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2):21-23,54
主要分析了降雨入渗补给、山前侧向补给、地表水入渗补给、引污灌溉的入渗补给及地下水排泄过程对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通过对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实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了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地下水水质。分析了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受污染原因,建议该地区必须控制污染源,同时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地下水是其重要供水水源。为掌握其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对2005—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F)、氯化物(Cl)、铁(Fe)、锰(Mn),新增污染物为砷(As)、硫酸盐及硝酸盐;近五年来,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南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廊坊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矿区浅层地下水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尼梅罗水质指数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简要评述了矿区开发对浅层地下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为将来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浅层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南口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对北京市南口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综合运用数学统计方法、Piper三线图示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以HCO3-Ca·Mg型水为主;地下水季节变化对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异性影响不大;浅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离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水质评价方法,计算出邯郸市各种地下水资源量。对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物质空间分布和污染物超标原因进行分析,原生污染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并存。通过对地下水变化趋势分析,预测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小质差应科学开发利用,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保定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对保定市整个平原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和分析,评价指标共20项,包括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pH等8项常规指标,"三氮"指标,六价铬等9项重金属指标。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研究了保定市平原区地下水组分的超标情况,并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总体相对较好,但浅层地下水除了汞、镉、六价铬、铜和锌5项指标未超标,其他指标均有超标现象,深层地下水中六价铬、pH值、锰、碘化物、氟化物超标。深层地下水水质仍然优于浅层地下水,但是六价铬超标问题值得注意。保定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受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地下水水质改善应注意天然因素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采集并分析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洛阳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HCO~-_3和Ca~(2+)分别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优势的阴、阳离子;HCO_3-Ca和HCO_3-Ca·Mg型为主要地下水化学类型;浅层地下水TDS和总硬度的平均浓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450.5 mg/L和329.3 mg/L。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地下水水质成分主要来自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等矿物的长期风化溶解。同时,逆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的河南北部平原是黄河频繁发生改道的地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且超标组分类型多,但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环境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作用仍需进一步得到量化.为了明确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成因,采集33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区域性水质调查,通过主成分-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模型揭示豫北黄河改道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钠>氟>砷>氯离子>硫酸根>铵根,特别是锰的超标率达到76%.水-岩溶滤富集作用、土壤来源、氧化还原条件和农业活动这4种因素是导致地下水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四者方差累积解释率达到71.24%,同时地表水的补给也会影响地下水质.新乡等北部的黄河故道区地下水中,铁、砷、铵根、总硬度和TDS等组分主要受到水-岩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造成浓度增加;黄河沿岸的水-岩溶滤作用、土壤来源与黄河侧向补给造成水中氟的富集;高锰地下水受到土壤组分影响广泛存在于研究区,而个别地区农业活动和地表水补给造成硝酸盐的点状污染.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区浅层地下水质污染加重,并有向近郊扩散的趋势,这是上海卫生防疫部门通过多年定点,定期对浅层水中进行监测得到证实,市卫生防疫站提请市民注意:市区浅水井已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之用. 监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一般卫生指标氨氮最高值为30毫克/升,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质评价中诸多评价因子的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改进三标度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耦合集对分析理论与综合权重建立了评价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数学模型。以焦作市府城遗址周边12处浅层地下水监测点为对象,选取Cl~-、SO_4~(2-)、NO_3~-、F~-、总硬度、TDS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指标体系,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对每处测点的枯水期、平水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时测点8、9水质分别为Ⅲ、Ⅰ类,其余10个测点均为Ⅴ类,严重污染率达83.33%;平水期时测点9水质为Ⅱ类,其余11个测点水质均为Ⅴ类,严重污染率达91.67%。针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恶化原因进行了分析阐释,并提出了合理有效、易于实施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对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管理,共收集吉林市城区2009年50个监测井的17项水质指标监测资料,通过因子分析法(F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F1~F5)作为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然后找寻其对应污染源,同时利用因子得分绘制各污染源在吉林市城区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所选5个公因子分别代表:迁移-富集作用、含磷污染质排放、“三氮”污染因子、有机污染因子、原生地质环境因子,其中F1和F5又可称为环境影响因子,F2~F4为人类活动影响因子;城区内地下水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渣堆放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各污染因子主要分布在江北区和中心区,且污染较为严重,而江南区污染分布最少,且污染最轻;计算城区内50个监测井地下水综合污染得分并作图,将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的综合污染状况及分布可视化,其中江北区和中心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最严重,江南区地下水水质最好;依据F得分分布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3个区:禁止开采区、非饮用水区和饮用水区,为今后相关部门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质量评价与污染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作为一种洁净而又丰富的淡水资源,已经成为新疆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主要水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2014年42组地下水样品,采用溶解性总固体(TDS)、总硬度(TH)、Cl~-、SO_4~(2-)、NO_3~-、F~-、铁(Fe)、锰(Mn)为评价项目,利用单项指标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统计了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各评价指标在不同水质级别所占的比例;采用8组2011年和2014年同一监测井的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对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了地下水的污染原因。