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无花果一株内生真菌链格孢属FL25(Alternaria sp. FL25)的次生代谢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波谱(MS,1H-NMR,13C-NMR)解析,分别为Fumitremorgin B(1)、Fumitremorgin C(2)、Helvolic Acid(3)和环(苯丙-丝)二肽(4).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4个化合物对大部分测试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内生真菌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将自杉木分离纯化的3株真菌青霉属(Penicillium)CG2 (A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AY13(B菌)和踝节霉菌(Talaromyces)AJ14(C菌)作为分解菌株,以菌丝、灭菌发酵液以及单菌和混菌的方式添加到装有杉木凋落叶的盆钵中,同时设置未添加真菌的对照(CK)处理,研究杉木凋落叶在不同菌株调控下10 d、30 d、60 d、90 d以及120 d内的分解动态.结果显示,A菌液处理在120 d内凋落叶质量损失率最高,而AC菌丝处理60 d时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高23.97%. 60 d时凋落叶碳含量在A菌丝处理下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低16.74%,而B菌丝处理90 d时含量最低,比对照低21.13%;大部分菌丝、菌液处理下氮含量较对照增加,其中A菌液处理下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高17.05%;与氮元素相似,磷含量同样增加,A菌丝处理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比对照高46.67%;而钾含量在C菌液处理下比对照低28%,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0.05);90 d时碳氮比在A菌丝和B菌丝处理下数值最低,分别比对照低25.54%和25.11%,且都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而A菌丝处理60 d时碳磷比最低,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低43.05%.上述结果表明,3株内生真菌对杉木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A菌株影响明显,这对杉木菌肥的选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使用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应对连栽障碍的可能性,在前期已获得2种木麻黄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槲皮黄素-3-β-葡萄糖苷,Q3B)胁迫对木麻黄(Endophyte-free,EF)幼苗小枝活性氧代谢和清除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感染(Endophyte-infected,EI)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的木麻黄水培幼苗(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为实验材料,在控制环境水培条件下,分析内生真菌对Q3A和Q3B胁迫下木麻黄幼苗小枝活性氧代谢和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内生真菌的侵染能够有限缓解木麻黄化感物质的胁迫,在中度轻度及短期胁迫(100 mg/L 0-12 h、50 mg/L 0-24 h、25 mg/L 0-36 h、12.5 mg/L 0-48 h)下有明显的效果,表现在与木麻黄EF相比,木麻黄EI活性氧含量显著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保护酶活性显著增加;内生真菌缓解化感物质胁迫的有效浓度和胁迫期与木麻黄EF能够耐受的化感物质胁迫浓度和胁迫期一致;Q3A胁迫下木麻黄EI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Q3B胁迫下的提升幅度.说明内生真菌提升了宿主木麻黄的抗逆性,对宿主应对Q3A胁迫的贡献更大,推测内生真菌对木麻黄EI保护酶系统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木麻黄保护酶系统合成和降解还未受到不可逆伤害的前提下.(图6表1参40)  相似文献   

4.
提高猪粪和城市垃圾堆肥质量的菌种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内发酵菌剂筛选试验的结果表明: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彩色云芝(Palystictus versicolor )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3种菌剂对促进猪粪、城市垃圾腐熟最有利。在有机肥发酵过程中,除臭作用员明显的分别是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青雷属真菌(Penicillium sp.-1)和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菌剂。  相似文献   

5.
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高通量技术分析,研究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林下套种楠木(IP)3种处理措施对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相比于UR模式,IP模式与UP模式土壤真菌群落Chao l指数、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较高;本研究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优势真菌为座囊菌纲与木霉属;在纲分类水平下,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IP模式土壤中座囊菌纲相对丰度较高(23.2%),粪壳菌纲相对丰度较低(8.78%);在属分类水平下,与其他2种模式相比,UP模式土壤中木霉属真菌相对丰度较高(9.97%),Apiotrichum属相对丰度较低(0.56%);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格孢菌目、Paraboeremia、Paraboeremia_selaginellea等真菌类群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自然含水率与非毛管孔隙度为不同管理模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IP模式下真菌群落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可能更利于土壤养分的维持与土壤质量的提高,结果可为探究科学合理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及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护提供技术参考.(图7表6参58)  相似文献   

6.
