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环境方面的研究人员,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困惑:尽管许多管理部门都有相应政策,各学科专家也在不断研究,然而,面对层层关口,一些对生态系统可能有重大破坏的工程还是能“绕过”层层关卡,并不断上马,有时甚至是“兵不血刃”!这大概也是我国生态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挡不住某些破坏性工程的“穿越”,或者说消灭这个看不见的“大漏勺”呢?其实,仔细想起来还是局部视角或局部利益在作祟。  相似文献   

2.
“后危机时代”之机 对于我们,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几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其所以然“机遇”所在,却未必有几人能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泉。“凡有水井之处,即能歌柳词”讲的是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酿育文明的源泉。但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文明进步了,水环境却退化了,一条条河流干涸了,一个个湖泊消失了,甚至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地步。松花江以及沱江的污染、太湖蓝藻暴发等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故,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的要求差距太大!  相似文献   

4.
游歌 《沿海环境》2000,(8):28-28
鸟是人类的朋友。古往今 来,许多名人倾之以诗,赞之以文,表达了爱鸟之情和护鸟之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护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薄,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人把鸟在巢中嗷嗷待哺的情景用拟人手法写成诗,以教育人们爱鸟护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鸟诗,诗中咏到的鸟儿多达数十种。杜工部最喜欢观赏的首推鸬鹚,他对鸬鹚甚至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而一旦重新相见,便高兴得大声吟唱:“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北宋诗人苏东坡深受…  相似文献   

5.
放生乱像     
《环境》2022,(10):62-63
“放生”似乎成为舆论场上的热词。从放生者看来,此举可以“积善积德”,有的还指望通过放掉一些奇形怪状“生灵”,为自己和亲朋好友多添些福气。可现实情况却是,放生一旦越出法律边界,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放生者本人也将受到法律惩罚。尤其是放生外来物种,很有可能打破当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张科 《环境》2009,(11):14-16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儿时的歌声犹在耳畔,“种太阳”的梦想却已照进现实。在屋顶上“种太阳”,让太阳之光开花结果,这得力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太阳能应用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并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还需要多远?也许很快,也许很久……  相似文献   

7.
岩泉 《世界环境》2005,(2):70-71
“山林若是没有鸟,明媚风光长不了,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生态之仪表。”家乡的山很多,林子也很大;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我每次回去,都能受到它们的热烈欢迎,真是“山鸟多情如识我”。  相似文献   

8.
Lool 《环境》2004,(4):4-5
一天中午,我走进满载人员的电梯,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来:“你最近还拍鸟吗?”说鸟的?!在单位早已有了一个共识,凡是讲鸟的,一定与我有关。这个声音显然是对我说的吧,我好奇地回过头,在最里面一层我看到了他——我们台的一位副台长。噢,天哪!认识他足足有十年之久,在单位大家时常抬头不见低头见,但相互之间从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直接的工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9,(1):32-34
当世界上所有环保人士为巴拉克·奥巴马的胜利欢欣鼓舞时,人们似乎暂时忘了美国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所面临的空前挑战。人们需要工作,也需要清洁的能源,同时还需要阻止全球变暖,而奥巴马,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向所有美国公民及世界承诺:“这是我上任后的头号目标。”然而,奥巴马的胜利能给地球“降温”吗?  相似文献   

10.
画眉之死     
清明节回老家,景叔送给我一只刚捕到的画 眉鸟。 这只画眉看上去很漂亮:黑亮的眼睛,尖长的嘴,尾巴修长。最奇特的是它的眼眶长着一圈白毛,如同用画笔描上去一般。也许,这就是人们之所以把它叫做“画眉”的缘故吧?把它放进笼子的时候,画眉扑腾着拼命往笼外扑撞,鼻子两边都撞伤了,血肉模糊的,鸟笼四壁都溅满了点点滴滴的鲜血。我不明白它何以如此奋不顾身,是因为思念远在青山的另一只孤鸟呢,还是为了重新回到笼外的高天阔地自由地生活? 也许我没有理由囚禁这只野性十足的画眉鸟,但总不甘心放弃将之驯服的念头,为了使它安静下…  相似文献   

11.
飞鸟游鱼     
遥望飞鸟从光滑的蛋卵中孵出来的,却是披着茸茸之羽的鸟,张开翅膀就能飞,造物的神奇真是不可思议。鸟和水中的鱼,地上的兽,万物之灵的人,本质的区别就在一双能飞之翅的有无。飞禽走兽,飞鸟游鱼,着眼点都在一个“飞”字上。笼中的鸟再美丽,也不是一只真正的鸟,它被剥夺了飞的权利,成为可忠的囚徒。树上的鸟儿唱得再动听,即使夜莺之歌吧,也不过林中歌唱家而已,若是放弃了海阔天空的翱翔,也便愧对那双天赐之羽了。汉字的创造者尊重这双翅膀,“飞”字象形地重叠了双羽,乃有了“升”,它抓住了鸟类腾飞的全过程。文字改革家创简…  相似文献   

