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毒性数据是对化学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慢性毒性数据更能真实的反映毒物对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及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17种卤代苯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慢性毒性,得到-lgNOEC值,毒性范围在4.27(氯苯)~5.22(1,2,4-三氯苯)之间。选用量化参数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结果表明,卤代苯对江水细菌的慢性毒性主要与化合物分子的空间大小有关,量化参数范德华面积(SVdW)及分子生成热(Hf)能够很好的描述卤代苯对江水细菌的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2.
在土壤(山西土)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硝化抑制剂(氢醌、硫脲、双氰胺),研究了其对小麦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氰胺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硫脲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氢醌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抑制明显;双氰胺和氢醌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大,而硫脲能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的根长、茎长、根重和茎重;双氰胺对小麦种子和幼苗毒性相对较小,硫脲毒性相对较大,小麦的根重、茎重和根伸长可以作为硫脲对小麦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3种抗生素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四环素、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3种抗生素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评价抗生素污染的生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保湿培养法研究了它们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比较分析了抗生素的生态毒性差异和相对敏感的指标。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一定浓度范围的抗生素胁迫会引发植物种子抵抗逆境的应激反应,因此,3种抗生素在1 mg·L~(-1)处理水平下均能促进种子发芽。超过该浓度,四环素对黑麦草种子发芽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四环素对种子发芽率的最大无作用浓度(NOEC)为5 mg·L~(-1),而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对种子发芽率的NOEC为1 mg·L~(-1)。实验结束时,3种抗生素在1 mg·L~(-1)处理水平下的种子发芽率最高。3种抗生素浓度超过0.1 mg·L~(-1)时,种子根长和芽长即受到抑制,因此,它们对种子根长和芽长的NOEC均为0~0.1 mg·L~(-1)。其中,磺胺嘧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根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强于芽长。黑麦草种子萌发受3种抗生素影响程度依次为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四环素。  相似文献   

4.
郭栋生  袁小英 《环境化学》1999,18(6):552-556
利用植物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焦化废水对黍和黄瓜种子发芽率,根长,根重,芽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条件下用焦化废水对植物进行培养,其毒性较在黑暗培养明显增强,将焦化废水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进行预处理后,其荧光光谱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4种辣椒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ABA(0~100 mg/L)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ABA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ABA极显著抑制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辣椒品种(系)不同,种子萌发对ABA浓度的敏感性也不同.不同浓度ABA溶液极显著降低了种子的发芽指数,随着ABA浓度的增加,对发芽指数的抑制程度逐渐加强,种子的发芽起始时间也被推迟,浓度越高,萌发延迟天数越多.ABA溶液极显著抑制种子胚根和胚轴的分化和生长,ABA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图6,表1,参17.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外有关荧蒽(FLT)对种子萌发影响研究极少的现状,本文设置5个质量浓度(2,5,15,25,50 mg·L-1)的染毒组、1个空白对照组(0 mg·L-1)和1个助溶剂对照组(丙酮体积分数为1%),以大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长度为测量指标,探索性地研究了FLT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浓度小于15 mg·L-1的FLT胁迫下,大豆发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大于等于15 mg·L-1的FLT胁迫则显著抑制了发芽率(p0.05)。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则对FLT的胁迫作用更加敏感,当FLT浓度大于等于5 mg·L-1时呈显著降低(p0.05)。