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徐汇区环保办公室和少科站于7月9日至7月16日,举办了环保夏令营,组织了部分少科站学员和各中学环保活动积极分子去江西庐山进行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在这次活动中,营员们考察了庐山上如琴湖的水质情况和旅游点的生态环境情况;测试了庐山牯岭街的噪声;了解有关长江下游的水文、地理情况和庐山环境保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庐山是一座科学名山。以其地学文化价值的世界性意义,于2004年2月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庐山经历了约20亿年来的沧海桑田之巨变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地质作用,不仅造就了绮丽的山江湖景观,也遗存有十分丰富、保存完整、出露良好的地质遗迹景观。在以庐山为中心、40km为半径的大科学园内,出露有八大独特、典型和富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一是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二是出露了比较齐全的元古宙地质断面,是研究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三是位处李四光厘定的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地段,淮阳弧顶与联合旋卷构造形迹发育良好;四是庐山山体是一个典型而富有特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五是保存有地垒式块断山构造的典型形迹;六是断块、冰川、流水复合地貌景观奇特;七是发育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和亚洲最大淡水湖泊湿地;八是发现了商代采铜遗迹与城门山、彭山典型多金属矿田等地质遗产。  相似文献   

3.
庐山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庐山风景秀美、人文历史丰富,伴随着庐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庐山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游客关于庐山旅游景区环境的看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水、空气、固体垃圾的污染现状,提出了改善庐山旅游环境质量的举措,将为庐山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庐山降水的化学特征和酸化趋势,于2011年夏季及2012年春季在庐山进行降水采集,对降水的p H、主要阴阳离子和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性降水出现频率为100%,p H均值为4.44。降水中SO_4~(2-)、NH_4~+、NO_3~-和Ca~(2+)占总离子的70.1%,降水酸度主要贡献为H_2SO457%、HNO_325%及有机酸19%。降水的相对酸度较高,在2011年夏季和2012年春季分别为0.47和0.32。而SO_4~(2-)/NO_3~-则分别为2.28和2.63。相对于1993年春季,庐山降水酸度趋于降低,SO_4~(2-)、Ca~(2+)浓度水平下降明显,而NH_4~+、NO_3~-略有升高,HNO_3对酸度的贡献增加,降水已由硫酸型污染转成混合型污染。相对于国内其他背景站点,庐山降水酸度较高,但总离子浓度水平较低,因此庐山作为研究中国东南酸雨区的背景站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庐山星子温泉及其地热田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星子温泉,位于庐山南麓的星子县温泉村,泉水水温最高达72℃.热矿水类型为氟水、硅水、硫化氢水和氡水,适宜休闲、旅游、度假、理疗开发利用.在温泉出露处以西约1 km南山公路的南侧,钻孔揭露见地热水,水温63℃.两地地热水的特征有其相似性,其形成与分布都受控于EW、NNE、NW向断裂,但二者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热储结构.  相似文献   

6.
江南造山带东段鄣源地区广泛发育呈构造岩块产出的镁铁质岩浆岩,包括空间上密切共生的蚀变枕状-块状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等。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上总体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Nb,P,Ti),类似于岛弧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枕状玄武岩形成于(832±19)Ma,与伏川蛇绿岩和庐山地区枕状玄武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鄣源枕状玄武岩形成于弧后小洋盆环境,与其东侧的伏川蛇绿岩和西侧的庐山地区枕状熔岩同属新元古代中期弧后洋盆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水量平衡及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庐山地区三个不同研究点(庐山西北面莲花镇,山顶牯岭镇和东南面海会镇)采集的102个次降水样品同位素资料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氘盈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庐山地区夏半年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值δ18O平均值(-6.1‰)小于冬半年(-4.8‰);氢氧同位素特征和氘盈余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平均氘盈余值(10.6‰)大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评估值(10.0‰);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δD=7.45δ18O+8.36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δD=8δ18O+10相比,其斜率和截距均偏小。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同位素特征发现,庐山地区大气水汽夏半年主要来源于低纬度南海和印度洋,冬半年来自于干燥的华北和西北内陆;局地水汽影响和地理位置差异导致了降雨同位素特征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可为今后展开庐山地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视觉     
《环境》2018,(11)
正江西庐山秋景美不胜收2018年10月23日,游客在有着"秋如醉"的江西庐山欣赏美景。当日是霜降节气,金秋十月的江西庐山秋意正浓,色彩斑斓的植被与云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9.
匡龙 《世界环境》2003,(2):78-82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泉城抒怀     
泉城抒怀我到过许多地方。“峥嵘何壮哉”的华山,“秀出南斗傍”的庐山,“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白波九道流雪山”的长江……无一不阔大雄伟,奇险壮丽。但,我独独钟情于泉城─—济南。初春,北方城市尚未褪去灰色,泉城的街头已嫩绿鹅黄。微风轻指,柳丝袅袅,令...  相似文献   

