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新临 《中国劳动科学》2010,(5):F0003-F0003
3月30日.就业优先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安徽省望江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胆创新,迎难而上,以加强“六大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使一大批社会闲散劳动力实现了就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县再就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新增就业岗位1566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8.3%,其中从事个体经  相似文献   

3.
扩大就业的关键在于扩大就业制度的建设,不仅要建立政府促进就业机制,也需要构筑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理顺扩大就业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和公共服务价值,能够正确引导就业形态良性发展。因此,研究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作用是扩大就业问题的基本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就业平台,建立民生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关系,需要考虑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这也是衡量社会就业水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上海市奉贤区按照市、区政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要求,在实施“市政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实事项目,积极稳妥地推进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以下简称“镇保”)的同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拓宽就业渠道,使全区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每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瑞典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瑞典现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其主要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科学》2005,(9):72-73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成委发[2005]33号),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完善再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等五大举措,全面建立并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促进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7.
2007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十五次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吴邦国委员长主持讲座。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讲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就业的现状和问题,二是就业促进立法是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三是对就业立法的几点建议。现将莫荣同志的讲稿发表,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就业工程关系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劳动保障局始终坚持把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保障生活作为重要目标,以加强培训为抓手、以鼓励创业为重点、以专项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服务为保障,着力推进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2.82%。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三点。  相似文献   

9.
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就业形式和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镇2.4亿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由1996年的57.4%下降到51.1%,个体、自营劳动者等灵活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以上,这个庞大的群体却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多是灵活就业,中断参保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续保问题已成为影响下岗职工从事灵活就业意愿、妨碍其再就业的不利因素。研究分析和解决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扫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的体制障碍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科学》2005,(3):10-16
制定《促进就业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为此,党的十六大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决定了促进就业工作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既要优先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也要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在促进就业方面是采取失业保险制度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相结合的体系,为劳动者的就业风险提供保障。但这一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政策随意性大等问题。本文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基本思路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加速相关立法工作,通过法制化使就业政策制度化;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使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客观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低于1000万,而与此同时,现有的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不少于2400万,  相似文献   

13.
妇女有着丰富的就业潜能,她们在社会许多领域,尤其在服务业中,有着比男性得天独厚的特质一随着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诸如家政服务、小饭桌、净菜社、餐饮部、托老所、幼儿园、美发店、打字社等等,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在促进妇女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各地有关部门已经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湖南省劳动保障厅在年初组织开展了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活动。活动期间,全省共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30万人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25万多份,家访援助对象47万人并为其制定服务计划书:帮扶3.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帮助4200多户零就业家庭中的7856人找到了工作;免费技能培训15万人次:为18万从事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2320万元,为1.2万从事公益性岗位人员落实岗位补贴1200万元,为625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万元。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艰巨的任务,是衡量江西能否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教育培训是江西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论坛”是中国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促进就业的战略和政策。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重点讨论促进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等问题。论坛举行了7场全体会议.会议主题主要是“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国际经验、挑战与对策”,“农村就业挑战”等。大会第二天同时举办了9场分会。主要议题是就业与经济政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劳动力流动与就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与非正规部门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就业促进中的社会对话、公共就业服务与特殊群体就业保护等问题。为让读者了解这次论坛情况.本期摘要刊登了部分代表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就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促进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确立就业优先地位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在促进就业制度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极需关注。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促进就业制度中的政府责任问题进行一番初步的法理解析,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河南省新乡市就业促进工作按照“抓就业就是抓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科学》2006,(1):I0001-I0006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商度重视就业冉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同时,也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等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把统筹城乡就业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城乡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6694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78%.失业职工再就业1711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1.42%;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328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5.6%;972名失地农民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有就业愿望的适龄农民就业率达到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