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退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对安塞县1998-2006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坡度与水土流失相关关系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对安塞县耕地扰动调节、水分调节、水供应、侵蚀控制以及不同坡耕地食物供应能力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建设措施使得安塞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其生态服务功能在1998-2006年间增加了12%,其中缓坡耕地、中坡耕地和陡坡耕地的退出,对安塞县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的贡献率分别为25%,48%,27%。文章还对生态建设的监督与投资进行了讨论,认为基于实验的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生态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主要获益者是更大空间范围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全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应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个世纪治理的反思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解决水土流失加剧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同时 ,文章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区域综合发展、机制创新、资金筹措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了"十一连增"之后正面临着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1994-2012年我国29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向距离函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框架,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值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阶段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化细分并设置了人口城镇化指标、土地城镇化指标、产业发展城镇化指标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指标,利用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12年城镇化加速期,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度要优于粮食平衡区,但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环境在逐步恶化,粮食平衡区则在逐步好转;2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粮食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提升,对粮食主产区则相反。土地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不利于全国及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提升;3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功能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相关文献,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与趋势,为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出建议。文中采用文献回顾法、比较研究法,得出研究结果:总结了农户行为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理论修正,以及当前研究比较集中的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影响、农户行为对粮食生产影响、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等问题。本文的相关研究还可以在耕地利用质量本质、有限理性农户行为影响、农户行为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动态关系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6.
三峡生态屏障区的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作用。然而,库区内过度的人类活动和尖锐的人地矛盾给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迁-安-融三个方面建立了人口转移的运行机制,并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探讨了实施保障的构建。研究表明:迁移阶段主要是权益折算、差额置换构建补偿机制以及重点推进机制;安置阶段主要以货币化等住房方式和就业方式进行安置;融合阶段要从产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以及从户籍改革等方面加快城镇建设,同时从就业培训等方面培育安置人口,从而保证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工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最终实现转移工作对生态-发展的同促进。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基于覆盖粮食主产区的2 127份粮食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粮食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率提升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对于粮食生产而言,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既增效,又减排”的经济效应,该结论在排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分规模来看,小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只增效,不减排”;中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只减排,不增效”,而大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增效,又减排”。③分生产效率来看,高生产效率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增效,又减排”;中等及以下生产效率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效”与“减排”效应均未得到验证。④分技术组合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组合采纳侧重于“增效”。相较于未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而言,采纳秸秆还田+深耕松土、秸秆还田+免耕直播、深耕松土+免耕直播+秸秆还田等技术组合显著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未对环境效率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效果。基于实证研究认为,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引导和扶持农户主动自觉地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发挥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的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对江苏省13个市的粮食生产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是影响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的缩减,粮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在劳动力投入不断下降条件下的粮食产量上升,但是二者表面上的反向关系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劳动力对产出弹性的负作用;在农资投入方面,化肥与农业机械动力的投入对于江苏省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生态脆弱带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坡地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是我国坡耕地集中分布地区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 ,坡地梯化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开展以坡地梯化为中心的坡耕地综合开发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及其能力提升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6-2007年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在阐述河南省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揭示了影响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导因素;按照新时期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着眼河南省耕地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关键环节,提出突破粮食生产中的障碍因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loess and ancient soil and the located materials of spore- pollen, ancient stone artifact, history, geography and soil erosion,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present state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Loess Plateau, instead of being a natural geologic course, is a consequence of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irrational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direct destruction of soil permeability and anti-erosion ability, esp. anti-scourability.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with the twenty-eight-word amelioration principle as the core, are the basis for exploiting and improving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of the Loess Plateau so as to harness the Huanghe (the Yellow River).  相似文献   

13.