11.
对庐山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263~1 400 m)上31个石生苔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氮含量〔w(TN),以干质量计〕和氮同位素值(δ15N)进行了分析. 苔藓w(TN)与海拔高度(Laltitude)的关系〔w(TN)=3.11-7.85×10-4Laltitude〕表明,在庐山风景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苔藓w(TN)呈逐渐下降趋势. 根据前人研究的苔藓w(TN)与大气氮沉降量的定量关系,估算出庐山山顶和山脚的大气氮沉降量分别为24.61和41.72 kg/(hm2·a). 苔藓δ15N在-4‰~-2‰范围出现的频率最高,表明庐山风景区大气氮沉降主要来源于农业或自然土壤中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功能间协调水平及各自对整体协调的作用方向,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所构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路径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特点,能够在乡镇街道尺度有效识别“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和空间协调关系。(2)在乡镇街道尺度的较高标准约束下,苏州市“三生”空间功能具有较显著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三生”空间功能协调整体水平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协调水平主要受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同向作用,生态空间功能的协同作用不足、多呈现反向关系。(3)从城区、乡镇、生态单元等不同空间类型提升“三生”空间综合功能,完善基层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三生”空间的整体协调,构建功能复合、风貌相宜、协调共进的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景观生态学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对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980~2008年间林地始终占据了景观的主导地位,约为流域的40%;近年来滦河流域除林地外其它景观类型都有显著性变化;总体上看,滦河...  相似文献   

14.
有效、合理地评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论文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测量北京1991~2004年景观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因素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此对北京地区1991~2004年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的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具体结论为:①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过程,1991~2004年北京景观变化的主要特征为人工建筑景观持续增加以及耕地景观大量减少;同时,山区林地景观增加也比较明显。②研究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水平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山区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要明显低于平原区,受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影响相对较小。③研究区各种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间生态风险水平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森林景观的生态风险最低,而混合景观的生态风险最高,受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的影响最为明显。④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景观单元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混合两种景观类型,其中混合景观所占比重最高。  相似文献   

15.
Land-use intensification has led to a landscape mosaic that juxtaposes human-managed and natural areas. In such human-dominated and heterogeneous landscapes, spillover across habitat types, especially in systems that differ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may b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cess structuring communities. While there is much evidence for spillover from natural habitats to managed area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flow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is paper synthesizes studies published to date from five functionally important trophic groups, herbivores, pathogens, pollinators, predators, and seed dispersers, and discusses evidence for spillover from managed to natural systems in all five groups. For each of the five foc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natural to managed direction are common, often with multiple review articles on each subject which document dozens of examples.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studies which examine movement in the managed to natural direction is generally less than five studies per trophic group.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pillover in the managed to natural direction has been largely underestimated. As habitat modification continues, resulting in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landscapes, the likelihood and size of any spillover effect will only increase.  相似文献   

16.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景观特征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集地质、地貌、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其中以丹霞地貌景观最具特色。它是国内发育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以孤峰、峰林、残丘等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公园内拥有丹霞地貌景观、丹霞水体景观、丹霞生态景观和丹霞文化景观等4大丹霞类型。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地球历史的丰富信息和演化过程,展示了世界上一些重要地质事件的突出证据;孕育了分布最密集、造型最精美的造型石;是世界上极具濒危的中华秋沙鸭最大群体的越冬地;古崖墓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人文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些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现象、自然演化过程和杰出的天然美景集中展示于公园,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明庐山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在庐山的南、北坡按200 m的高差分别选择6个和5个不同海拔采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采集土样,测定了土壤Cu、Zn、Cd和Pb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对照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庐山表层土壤Cu、Pb、Zn和Cd含量普遍超标,且北坡污染程度比南坡更重,其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达2.54。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南坡Cu、Pb和Zn污染程度加重,而北坡未表现出这一变化规律。土壤重金属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证实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外部,而非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