FLT对幼苗长度起抑制作用,且随浓度越高和处理时间增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早期植物毒性评估培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加科学地评估生物炭潜在植物毒性,采用生物炭(B)、生物炭+土壤(B+S)、生物炭水浸提液+土壤(AE+S)、生物炭+石英砂(B+Q)、生物炭水浸提液+石英砂(AE+Q)5种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早期植物毒性效应实验。比较分析不同培养方法中西红柿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对生物炭的响应。结果表明:在5种培养方法中,随生物炭剂量增加,西红柿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虽在低剂量生物炭处理下(10.0 g·kg~(-1)),种子萌发表现出促进作用。但随剂量增加,除B+S和AE+S外,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当剂量为160.0 g·kg~(-1)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比有土和无土培养方法中种子萌发情况发现,在高剂量下,无土培养方法中种子发芽率,根、芽生长所受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有土培养方法。无土方法中,尤其AE+Q方法中,高剂量生物炭对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表现出最大的抑制作用,其中发芽率抑制率为91.1%,根长抑制率为77.7%,芽长抑制率为93.7%。综合比较分析,生物炭水浸提液+石英砂(AE+Q)的培养方法干扰因子少,可提高毒性响应灵敏度。因此,在生物炭早期植物毒性效应评估中,该法可作为推荐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炭对土霉素胁迫下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培模拟污染实验,将甘蔗渣炭、菠萝渣炭和木薯渣炭分别以0%、0.1%、0.5%和1.0%的炭土比添加到砖红壤中,研究土霉素胁迫下小白菜种子萌发效应。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促进种子萌发;土霉素在0~300 mg·kg~(-1)胁迫下种子发芽率未受明显影响,300~500 mg·kg~(-1)时受轻微抑制。(2)土霉素为0~100 mg·kg~(-1)时对种子根及芽伸长呈促进作用,促进率最高达33.05%。100~500 mg·kg~(-1)呈抑制效应,最大抑制率63.98%;种子对土霉素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根伸长>芽伸长>发芽率。(3)在土霉素胁迫下炭土比与种子根伸长呈显著正相关。3种生物质炭对小白菜种子根及芽伸长的促进效果呈:木薯渣炭>菠萝渣炭>甘蔗渣炭。(4)生物质炭和低浓度土霉素共同促进小白菜萌发,对高浓度土霉素毒性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星  郎佩珍  赫奕 《环境化学》1995,14(6):50-552
对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4-二硝基甲苯与邻二硝基苯共存时,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分别与三种苯的氨基衍生物共存时.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与取代基数目、空间位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铜-磺胺嘧啶复合胁迫对蔬菜种子发芽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潮土中常用兽药磺胺嘧啶(SD)与重金属铜(Cu)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白菜和西红柿种子发芽(发芽率、根伸长、芽伸长)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药物浓度与作物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Cu或SD单一污染物作用下,根伸长和芽伸长抑制率与污染物浓度显著相关(P0.01),发芽抑制率与污染物浓度不相关(P0.05);污染物对根伸长及芽伸长的抑制高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SD对2种作物的毒性效应明显强于Cu,SD对小白菜和西红柿根伸长的ID50(抑制率为50%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和33.6 mg·kg~(-1),而Cu为273.6和457.7 mg·kg~(-1)。Cu-SD复合污染,对西红柿的根和芽伸长的拮抗作用显著(P0.01);但对小白菜来说,在低浓度Cu(100 mg·kg~(-1))作用下,二者的联合拮抗作用不显著(P0.05),随Cu的增加,拮抗作用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受体学说模型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受体学说推出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研究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主要致毒机理是化合物亲电中心与受体分子亲核活性中心发生反应.并引入硝基数目和位置指示变量I,分析表明,苯环上硝基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引起化合物的最低未占轨道能ELUMO的变化,即化合物亲电结合能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张大仁  赵立新 《环境化学》2000,19(3):209-214
将遗传算法引入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中,对变量进行造反选择,可同时建立几种比较好的QSAR模型,并以交互验证的决定系数作为适应函数,以保证模型质量的可靠性。将其分别应用于氯代酚和单取代苯系列化合物,均得到较好的结果。同时,在这些应用中也反映了遗传算法在变量选择中存在的局限性,限不能保证选择的所有变量在模型中都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用比较分子场(CoMFA)方法分析了一组卤代苯及其衍生物对发光菌的毒性数据,所建立的CoMFA模型有很好的自身一致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对系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的立体效应是描述其毒性和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的重要结构参数;毒性大小与取代基体积大小有关,取代基体积愈大则毒性愈大。  相似文献   

14.