We review published stratigraphic, archaeological and pedosedimentary evidenc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soil erosion in China. Documentary evidence of climatic and flood ev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modern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re synthesised to analyse the history of past human activity and its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during four nested periods of time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e most intensive period of erosion during the Quaternary was in the Holocene. During the Holocene, intervals of intensive soil erosion occurred at 7500–7000 BP, 200 BCE–0 CE, 1000–1600 CE (Christian era) and during the 1930s, 1950s and the later part of the 1960s of the last century. Large-scale human activity including warfare during early Chinese history,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nner wars in 1930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recent national campaign to ai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o sediment loads in the Yellow River. Overall, soil ero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dry-cool to wet-warm climates was more intense than during wet-warm and cool-dry climatic episodes, but serious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2,500 years because of man-induced devastation of vegetation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environment. Modern rates of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re a combination of both intensive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erosions and are some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occurred in the geological past. The recent implemen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has decrease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by 25%.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对于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平衡地区粮食生产任务促进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系统的核算方法.本文根据虚拟水和虚拟土理论,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构建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真实存在且可以量化,黄淮海地区各省市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存在差异,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省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总量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并提出了建立粮食安全补贴完善粮食安全价值实现途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管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范围广、类型多,这些地区大都地处偏远,社会环境封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开展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是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及特征、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管理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手段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产权残缺理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产权残缺及其根源。进而从产权配置的有效性视角,指出理顺国有公共资源产权配置的责权利关系与效率以及对此公共产权资源增值的分享,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治理的深入进行与改善是非常必要的。文章还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产权残缺及其低效性进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建议与措施:要明晰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资源产权,建立资源产权明晰的产权有效保护规则,并以水权为例简要分析了其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省域粮食单产水平与波动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多地依靠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分区域、分作物地研究粮食单产水平及其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粮食生产布局规律性,为科学地制定分区和分作物的产业指导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剔除趋势"模型,分析了我国主产省份各类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变化趋势和波动幅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省份可划分为高产稳产区、中产稳产区、波动区和低产区四大类型,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以及新疆,单产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主产区单产年际波动剧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分区域产业指导政策宜分别实施稳定、优化、强基、提升四大战略;分作物产业指导政策方向是,水稻重点采取"南增北稳"战略,避免东北主产区水稻产量占全国比重过大造成风险加大的不利影响,小麦和玉米可重点培育新疆新兴产区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 niche, the processes of segregation in the Lower Volga populations of great and little bustards (Otis tarda L. and Tetrax tetrax L).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evolutionary and adaptive aspects.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segregation of the ecological niches of the two species occurs mainly on a trophic basis, when bird specialization in the use of food resources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 nesting biotopes. Some trophic adaptations are temporary and do not modify a species-specific stereotype, whereas other adaptation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of behavior and their evolutionary stabiliz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iotopic preference, nest location, etc.) complement the identified hierarchical series of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ecological niches of the species studied. In the Transvolga region of Saratov oblast, the total sizes of great and little bustard populations in the breeding season reach approximately 4100 and 5900 bird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使得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性矛盾加剧,而粮食产能的动态评估能够让我们加深认识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对制定适宜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农田生产力作为我国粮食产能的指标,通过改进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动态嵌入不同县域水平的管理和投入水平的限制性因子,集成县级截面数据估计投入系数权重,并基于此估算了全国2000-2010年间农田生产力水平.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农田生产力虽年际间存在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且区域差异性显著.农田生产力水平存在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向北及从东向西的递减的梯度,而局部地区农田生产力变化明显,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规律,其次是南北分异规律.而对各个地区农田生产力平均值统计发现,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省份的农田生产力要高于内陆省份,西部地区农田生产力普遍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0、2005、2010年全国分县统计的粮食产量数据与动态估算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2、0.76和0.89,实际产量为估算结果的69.4%、73.4%、67.2%,较好的反映了我国农田生产力的基本状况.最后,基于我国农田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和局部差异性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水平上的中国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从耕地数量保障、农业管理和投入水平提高以及适宜的农业区划方面,提出适宜于我国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农田生产力保障策略,对保障我国的农田生产力的稳定增长方面的规划决策与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