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是华南地区的一种特色蔬菜.为探究无土栽培和土壤栽培菜心内生细菌的差异,以这两种栽培方式的菜心为材料,分离内生细菌.根据插入序列指纹图谱(IS-PCR)结果进行聚类,对代表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将菌株加入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收获后测定菜心的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显示,从两种菜心中共分离到31株内生细菌,IS-PCR结果将其聚为9个类群,16S rRNA基因鉴定其分别属于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Rhizobium sp.(根瘤菌属)、Microbacterium sp.(微杆菌属)、Leifsonia sp.(雷夫松氏菌属)、Sphingomonassp.(鞘氨醇单胞菌属)、Alcaligenessp.(产碱菌属)和Agrobacteriumsp.(农杆菌属).土壤栽培菜心中可培养细菌数目多于无土栽培菜心,且土壤栽培菜心中内生细菌的碳代谢更多样化.生理生化实验显示,部分菌株能分泌生长素和铁载体.加入土壤栽培菜心中分离得到的菌株SCG14和SCG0802后,无土栽培菜心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本研究表明无土栽培和土壤栽培的菜心中的内生细菌在种类、数目、分布部位和碳源利用能力上有差异;此外,分离得到的菌株能提高无土栽培菜心的相对叶绿素以及可溶性糖含量,有开发为微生物制剂的潜力.(图4表6参35)  相似文献   

7.
甜瓜(Cucumis melo)连续种植造成土壤自毒物质积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发生改变,影响甜瓜枯萎病的防治,导致甜瓜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研究甜瓜自毒物质对生防菌木霉菌(Trichoderma sp.)生长和产孢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甜瓜枯萎病生防效果和改善土壤微环境。采用含有自毒物质和生物炭培养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甜瓜主要自毒物质(阿魏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对木霉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及生物炭缓解自毒物质对木霉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毒物质对木霉菌生长和产孢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培养基中自毒物质浓度超过3 mmol·L~(-1)时,对木霉菌生长的抑制率都超过50%。自毒物质对不同木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抑制率都有极显著差异,抑制效果表现为阿魏酸苯甲酸肉桂酸。不同木霉菌对自毒物质的耐性(或抗性)不同,从生长上看,对自毒物质耐性(抗性)较强的菌株有TSY2、TFC2、TFC3,较弱的有TFC1和T23;从产孢上看,对FA耐性(抗性)较好的菌株有TSY2,对BA较好的菌株有TFC3和T23,对CA较好的菌株有TFC3和T33。生物炭能够缓解自毒物质对木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抑制作用,能够极显著促进木霉菌的生长,但对产孢的缓解作用,不同自毒物质和不同木霉菌表现不同。研究结果为木霉菌生物防治制剂的研制和木霉菌生防效果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道地药材丹参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出抑制多重耐药致病菌的新型抗菌物质.通过分离纯化丹参茎和叶中的内生真菌,得到145株菌株,将菌株发酵液分别进行普通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多重耐药致病菌(沙门氏菌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和大肠杆菌耐药株)的抑菌试验,筛选得到3株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其中抑菌效果最显著的一株菌株S4,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Phomopsis sp.对S4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大类成分、LC-MS和GC-MS分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富含酚性物质、生物碱、对羟基苯乙醇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表明丹参内生真菌抑菌效果显著,富含活性物质,为耐药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资源.表5图4参20  相似文献   

9.
内生真菌拟茎点霉属真菌Phomosis sp.S4菌株发酵次生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上具有应用前景.为探究S4菌株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机理,以稻瘟病菌为研究材料,通过普通抑菌实验、扫描电镜、荧光定量PCR以及生理实验,检测S4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细胞膜的作用情况.扫描电镜实验显示经S4菌株提取物处理的稻瘟病菌菌丝严重变形,菌丝表面出现大量褶皱,表明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细胞膜中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ERG1、ERG11、ERG6基因分别下调了2.0、1.40、2.7倍,ERG7基因上调了1.38倍.随后的生理实验也表明经过S4提取物处理的稻瘟病菌确实存在细胞内容物泄露的情况.本研究表明S4提取物通过抑制麦角甾醇合成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晰抗盐木麻黄内生真菌次生代谢物与盐分胁迫之间的关系,选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NaCl浓度培养的两株木麻黄内生真菌(Y6、Z1)及其混菌发酵液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Y6菌发酵液在5%NaCl浓度下赤霉素含量最大,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P 0.05),Z1菌发酵液中玉米素含量显著高于Y6菌和混菌发酵液中玉米素含量,0%浓度下,混菌发酵液吲哚-3-乙酸含量最大,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P 0.05),Y6菌和Z1菌发酵液中吲哚-3-乙酸含量最大值分别在1%和3%浓度.(2)两菌株发酵液成分相对含量高于30%的物质主要有环(L-脯氨酰-L-亮氨酰)、喇叭茶醇、5-亚硝基-2,4,6-三氨基嘧啶、2-丁基-1-辛醇、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5-羟甲基糠醛,高浓度(5%)环境下产出的物质种类显著不同于低浓度(0%)环境下的物质.上述研究表明,两株内生真菌及其混菌均能产生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3种植物激素,不同内生真菌、不同NaCl浓度菌株发酵液成分存在差异,高浓度(5%)环境下能够诱导两株内生真菌产生丰富的代谢产物,但上述物质是否都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抗盐、促生和抑菌效果以及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图1表3参42)  相似文献   

11.