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Ⅳ-Ⅴ类水质所占比例之和分别25.0%、45.5%和29.7%,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地表水补给导致铁含量超标;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4年地下水劣变程度为"潜水深层承压水浅层承压水"。影响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张虹  魏兴萍  彭名涛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2):2896-2906
为了有效防控山地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明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82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的15项水质指标,运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解析不同水质指标的污染源因子,量化因子对地下水质的贡献率;基于地下水脆弱性理论,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岩溶区、非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大肠杆菌群、Fe、Mn等元素超标率在50%以上;②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因子主要包括淋溶富集-城镇生活污染因子(贡献率42%)、地质环境背景因子(17.83%)、工业污染因子(13.74%)、农业污染因子(6.78%),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0.34%;③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强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都市区及周边>中部>东南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质地等3个因子对全域地下水污染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④土地利用类型与降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与坡度等双因子交互非线性增强了对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的解释力. 研究显示:污染源强与路径因子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地下水污染差异化;地理探测器为识别地下水污染影响因子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凉水河流域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地下水水质在100m以浅相对较差,但到2017年为止,水质保持稳定.2)浅层地下水与平原区河水同位素相对富集,且落在同一条蒸发线上;但整体上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不同,据此推断山前冲洪积扇河水入渗是区域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下游地下水主要受到侧向径流影响.3)同位素平...  相似文献   

15.
鲁西平原微咸水资源的开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平原处于黄泛平原的尾闾地段,常受旱涝盐咸多种危害。本文分析了浅层微咸水的形成、水质及动态特征,对水质、水量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可能性及灌溉效益。农业上开采浅层微咸水,无疑对扩大地下水资源及促进鲁西平原水、土环境的良性循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对很多地区的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严重破坏,研究其破坏机制及其主要因素可为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在对比分析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城镇化对浅层地下水质的破坏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永城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趋向复杂化;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作为当地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水源之一,由于受到地表氮素投入负荷、降雨和灌溉等因素驱动下,浅层地下水NO-3-N污染较为严重,威胁着高原湖泊水质安全.2020~2021年雨季和旱季从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农田和居民区的水井中采集了463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氮的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ρ(TN)、ρ(NO-3-N)、ρ(ON)和ρ(NH+4-N)平均值分别为24.35、 15.15、 8.41和0.79 mg·L-1, 8个湖泊周边近32%的浅层地下水样NO-3-N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要求(GB/T 14848),其中,洱海、杞麓湖和滇池湖泊周边地下水NO-3-N浓度超标率最高,其次是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最小为抚仙湖和程海.土地利用和季节变化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中各形态N浓度及其组成,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中各形...  相似文献   

18.
纳污泡和排污渠对浅层地下水影响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接纳石油化工废水的帖不贴泡和排放油田废水的西部排水干渠及其周围的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监测,分析出帖不贴泡的对周围浅层地下水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污染作用,主要污染物石油类的影响宽度是1705m;西部排水干渠也对附近浅层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窄,其影响宽度没有超过10m.说明长期接纳石油化工污水的封闭泡沼与排水干渠对浅层地下水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游洋洋  梁增强  霍宁 《环境工程》2023,(12):264-269+311
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精准评价劣Ⅴ类水质和同类水质间的差异,引入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浅层地下水与生活垃圾渗滤液直接接触,导致各监测点地下水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指标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分别为66.362~255.3251、13.89~40.036、15.111~21.417;各监测点地下水综合水质评价结果为9.645~25.9521,均为劣Ⅴ类;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以前垃圾填埋区。受隔水层对污染物的有效阻隔作用,微承压水水质较潜水层水质显著好转,各监测点地下水综合水质评价结果为3.100~3.700。从空间分布特征看,不同填埋区潜水或微承压水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填埋区潜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而微承压水综合水质评价结果差异不显著。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我国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评价和环境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用水量的持续增加,德州市浅层地下水被大量超采,局部区域已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德州地区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区域为V类水,V类水面积7596平方公里,95.70%的区域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由于地表水和浅层淡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深层承压水成为德州地区的主要开采层.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处于严重的超采状态.深层地下水水质具有高氟、高碘、低钙、低硬度、偏碱性的水化学特征,其中氟含量一般大于3.0毫克/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