12.
马放  邱珊 《环境保护》2007,(1B):30-33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源条件的优劣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直接关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然而我国目前正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导致哈尔滨400万群众停水近4天,2006年发生的北江、湘江和洞庭湖重大水污染事故均不同程度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饮水水源地安全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应急和预警作为应对饮用水突发事故的必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在目前形势下越发显得必需与重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沿海环境》2002,(8):26-26
鸟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发明的飞行器就是从飞鸟身上得到的启示。但是,当人类能够自由翱翔太空的时候,鸟类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伴随工业文明,这些人类的古老朋友还能与我们和谐相处吗?鸟儿也会“城市化”当城市化成为热点,大量土地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时,鸟类也在适应着城市化的变化。麻雀:这是真正适应城市化的鸟类,目前城市大部分区域都有麻雀活动的踪迹。白天,麻雀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觅食,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垃圾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夜间,它们把隐蔽度较好的树冠作为夜宿场所。麻雀虽不甚畏人,但多数避开人群密集和…  相似文献   

14.
张阳光 《环境》2002,(6):32-33
一位欧洲学者说,作为探险爱好者,他曾拜访过北极圈里的沙米人和因纽特人,甚至深入到西伯利亚原始密林中,探访过一些土著民族。然而,对他诱惑最大的,还是去中国东北拜访赫哲人!这个对不少人来说还相当陌生的民族,在国外为何会有如此知名度?美国学者称之为“神秘的鱼皮部落”,他们为何和鱼会结下不解之缘? “冰下捕鱼”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仅5000余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和佳木斯一带。“赫哲”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圣祖实录》。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  相似文献   

15.
告别野味     
彭匈 《沿海环境》2000,(4):31-32
外国的高速公路旁边,经常可以见到画着一头跑鹿的木牌我问当地的朋友是什么意思。朋友说,这是一种与环保有关的标志,提醒司机这儿经常有野生动物穿过公路,开车得减速留神,以免伤害。我听罢发出感叹:唉,如果我们那儿的公路旁也能竖起这样的木牌就好了!然而感叹完毕还不到一分钟,便改变了主意:不能竖!千万不能坚!为什么?倘若凡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都竖起这种牌子,其结果很可能与当事者的美好愿望相反-直接导致偷猎者半夜三更去那里打伏击。国人好吃,天上飞的,山上跑的,在人们脑子里反映出来.多半是这两个字:“野味”。许…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安全     
现在有些企业的职工经常发牢骚,说什么迟到,睡觉,离岗还要扣工资,不时还冒出句“最近有点烦”,问之何烦之有?答曰:公司动真格了,已非昔日的“心太软”,  相似文献   

17.
陈丹 《世界环境》2007,(3):82-83
文学界对“80后”的讨论如火如荼,报刊文章可谓连篇累牍,莫衷一是。但不论是褒还是贬,作为一个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无疑是开放的,活跃的。一次偶尔的与年轻“80后”“环境人”的谈话,使得我们有了开辟一个专门供年轻人讨论、探讨的“园地”之想法。其实,把“80后”的范围再扩大,我们欢迎所有的年轻人,甚至是所有读者都能参与到“青年论坛”这个新栏目,我们愿意给关心环保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每期我们都会针对一些热门的环境话题展开公开讨论,本期话题是关于种树和气候变化,下期的话题为:降级循环利用(见文末)。我刊还在网上开辟了讨论空间,希望大家能参与到网络这个更即时、更方便的谈话空间(http://www.douban.com/group/WorldEnviron/)。[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雾霾天比“南霸天”还厉害,南霸天说的是地主恶霸,被南霸天欺侮压迫的人虽深受其害,但毕竟可以抗争,可以躲避,可以远走高飞等等。但这雾霾天,你能躲到哪里去?它废你武功于无形之间,整你害你于朦胧之时,不分任何场合,不分任何人,不分年龄阶段,雾霾弥漫,无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一介布衣,无论你是武林高手还是英才俊杰,一律望雾霾而伤感,看落花而掉泪,想自己而伤心。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诚然,再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生产和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甚至一跃成为世界第排名第二的经济体系.然而背后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呢?也许最近肆虐的沙尘暴、PM2.5等等都能说明问题,甚至耗资10多亿进行的有关土壤的污染调查数据还不敢进行公开……等等这一些都说明了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程度.当然,我国西部地区也不能幸免.环境保护和生态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心里,对环境的恢复和建设迫在眉睫.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才能好,社会经济及政治也会稳定和谐.下面,本文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言     
100多年以前,森林的水文气候效应问题开始引起包括森林生态、森林水文和森林气象等领域的专家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的讨论,在我国林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生态恢复与建设,使得人们又旧话重提,开始了关于森林水文效应问题的新一轮的讨论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森林究竟能否增加降水?森林是“水库”还是“抽水机”?森林是增加径流还是减少径流?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仍然莫衷一是。持肯定态度的人,可以举出大量的理由与例证;而持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