPL运移的关键因素。组分质量分数越大,其在地下水中的平衡浓度越高;溶解速率主要影响NAPL到达平衡的时间,溶解速率越大,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Fe(Ⅲ)初始浓度主要影响甲苯的微生物降解过程,Fe(Ⅲ)初始浓度越高,微生物降解作用越强,但对于苯和乙苯,微生物降解几乎不受Fe(Ⅲ)初始浓度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场地污染范围的确定、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