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介绍 矿山安全技术研技所开发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在中国安科院研发的第二代超级RFID技术平台基础上,结合了国内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相关厂家研制的,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18微米芯片技术的井下定位系统。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四面八方     
曹庄矿投入使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本刊讯为对矿井井下工作人员实施准确的安全监控、跟踪定位,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山东肥城矿业集团曹庄矿从2月上旬开始,正式投入使用KJ69N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3.
张轩 《中国安防》2007,(6):47-49
当前。国家对现代矿井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提出的“本质安全”就要求矿井内部的人、物、系统达到安全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企业零事故。如何对地下作业人员进行准确的定位,其身份卡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运用Zigbee技术在无线个人区域网中的应用,对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身份卡进行设计,并针对井下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人员定位系统身份卡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身份卡的低功耗、稳定运行为井下人员遇险求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科院)在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完成的。该系统是基于第二代RFID(射频技术)技术平台基础上,结合了国内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研制的,采用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5.
为对矿井井下工作人员实施准确的安全监控、跟踪定位,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山东肥城矿业集团曹庄矿从2月上句开始,正式投入使用KJ69N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WIFI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矿井下复杂环境中受到干扰,造成使用精度误差等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微型惯性传感器制作足部轨迹测量传感器,通过惯性轨迹测量算法计算并跟踪井下人员的移动轨迹。使用基于固定阈值的零速检测技术和基于Kalman滤波的零速校正技术估计并校正由于系统长期工作造成的偏移误差。通过实验证明采用微型惯性传感器能够在不依赖于外部传感器的情况下对人员轨迹实现测量跟踪,Kalman滤波的应用能够减少惯性轨迹测量系统造成的长期漂移误差,可避免井下复杂工作环境对定位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人员动态管理,湖北黄石丰山铜业公司给600名入井人员发放了一个身份卡片,卡片上安装一个小小的芯片,一旦工人入井.平巷口安检站的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就开始工作,对每一位入井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管理,针对目前矿山井下人员定位不精确,存在定位盲区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加权三边测算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新方法。该方法在不增加节点和成本的基础上,将节点布置成三角模式,依据权重对节点进行优选,运用最大概似法论证了定位的精确性。通过实例对加权三边测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误差在3 m以内。加权三边测算法能够实现井下人员精确定位,可以运用于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阶段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定位精度低、成本高、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802.11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真三维人员定位系统,该系统根据功能特征划分为现场设备管理层、系统运行监控层和地面监控管理层。工作时,定位分站将移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过来的位置坐标信息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光纤冗余网中,紧接着将位置坐标信息通过CAN现场总线传输到地面数据服务器内进行解压、分析处理和可视化显示。实验结果表明:当加权因子k取1.1时,该系统在井下巷道测试环境中的平均误差仅为1.15 m,且长期运行无故障,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0.
基于RFID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璐  秦汝祥 《安全》2004,25(1):18-19
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原理,采用射频识别系统能够对井下人员进行识别,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采集、传送.该系统一方面实现了井下人员的考勤,另一方面能够对事故中人员定位,实现快速救援.  相似文献   

11.
梅山矿业结合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平台,先后建设了"井下通讯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完善了"多级机站通风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和"视频网络监控系统"等子系统,提高了井下采矿的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雪连  刘超 《安全》2010,31(2):5-8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日益完善,信息采集和处理已逐渐成为矿井管理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对煤矿井下人员、车辆、物资等进行可视化定位管理,并对各种危险因素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预警,进而开发出煤矿安全生产可视化监控平台,实现有效的矿井安全管理、灾害预警及抢险救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利用ZigBee无线网络的特点和特有定位算法,把无线射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利用煤矿井下通信基站,真正实现了井下人员的精确定位。可提供丰富的数据、图形信息,能从地面实时监测井下人员、设备当前位置、行走路径,统计井下人员数量和分布情况,按照煤矿的实际情况提供考勤功能,在事故发生前,安全生产监控中心,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不同位置的各种安全生产的要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可快速检索事故发生当时,甚至事故发生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井下工作人员的具体分布位置,从而制定出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并实施有效的现场抢救指挥。  相似文献   

14.
基于RFID及WSN技术的矿山实时三维定位及灾害预警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矿山灾害死亡事故数据,突显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提出了构建矿山实时三维定位及灾害预警平台的重要性。平台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现井下工作人员、井下移动设备的三维定位,实现井下巷道工作环境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井巷通风风速、有害气体含量等)的实时监测,分析实时监测数据,预警井下数据异常区域,防止灾害发生,分析灾害发生位置、原因及发生时井下人员、移动设备等信息,为灾后救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国,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问题,矿难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和社会和谐.当前,各种先进安防技术普及应用无疑是降低遇险人员伤亡率的最有效途径. 强力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完成"六大系统"安装,具体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否则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平时考勤以及发生井下事故时能够对受困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定位搜救,提出了一种接收信号强度分区(RSSP)定位算法。RSSP定位算法把井下相邻参考节点间划分为若干分区,根据井下人员(移动节点)所在巷道位置的接收信号及强度情况对其进行定位。此算法比较简单,功耗低。经过MATLAB模拟仿真,得出RSSP算法比经典的RSSI和RFID算法定位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王家岭"3·28"矿难,再次使建设完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井下安全避险"6大系统"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加快建设完善煤矿井下救生舱等紧急避险设施,才可能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最后一道生命保障。  相似文献   

18.
薛福利 《安全》2022,43(1):48-52
为解决传统油田钻修井作业安全监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监测定位误差较大,无法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问题,本文开展基于UWB定位技术的油田钻修井作业安全监测方法研究,通过油田井下液位数据采集、基于UWB定位技术的钻修井安全作业节点定位、划分钻修井作业安全监控动态预警范围,提出一种全新的监测方法,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的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减小监测定位误差,为作业人员安全提供保障,提高油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26日,辽宁阜新恒大煤业公司发生煤尘燃烧事故。这一事件值得我们从安防行业角度分析矿难,以警示后人。煤矿安防监控系统几大板块煤矿区防爆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的建置内容包括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及通信联络六大系统,其中各个系统皆对应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建置一套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导致矿工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事故后煤矿井下形成的高温、缺氧环境和有毒有害气体。常村煤矿构筑的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可提供井下紧急避险,可准确定位井下人员,可保事故后通信畅通……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评价:"新型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