苯酚、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陆光华  袁星  赵元慧 《环境化学》2000,19(3):225-229
本文应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18种酚类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48h-EC60值,选择参数ELUMO和lgKow进行了QSAR分析,得到下列回归方程:-1gEC50=2.541-0.649ELUMO+0.299LgKow,n=18,r=0.903,SE=0.314应用所得方程计算了化合物的毒性,探讨了毒机理。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溶态铜对小白菜的毒害效应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铜(Cu)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们在土壤液相中含量和土壤溶液的性质。探寻土壤有效态Cu的生物毒害效应,表征量化其与土壤溶液性质关系,可为土壤Cu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选取17种典型农田土壤,探讨了有效态Cu(土壤孔隙水以及CaCl_2浸提态)对小白菜生长的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Cu对小白菜生长10%抑制的毒性阈值值(EC_(10))和50%抑制的毒性阈值(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为14.7和14.6倍;同样,对于CaCl_2提取态Cu的EC_(10)和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2.7和7.7倍,表明土壤溶液性质对水溶性Cu对小白菜的毒性阈值影响很大。建立了土壤溶液的重要因子(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溶液pH值、电导率、全硫含量、Ca~(2+)、Mg~(2+)、K~+、Na~+)和水溶性Cu阈值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结果显示,土壤溶液性质可以较好地预测水溶性Cu对小白菜的毒性阈值。同时,土壤溶液中Mg~(2+)、K~+和S的含量是控制孔隙水中Cu对小白菜生长毒性的最重要因子,单一的S能分别解释34%的EC_(10)变异,K~+解释26%的EC_(50)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陆地环境中水溶性Cu的风险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15种取代酚对淡水发光菌Q67的毒性及定量构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要结构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取代酚的EC_(50)在5.76×10~(-6)~1.27×10~(-3)mol·L~(-1)之间,且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QSAR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显示,-logEC_(50)与logD、LUMO和MW值正相关,且logD对模型的贡献最大,即越容易与Q67菌结合的酚类化合物对其的急性毒性越大;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Q~2_(EXT)=0.91,RMSE=0.49)和较高的稳定性(Q~2_(CUM)=0.58),能够用于预测其他酚类化合物对Q67菌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养介质中纳米氧化铜对小麦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琼脂培养和水培方法比较了纳米氧化铜(CuONPs)在不同暴露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对小麦根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培养介质对CuONPs植物毒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琼脂介质相对水相(营养液)环境可以减少CuONPs的团聚,增强其分散性.在琼脂和水相中Cu离子溶出随CuONPs浓度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在50~1000mg CuONPs·L-(1以Cu计)范围内,CuONPs在琼脂中无论是Cu2+的溶出浓度还是溶出比率均低于其在水相中的值.CuONPs在不同介质中表现出显著的小麦毒性差异.琼脂培养下小麦根生长半抑制效应浓度EC50(以CuONPs浓度表示)为108mg·L-1,而在水培方式下为9.0mg·L-1,说明琼脂介质极大缓解了CuONPs引起的植物毒性.分析表明,Cu2+溶出浓度较CuONPs投放量与小麦根生长抑制效应之间存在更好的指数相关关系,这说明该研究体系下CuONPs小麦毒性主要是由纳米颗粒释放Cu2+引起的.此结论较好地解释了当培养介质从水相变成琼脂时,Cu2+溶出减少,纳米毒性降低的现象.该研究结果认为,当前国内外使用水培法获得的纳米材料植物毒性研究结果在外推至实际土壤状况时将高估其环境安全性风险,推荐使用琼脂作为纳米材料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模拟介质.  相似文献   

18.
镉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毒害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培分期添加镉试验,研究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环境镉毒害的反应。结果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之前,镉主要降低光合生产力,影响植株生长;幼穗分化至抽穗期,主要抑制生殖器官分化,造成颖花败育;抽穗期之后,镉主要干扰体内营养物质的迁移和再分配。就对产量影响而言,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是水稻对镉反应最敏感时期,杂交稻比常规稻对镉污染毒害敏感。  相似文献   

19.
张大仁 《环境化学》1996,15(6):536-540
本文对30种单取代苯衍生物的结构和毒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取代基的多样性和性质的各不相同,用量子化学计算所得电子性质参数,拓扑指数和某些经验参数作描述参数,均不能得到好的与毒性的相关性,为此,引入了与取代基相关的取代基活性基团表面积,再加上反映分子总体性质和形状分子表面积及三阶形状指数,所得回归方程较好反映了结构和毒性关系,这也说明了对于单取代苯衍生物,取代基在致毒作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硝化抑制剂硝基吡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硝化抑制剂硝基吡啶的作用机理,综述了硝基吡啶对农作物营养元素吸收、作物品质、作物产量、植物病害和毒害的影响,以及该硝化抑制剂对氮肥的淋溶损失和气态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