利用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优势菌群及其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高时,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在常氮水平上趋于减少,而在高氮水平上与对照没有差异.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群也产生明显影响.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和亚硝化弧菌(Nitrosovibrio sp.)是优势菌属;而在对照条件下,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和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是优势菌属.另外,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优势菌株的硝化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氨氧化细菌对大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利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优势菌群及其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高时,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在常氮水平上趋于而在高氮水平上与对照没有差异。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群也产生明显影响。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和亚硝化弧菌(Nitrosovibrio sp.)是优势菌属;而在对照条件下,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和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是优势菌属。另外,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优势菌株的硝化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3.
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4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X2、X3、X4、X5),经鉴定,4株菌分别属于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动胶菌属(Zoogloe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通过观察4株菌在原油培养基中的生长变化过程,确定了其中的优势菌;并对4株菌进行复配实验以确定各株菌混合后的石油降解效果;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达到最佳石油降解效果各菌的投加量;通过对残油的Gc-MS测定分析,确定各菌在降解石油时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混合菌株中菌X4为优势菌,且有高的降解效果(达68,60%),其它3株降解率不高的菌混合投加也能达到较高的降解效果(达63.17%),菌X4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解率的关键;达到最佳降解效果的各菌投加量分别为0.1%、0.1%、0.5%、2.0%;菌X2和菌X3降解C12-C16直链烃和少量支链烃,菌X4和菌X5对C12-C22直链烃有好的降解效果.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14.
通过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棘皮桦B.dahurica、硕桦B.costata和柴桦B.fruticosa)的内生真菌产生抑菌物质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白桦3年生枝条的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BP103381表现出较强的抑菌物质形成能力。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BP103381的培养条件,在含有40 g/L蔗糖、3 g/L NaNO3、1 g/LMgSO4的改良查氏液体培养基中,在pH值6.5、28℃条件下发酵培养9 d,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形成。BP103381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但是酸碱变化对抑菌物质的活性影响较大,BP103381产生的抑菌物质在pH为5.0~7.0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菌根真菌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全球氮沉降的背景下,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改变将深刻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外生菌根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内生菌根树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讨其对6年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红松和水曲柳菌根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组成。常见属主要有微皮伞属(Marasmiellus)、红菇属(Russula)、丝盖伞属(Inocybe)、蜡壳菌属(Sebacina)、小菇属(Mycena)和乳菇属(Lactarius)等;优势属包括粒毛盘菌属(Lachnum)、红菇属(Russula)、乳牛肝菌属(Suillus)。经过6年施N,0~10 cm土壤层红松(121 vs.96)和水曲柳(190 vs.130)菌根真菌属的数量明显降低;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水曲柳菌根真菌多样性显著提高,Shannon、Observed-species和PD-whole-tree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4、1.6、2.5倍(0~10 cm)和1.6、1.4、1.7倍(10~20 cm);而施N只提高了10~20cm土壤层红松菌根真菌多样性,各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1.4和1.4倍。因此,6年模拟N沉降增加显著改变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红松和水曲柳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并且不同土壤层次水曲柳和红松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全球N沉降增加背景下,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和准确预测温带森林树种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生态功能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茄子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分离纯化不同来源地茄子健株和青枯病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脂肪酸鉴定技术进行鉴定.共获得内生细菌18属28种,健株共分离到内生细菌15属23种,含量为5.96×105CFU·g-1.病株分离到内生细菌14属16种,含量为3.191×108CFU·g-,其中青枯雷尔氏菌含量为3.187×108CFU·g-.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细菌最多,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不同种植地来源的茄子健株内生细菌的种类数量有较大差异,来自晋江的健株分离到13属17种,来自东洋的健株分离到7属9种,而来自福清的健株仅分离到3属4种.来自晋江的植株内生细菌的SIMPSON(D)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H1)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63 2和3.572 5,均高于来自东洋植株(D:0.9444,H1:2.725 5)和福清植株(D:0.833 3,H1:1.5).而均匀度则以来自东洋植株最高(0.970 8),来自晋江和福清的植株分别为0.9654和0.9464.不同生长环境下不同生长状态的茄子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研究对于通过微生物标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验意义,对于科学说明生防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不同浓度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胁迫对感染(EI)和未感染(EF)内生真菌的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Q3A胁迫下,感染内生真菌能够有限缓解化感物质的胁迫,在中轻度胁迫(50、25、12.5 mg/L)下有明显的效果,表现在与木麻黄EF相比,木麻黄EI根系生物量、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升,根系渗透调节物质除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外,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根系抗氧化系统除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H_2O_2)、羟自由基(OH·)含量、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也显著降低;内生真菌缓解化感物质胁迫的有效浓度与木麻黄根系能够耐受的化感物质胁迫浓度存在一定相似性.上述研究表明内生真菌能在一定条件下缓解不同浓度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胁迫对木麻黄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和氧化损伤,提升木麻黄根系的抗逆性,在木麻黄根系适应化感胁迫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肥对潮土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对于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子尚不清楚。以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为平台,探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与单施化肥条件下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的变化,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施肥条件下土壤全氮(TN)、硝态氮(NO_3~--N)以及速效磷(AP)均显著提高;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了45.21%。土壤过氧化物酶(POD)和纤维素酶(CL)活性在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80.89%和60.16%。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提高,群落组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弯孢菌属(Curvularia)、篮状菌属(Talaromyces)、赤霉菌属(Gibb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毛壳属(Cheatomium)以及枝顶孢属(Acremonium)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Spearman分析发现枝顶孢属(Acremonium)、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弯孢菌属(Curvularia)真菌丰度与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C)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蒙特分析显示,POD、β-GC是促进秸秆还田条件下真菌群落结构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对预测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真菌含量状况是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根系的活力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土壤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昭通是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20×104hm2以上;荞麦和赤小豆也是该市的重要作物,在当地种植面积较大;马铃薯连作和这3种作物之间的轮作在生产上时有发生。为揭示这3种作物不同轮作方式对其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7年和2018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将3种作物按照不同组合和顺序轮作2年,在2018年9月中旬收获时取9种轮作方式的根际土壤进行真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0个真菌门类和32种真菌属,优势真菌门类是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Mortierellomycota(被孢霉门)。在各处理中,马铃薯连作、赤小豆-马铃薯和赤小豆-荞麦含量最丰富,而马铃薯-荞麦和荞麦-马铃薯的轮作方式含量最低。真菌属水平以轮作方式不同其优势属的种类和丰度差异较大;真菌属多样性连作明显高于轮作处理;真菌多样性和丰度较低的是马铃薯和荞麦的轮作,马铃薯和赤小豆轮作其优势属的多样性和丰度较大,其次是荞麦和赤小豆。不同的轮作方式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不同的影响,所以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耕作制度和轮作方式,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促进马铃薯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转换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改变森林植被类型,从而改变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与土壤肥力的改善密切相关.采用磷脂脂肪酸法对南平市顺昌县武坊林场的常绿阔叶天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天然次生林土壤的总碳含量、全磷含量、铵态氮、微生物量碳以及碳氮比(C/N)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P 0.05),而2个林分间土壤的总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差异无显著差异(P 0.05).常绿阔叶天然次生林的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总磷脂脂肪酸(总PLFAs)、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G~+:G~-)、细菌真菌比(F:B)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真菌、总磷脂脂肪酸与总碳、全磷、铵态氮、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总磷脂脂肪酸与酸碱度(pH)显著相关(P 0.05).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共同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97.86%,表明森林转换后不同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轴和第二轴分别解释了89.9%和6.7%,土壤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这对于提高土壤肥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杉木人工林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